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出口的对策及研究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及消费国。
随着我国汽车业发展,海外市场重要性日益凸显。
但相比于快速增长的国内汽车市场,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缓慢。
研究在新形势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出口中出现的问题,对促进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型具有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意义(1)相比国内可以预期的市场容量,海外市场对于中国汽车企业蕴含巨大机会。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产能将达到4000万辆。
如此大的产能,国内市场无法消化,我国汽车企业比寻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2)走国际化道路,推进技术进步。
推行国家化战略,才能了解世界领先产品的发展现状、技术特点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动向。
才能开发出先进水平的产品,走在行业前列,在国际汽车产品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必然逐步与国际成熟汽车市场接轨,提前做好准备也将助推企业在未来的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3)海外练兵,提升自主品牌综合竞争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将为自主品牌迎来更加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对企业在技术、品质、服务、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考验。
通过进军海外市场,特别是如欧盟、北美等高端市场,企业在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及营销能力等方面水平与能力将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升。
海外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品牌建设将会大有帮助。
(4)出口拓展未来盈利空间。
销量上的竞争永远仅仅初级的市场竞争,盈利能力才能衡量企业经营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标准。
目前国内自主品牌车企近年销量增幅持续提升,但平均5%~10%利润率相比合资品牌20%的高利润率存有明显差距。
表1为已经公布的2010年财报长城、吉利、江淮、比亚迪四家车企单车利润情况。
可以看出,长城汽车在四家车企中是销量最低的企业,但单车利润6768元却是最高的。
分析其原因,除了做好成本控制外,长城汽车海外业务的增长是推动企业利润快速增长的一个途径。
2010年,长城汽车出口总额达到30.26亿元,较2009年上升67.1%,有力推动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2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现状2.1整车产品出口现状(1)总体呈恢复性增长,但仍未回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整理的由海关总署提供的汽车整车出口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共出口整车56.62万辆,同比增长53.17%,出口金额69.86亿美元,同比增长34.68%。
尽管整车出口在2010年呈明显恢复性增长,但总量仍低于2008和2007年(图1为2006~2010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情况)。
(2)出口比重低,与我国汽车成产大国地位严重不符。
虽然2010年我国汽车出口同比增幅超过50%,但出口汽车数量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仅为2.98%,这一比重在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中处于极低水平。
即使与同为发展中的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汽车出口量占比也落后于人。
我国汽车出口量与我国汽车大国地位严重不符。
(3)我国汽车产品出口主要以商用车为主。
一般情况下,乘用车与商用车出口比例应为3∶1,我国乘用车出口量与商用车出口量之比却为1∶3以前我国汽车出口以载重量5吨以下的皮卡为主。
但现在,重卡已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一大亮点。
但整体来看,商用车产品结构依然不合理,出口的大宗产品以附加值较低的轻卡及中、小型客车为主。
多数商用车企业出口产品比较单一,出口产品的收益率不高。
(4)除了个别合资企业,大大多数合资企业不做出口业务。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近几年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但企业数量较少,产品竞争力不强。
自主品牌汽车现阶段只能面向欠发达市场和发达市场的低端细分市场出口(表2为2010年中国整车出口排名前10国家出口情况)。
我国乘用车出口开始于2001年前后,历史很短,现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具备一定出口规模的乘用车企业有:奇瑞、长城、吉利、华晨等。
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国乘用车出口的主力军。
尽管这些企业还没有占领海外高端市场,但他们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先行者。
2.2零部件产品出口现状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12各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出口水平持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有以下特点: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始终占汽车商品出口额的60%以上,是汽车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图2为2005~201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总额及同比增幅情况。
零部件产品出口结构在持续改善,正逐步努力实现由劳动力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的转变。
出口市场范围得到拓展,以发达国家为主,60%以上分布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国家化经营有了新的突破,零部件行业的海外并购案例增多,一定水准上提升了行业的出口水平。
但整体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出口竞争中,仍旧以数量和价格的竞争居多,而企业技术创新和营销、服务能力却相对滞后。
零部件产品缺乏品牌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只能以低价取胜。
而大量国内厂家间的价格竞争使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整体利益受损。
同时低端产品过度出口以及自相倾轧的价格战,容易引发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
