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恶性通货膨胀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一般表现是物价以递增的速度迅速上涨,通货膨胀失去控制,相对价格非常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迅速增加,货币极度贬值。
例如1920、1923年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如果1922年1月的物价指数为1,那么1923年11月的物价指数则为100亿。
如果一个人在1922年初持有3亿马克债券,两年后,这些债券的票面价值早就买不到一片口得糖了。
恶性通货膨胀一般是社会处在战争或政治变革的特殊时期,政府不得以大量印制钞票方式弥补开支时才会发生。
中国1948 1949年期间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曾形成过恶性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达到无法统计程度,许多商品物价1天之内能翻一倍。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卢布价值贬值超过万倍。
中国: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一)发行屡创天量。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页。
),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 2. 6 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
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
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0.22217公分,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
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年12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达83.2亿元,超过限额4倍多,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 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10.4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更猛增至679,458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33,972倍,如果以1∶300 万的兑换率折合成法币,则数量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的天文数字,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
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额到1万元、10万元,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
早在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法币已流通10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到""(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
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加上政府弥补巨额赤字完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决定了金圆券的命运只能以短命告终,并且加速通货制度的彻底崩溃。
(二)物价疯狂上涨。
通货恶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疯狂上涨。
抗战结束后,上海重新恢复了领导全国物价的地位,上海的物价走势较能代表战后物价的总趋势。
与全国一样,战后上海的物价也经历了一个短暂回落又急剧上升的过程。
1945年8月,上海的物价正处于疯狂上涨的顶峰,物价指数为8,640,000(1937年1~6月=100,下同)。
8月中旬,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价突然下跌。
同时,人们顾虑债务会在币制改革中吃亏,一改过去借债囤货、重物轻币的风气,纷纷脱货求现,甚至贬价求售,物价更急剧下泻,上海9 月的物价指数较8月下跌36.4%,黄金价格由中储券1,400万元跌至230万元,跌幅达83.57%,许多股票价格跌去2/3。
但是,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昙花一现,10月以后,上海的物价指数迅即回升,12月已达88,544,比9 月上涨5倍。
步入1946年后,物价涨幅加大,12月物价指数为681,600, 较上年涨6.7倍;黄金每10两市价从731,374元涨到3,164,680元,上涨3.33 倍;美元从1,390元涨至7,600元,上涨4.47倍;大米每石从7,625 元涨至62,333元,上涨7.17倍。
1947年物价涨势更猛,特别是2 月中旬黄金政策失败以后,物价上涨速度成倍提高,全年共发生6次大涨风,涨势一次比一次猛烈,两次涨风之间的间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价指数为10,063,000,比上年上涨13.76倍。
至1948年,上海物价则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越来越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6月以后,整个物价已呈疯狂上涨的态势。
至8月19日,物价指数已达564,570,000,比1947年底上涨了55.1倍。
1948年8月19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南京政府对物价、工资实行冻结,即""八·一九""限价。
""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
)。
公开交易冷冷清清,黑市交易却十分火暴,黑市物价上涨约3-10倍。
10月,上海突然刮起了抢购风,人们见货就抢,甚至连锡箔、棺材也在抢购之列。
在抢购风潮期间,四大百货公司的存货被抢购去2/3~3/4;绸布店的呢绒存货被抢购一空,150万匹棉布只剩1/5。
据估计,限价期间上海工商业的总损失约值金圆券(指初发行的金圆券价值)2亿元。
继抢购风潮后,上海又发生了抢米风潮, ""一天达27处之多"",最后范围扩展到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注:千家驹编:《经济通讯》,1948年10月。
)。
强制执行了70天的限价政策,再也维持不下去了,11月1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
于是整个物价犹如决堤的水,一泻千里。
11月中旬,米价已从限价时的每石20元9 角,一度突破了2,000元大关,上涨近100倍。
其他各类物品价格也平均超过限价20多倍。
11月物价指数比10月上涨675%。
1949年2月以后上海的物价已再现法币崩溃前疯狂上涨的状态,4、5月物价已是天天上涨和一天数涨,5月米价最高每石3亿元以上,金价每10两430亿元,美元8,000万元。
物价总指数高达36,366×10[11]的天文数字。
(三)通货不断贬值。
通货价值分对内、对外两种。
对内价值指货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对外价值则通常以黄金、外汇来度量。
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失去了国内实际购买力。
100 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买2 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8月19日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每斤16两),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之2.45。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通货对内价值严重贬低,必然导致对外价值暴落。
由于物价疯狂上涨,货币实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追逐黄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
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职能。
人们拿到纸币后,就象拿了烫手的红薯尽可能马上扔掉。
""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
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
上海市场大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至顶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出现过两次恶性通货膨胀,一次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1923年德国的纸币马克流通量达到496×10[18]天文数字(注:《简明金融词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价格指数由1922年1月的100上升到1923年11月的10[13](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 页。
),另外一次则发生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后几年(1945-1949),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金圆券的发行量折合法币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上海的物价总指数由1937年6月的100,上升为36,366 × 10[11]。
这两次通货膨胀都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载入史册,成为世界货币史上的两大恶梦。
本文试就国民党政府严重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作一分析。
一、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米尔顿·弗里德曼及Laidler 和Parkin 四家的观点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
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
)。
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
)。
Laidler 和Parkin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注:[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页。
)。
综合他们的论述,通货膨胀即通货供应量过度增加,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而恶性通货膨胀,则是一般通货膨胀在程度上的恶性发展。
证诸国民党政府1945~1949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我们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一)发行屡创天量。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页。
),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 2. 6 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
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