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于农民、覆盖于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镇化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城镇化的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业向城市流动的这一结构性变动。
第一产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物质生产的——农业、牧业、采矿
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制造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服务业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有之路,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升级、产城融合、、城市转型、推动区域性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直管县市、加快城镇化建设试点市、汝州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田园城市”“文明城市”为战略定位,谋划了汝州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是突出抓好城镇棚户区改造、出入市口环境整治和生态廊道建设、中心城区功能提升、镇区和新农村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带
动经济结构转型、需求动力再生、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稳步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持续努力、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七大产业园区、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配套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构建全域一体、产城融合、协调联动的城市空间格局,倾力打造山水融合、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构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随的生态功能分区。
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的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汝州选拔干部的五看是看责任担当、看工作实绩、看群众公认、看任职履历、看岗位需求。
五规合一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汝州在十个直管县市中经济总量排名第三但增速较慢。
河南省是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新型工业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和网络大省。
现代农业的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
汝州精神:崇文尚德、实诚谦和、开明担当、求实创新。
汝州文明村十个标准:1、两委班子健全有力2、社会秩序和谐安定3、群众法律观念较强(无信访事件)4、经济发展环境优良5、村庄面貌整洁优美6、村级经济健康发展7、尊老爱幼蔚然成风8、
村民素质不断提高9、文明道德深入人心10、基本国策有效落实。
文明村是实施动态管理,每年评选表彰一次。
汝州成功创建了全省水生态文明试点、新型城镇化试点市和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纳入全国智慧城市和第一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申报范围、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2016年定为“创环境”“转作风”“上项目”“惠民生”的一年,着力打好五大攻坚战,突出“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作风建设年”三大活动,努力建设生态汝州、智慧汝州、文明汝州、幸福汝州。
两基地三中心是指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工业基地和以都市休闲农业观光为主的现代农业基地。
三中心是指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及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教育医疗健康养老中心。
围绕汝瓷文化名城、山水宜居绿城、豫西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全域一体、协调发展的理念,推动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科技教育园区等“七大园区”建设管理,构建“中心城区、七大园区、中心镇区、新农村”四级新型城镇化体系,围绕打造海绵城市,加强生态水系建设,形成循环的生态水系,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性服务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开展定点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活动,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围绕打造“海绵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四型城
市,重点培育现代陶瓷、生物医药、机绣纺织、“互联网”+电子商务、健康服务、现代农业等六大先导产业,推进先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组建“一母七子”投融资体系。
一心带四区是指加快南部产业集聚区和汝瓷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园、中部商务中心区、西部中原健康养生城、东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园、北部科技教育园区建设,形成“一心带四区”的辐射发展格局。
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