3我国汽车产品出口SWOT分析“十二五”期间,支撑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外贸快速发展的诸多内外部因素正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着国内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
总的来看,国外贸易环境趋紧出口,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3.1优势(1)快速发展的国内汽车市场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
虽然在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受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可能放缓。
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整体向好,中国汽车市场仍有很大增长潜力。
快速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在技术、产品、品牌等方面,为国内汽车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2)近些年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球主要汽车厂商与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纷至沓来。
亦今为止,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合资合作背景最为深入而广泛的国家之一,中国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也因此日益激烈。
在中国汽车企业与国际汽车企业广泛而深入的融合过程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中国汽车企业不仅技术、制造水平、工艺水平有了明显进步,在企业管理、品牌运作、市场建设与培育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实力在持续壮大,逐步走向成熟,应对市场竞争和风险的能力在持续增强。
(3)因为国际产业分工和定位的不同,中国汽车产品在一定时期内较汽车产业发达国家仍具有明显价格优势。
从近年来中国整车进入中东、北非、东盟及俄罗斯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来看,明显的价格优势是切入当地市场的重要因素。
同样,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在进入国际配套市场时,价格相对低廉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2劣势(1)缺乏深入调研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出口存有一定盲目性。
企业出口海外市场,特备是高端市场,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
包括市场需求调查、研究目标出国准入法规、开发针对性产品等。
而现阶段很多汽车企业在前期缺乏渠道构建、产品规划设计、品质提升方面,依然有很大欠缺。
因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缺乏系统、科学的前期调研与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支撑,导致一些企业出口业务存有较为严重的盲目性,承受较大的国家风险。
同时,因为有些企业不具备在海外扎根的条件,只管卖车而没有配套服务,不但砸了自己企业的品牌,而且损害了中国汽车的整体声誉,影响其他企业出口。
(2)出口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之间竞相压价。
在我国现阶段汽车零部件出口中,大多数企业依然是以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来获得市场,有部分企业以为海外企业做代工来赢得市场,收益有限。
因为核心技术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低下,现有出口产品主要以低端的通用件为主,缺少汽车最为核心的动力总成、电子控制、悬架等附加值高的零部件产品。
市场结构主要以利润相对较低的国外售后市场为主,很难获得利润较高的整车厂OEM资格。
此外,因为众多出口企业产品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经常会出现企业之间竞相压价争取市场份额的情况,严重扰乱了出口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
而一些早期出口的低质低价的产品又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后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在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实施积极走出去的进程中,带来了内部的干扰与不和谐。
(3)售后服务体系急需完善。
汽车作为大宗的耐用消费品,企业售后服务能力是吸引客户、促进销售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在售后服务方面,我国汽车企业与跨国车企仍有较大差距。
很多企业缺乏完善、高效的售后服务体系,甚至还有部分企业不提供售后服务。
这极大限制了中国汽车出口及在海外业务的拓展,更损还了中国汽车的整体形象,增加了后续真正有实力企业进入当地市场的难度[1]。
213(4)品牌影响力薄弱。
所谓品牌力,是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的有机统一,是消费者对某个品牌形成的概念,对其购买决策的影响水准。
我国汽车工业经历了多年发展,在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依旧没得到有效提升[2]。
因为质量信誉和服务信誉是两大关键因素的缺失,直接影响了中国汽车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影响能力。
不仅在欧盟发达国家市场,就是在南非、智利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我国的商用车品牌还不是都能为用户所接受。
(5)产品可靠性与生产一致性仍存有明显问题。
目前,国内零部件企业出口产品存有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众多,但真正上规模的很少。
因为资金分散、人员分散、技术分散,导致这些小企业在产品质量和交货及时性上常常出现问题。
即企业提供少量样本质量能够达到要求,但当大批量生产时,产品质量又会下降。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品在可靠性与生产一致性方面存有的问题,影响着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品质与信誉的提升,需尽快解决。
3.3机遇(1)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汽车市场出现缓慢复苏。
2010年全球汽车产量总计达7760.9万辆,与2009年的6171.5万辆相比,增幅达25.8%。
在连续两年下滑后,全球汽车产量终于止跌回升,意味着汽车业开始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实现复苏。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在连续下滑11个月后,今年2月欧洲新车注册量达101万辆,同比增长1.4%。
2010年美国车市逐步恢复元气。
图3为美国轻型卡车2000~2010年年度销量情况,从图可以看出,2010年美国轻型车销量虽然仍未回到金融危机前水平,但实现了11.1%的同比增长,停止下滑。
其中轿车销量同比增长5%,轻卡(包括比卡和SUV)销量同比增长17.9%。
(2)新兴汽车市场增长强劲。
一直以来,中国、印度、巴西等金砖四国的市场受强劲经济增长和需求支撑,预计2015年金砖四国市场份额将接近全球需求总量的40%,中长期来看,也是全球最有发展潜力的重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