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刘静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讲师关键词: 物权变动/立法模式/区分原则/原因行为/变动效果内容提要: 物权变动在整个物权立法中占据重要位置,一部丰富的物权法体系正是循着物权变动的脉络而充分展开。
而在针对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与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之间是否做到区分以及区分于何种程度这一问题上,三部立法模式在法技术处理上及法价值取向上均存在区别。
本文试从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这一角度来探讨我国物权变动立法的应然选择。
物权变动在整个物权立法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无疑负担着确保财产在流转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与利用秩序的重任。
纵观整个物权法体例,有三项内容尤为重要:一是规范静态的物权关系,根据各国国情规定物权类型及内容;二是规范动态的物权关系,即物权变动;三是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制度。
而笔者认为物权变动是这三项制度的重中之重。
因为物权变动是指当事人基于一定原因取得、变更、丧失物权的动态过程,它一方面连接着静态的物权制度,另一方面又在动态中关联着第三人的利益,因此可以说物权变动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构成了整个物权法的基础和框架,一个丰富完整的物权法体系正是循着物权变动的脉络而充分展开的。
至19世纪以来,大陆法系近现代民法立法对于物权变动之规制,其源由可上溯至公元前753年至公元565年的罗马法,中经专制的封建时代、黑暗的中世纪及19世纪初叶开始的近代民法立法,迄至20世纪初叶,大陆法系民法立法就物权如何发生变动也形成“三足鼎立”之格局。
一是以法国为代表并为日本所继受的债权意思主义模式;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物权形式主义模式,即我们通说的物权行为独立性及无因性理论;三是以瑞士、奥地利为代表的债权形式主义这一折中的立法模式。
下面笔者将主要从区分原则的这一视角试来探讨物权变动的有关问题,以期对我国当前的物权立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路。
一、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与三种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的关系1、债权意思主义立法模式与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关系在以法、日为代表的债权意思主义立法模式中,认为仅依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债权合意就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物权变动的效果受其原因行为影响,其余不需要任何条件,物权变动与债权变动不存在区分。
这一立法模式一方面主要是受理性自然法思想影响和对意思自由的神圣尊重,法国素来珍视自由主义,尤其18世纪个人主义勃兴以后,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基于意思自由之尊重,物权变动应以当事人意思之合意为已足 ;另一方面在于法国坚持“广义财产权”的理论,其所谓的财产包括物、物权、债权和无形财产等,其实质是没有将物权和债权进行严格而又准确的区分,仅把债权看作取得物权的一种方式和途迳,因此物权变动当然是债权变动逻辑上必然结果;第三方面笔者认为是出于交易便捷的考虑,其认为只要当事人达成协议就可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无须采用其它的外在形式加以认证已发生的物权变动效果,从而有利于交易的迅速缔结。
由此我们可知,债权意思主义模式不存在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与物权变动效果的区分,两者之间存在要因性,但这一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首先是逻辑上的矛盾,债权意思主义一方面承认当事人基于债权行为可取得物权;另一方面出于对交易安全的维护考虑,规定这一已取得物权未经公式不得对抗第三人,这不免使人产生怀疑:不能对抗第三人的物权到底还是否是物权?物权本身所固有的强烈排他性特征使我们对此不得不有所疑惑;其次是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存在疏漏,因为未经公示的物权变动使得交易的第三人无从知道物权已发生变动的效力,这使得现实中交易风险俱增,交易成本增大。
2、物权形式主义、债权形式主义立法模式与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关系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与法国债权意思主义相比,德国为代表的物权形式主义和以瑞士、奥地利为代表的债权形式主义均存在一定的区分要求,但两者模式下的区分原则却具有不同涵义,且区分的层度、广度和深度均存在区别。
(1)物权形式主义——完全意义上的区分德国形式主义立法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完全区分,将物权变动的过程分为债权上的原因行为和物权法的物权行为;作为原因行为的债权行为只能发生债法上的效果,而物权变动仅是物权行为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这一立法模式下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与物权变动的效果是完全区分的。
在这一物权变动过程中,有两个契约,一个是双方当事人所达成的契约,产生债上请求权,另一个是双方当事人为转移所有权所达成的物权契约,其效果是物权移转。
这两个契约之间的效力是相互独立的,一个契约的无效并不影响另一个契约效力,换句话说,即使债权契约被撤消或无效,物权契约仍基于双方的物权合意而有效。
由此可见,这一区分原则进一步发展为无因性原理,无论债权行为效力如何,物权变动基于自身的物权契约均有效。
关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其肇端于德国普通法时期的普通法学,其鼻祖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萨维尼先生。
萨维尼最早提出物权行为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理论是在1820年于柏林大学的讲学过程中,该讲义因此被称为他“最最重要的教义学的创见之一”。
他首先将物权与债权从体系上加以明确分离,指出罗马法即开始了区别物权与债权之不同,并将二者置于不同领域加以独立把握;其后,在其著名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进一步把法律行为概念和理论予以精致化,将作为原因的债权行为与作为结果的物权行为进行区别;此后萨维尼进一步主张物权行为无因化,使它与作为基础的债权行为相分离,即使基于错误的交付也是有效的,认为“交付也是一种真正的契约,其中隐含了‘所有权转移’高度抽象的‘物权合意’”,可见,在萨维尼理论中,“交付”这一事实也被抽象为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这就为物权行为无因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根基,因此也可以说,惟独在德国物权形式主义立法模式上区分原则的是最为彻底的区分。
(2)债权形式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区分在以奥地利为代表的债权形式主义立法中,虽未能作到完全意义上的区分,也也在一定层度上体现了区分原则的要求。
其主张物权变动是基于债权契约与交付或登记的公示形式的合力而产生,这种合力缺一不可。
因此,作为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和履行该行为而产生的物权变动效果两者之间是不等的,物权变动并不是其原因行为的当然效力,其还必须要有法定的公示方式将其变动的效力加以确定。
这样我们就可推出:当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时,不能就认定其原因行为也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当然无效,从这点看,两者之间做到了区分;但在原因行为有瑕疵时(无效或不成立或被撤销),物权变动效果当然不发生,从这意义上讲,物权变动原因行为与变动效果是没有区分的,两者之间存在有因性。
学说上把其称为“从意思主义到形式主义的转换”,立法上旨在使物权变动过程和权属状态公开化、明确化、确定化,可以使物权变动通过一定的客观物态形式表现出来为公众所知,可以有效避免因制度缺陷而导致交易秩序的混乱,对维护交易秩序的安全极为有利。
因此,这样我们就可得出结论:债权形式主义立法模式中的区分原则的贯彻不彻底的,或者说是一种折衷主义的立法模式。
二、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与我国当前的物权立法在当前的物权立法之际,其中的两部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均采用了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其中梁慧星教授立法主持的《中国物权草案建议稿》中第六条、第七条“两条对照,除了分离原则,已经没有再作其他解释的空间”。
在物权变动中为何采用这一原则,是否有其合理性?原因何在?本人试从比较分析、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大方。
1、物权变动之一体主义模式所固有之弊端承认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与其变动效果之间的差别,不采用物权变动与债权行为一体主义,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认为法、日的债权意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思主义模式存在明显缺陷,这已在第一部分已论述过,一是不能对抗第三人的物权还是否是物权的疑惑?二是对第三人利益的漠视,第三人无从知道物权已发生变动的效力,且交易风险俱增,交易成本扩大。
法国Gerard Cornu教授在对法国合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进行评价时就指出:合意主义体现了对意思注意的尊重,这种道德化的制度不可否认的充满了智慧的魅力,但是这种制度仍具有田园诗的一面,它是理想化的产物,其他国家的立法(如德国)与法国相比,其制度更加符合现实。
2、物权与债权不同性质的比较分析承认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与变动效果相区分,其理论根基在于认为在财产权体系中,物权与债权是两个相互独立存在的“法秩序” ,因罗马法之继受及受自然法的影响,所有权观念得以确立,“占有法”体系的作用范围受到极大限缩,不以物的现实支配为必要的“观念性权利”由此成立,物权尤其是所有权彻底蜕变成观念性权利,此观念性权利的成立过程同时也是与物权关系相决裂的债权关系的独立化过程,由此物权与债权逐步分野并完成各自的圆容。
在交易过程中,债权是请求权、相对权、对人权,只要双方达成合意,就形成债法上的约束力,产生债法上的效果;而物权与此不同,物权是绝对权、支配权、对世权,要发生物权变动效果,就必须根据物权变动的公示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公信原则进行登记或交付,才能发生对世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将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与变动的效果相区别,这就必须采用区分原则;3、物权变动中交易之自然状态考承认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与变动效果之间的区分,这与交易中的自然状态有关,换句话说是来源于交易经验。
针对任何一个交易行为而言,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当事人在整个交易动态过程中的意思是一致的,一是合意形成阶段;二是交付阶段。
这一交易的自然状态被赋予法律意义之后,就形成法律上的分离:合意成立合同,产生债权;交付引起物权转移。
这一法律的规定在实践中强化了交易阶段性分化,把合同的成立与合同的履行的法律意义加以区别。
由此可见这一立法模式来源于交易经验,但它一经立法,又起到了强化交易过程分离的过程。
三、物权变动区分原则价值分析及对我国物权立法的建议采用物权变动区分原则,这就排除了以法、日为代表的债权意思主义立法模式,承认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和物权变动效果之间的区分。
至于是采用以德国为代表的物权形式主义这类完全彻底的区分原则,还是采用以瑞士、奥地利为代表的债权形式主义这类仅在一定程度上贯彻区分原则的立法摸式,学者们争论较多,这类争论实质上是在承认区分原则的基础上是否采用物权行为理论问题。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法学上的疑难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价值判断,而不取决于相关事实性依据的判断。
在相关抵触的价值最终选择之前,人们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研究和可能后果的预测,往往还是能够奠定起较为坚实的理性根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