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问题往往都是简单化而不是复杂化

管理问题往往都是简单化而不是复杂化

管理问题往往都是简单化而不是复杂化前言:“简单就是美”,这句话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那就是简单的“用常识思考”。

美国股神巴菲特在谈及自己的炒股秘诀的时候只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用常识来炒股”。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所谓的“信息时代”,这是一个知识空前丰富的时代,例如思考一下你们现在手里所阅读的一本书,在读这么一本书所需要的三个小时内,所出版发行的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大约相当于17世纪人类所有书籍知识量的总和。

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那样的人,可以自称已经读过当时绝大部分典籍,真正称得上是博览群书,而在今天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很多知识,我们无法掌握,也未必需要掌握。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物理学上有七个最基本的单位,例如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千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其他的物理量和它们的单位都是可以用这些基本单位来表示的。

这些都是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就了解的基本常识,然而即使是绝大部分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和大多数的硕士甚至博士,都未必清楚了解全部的七个单位,尤其是第七个单位:光学强度的基本单位:坎德拉。

今天的很多书籍高深或者艰涩得让我们无法阅读,有些人会心虚地认为是自己不懂,实际上如果一本所谓专著让一个正常智力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读懂,那么它就是失败的。

所以严谨的香港法典会经常提到“一个智力正常的人的理解”。

这里就蕴涵着用常识思考的简单哲理:简单即深刻。

无疑的,普通人对于知识和科学充满敬畏,有时候不亚于对宗教的敬畏,然而敬畏不等于迷信。

很多时候,应该用简单的常识去思考,去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这是一种咨询顾问的本能思维。

这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

实际上这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2002年8月到9月,北京有一个著名的恐龙展出。

大约有数万北京人参观了这个展出,并且受到了一场很好的科普教育。

在这个展出中,有一些东西令人十分感兴趣的,在这个展出的宣传单中,详细地列出了每一种恐龙的具体介绍,其中一些是这样的:“霸王龙,体重6500公斤”。

“棘背龙,体重6350公斤”。

“肿头龙,头部甲的厚度23厘米,可以有效地保护它的头部不受攻击”。

坦率地讲,对于科学家们对于科学的态度和大胆的假设也一直是心存敬畏的。

但是对于一些东西感到非常的不可理解。

人类的出现不过数百万年,真正称得上文明的人类历史不到一万年,却试图对距今2亿到6500万年前的恐龙的构造和行为作出如此精确的描述,其根据究竟是什么呢?根据捷登的了解,由于历史年代的过于久远和地壳运动的结果,人类今天所能发现的恐龙化石是非常稀少和不完整的,根据这些石头的痕迹我们大胆和大致地推断一些东西,仅仅只能是推测。

捷登丝毫不怀疑所谓“专家”的专业水平。

然而仍然想根据常识好奇地询问一些问题,这个所谓的“6500”和“6350”的根据是什么?根据化石推断出体积?又根据什么推断出组织和密度?就算能推断出来,究竟有什么意义,是成年恐龙的平均水平?还是我们发现的某一头恐龙的最大水平?如果这个数值仅仅是6000万或者7000万,那么还有一定的意义,否则,如果要精确到50公斤的水平,无论如何也无法想像清楚的。

这不是专家的专业知识可以解释清楚的,而根本就是一种奇怪的事情。

例如对肿头龙的头部厚度的估计,为什么能够精确到23厘米?既不是22厘米.也不是24厘米呢?就算在今天,对人类自身身高作一个描述,可能也只能说一般成年男性人类的身高165~185之间。

何况是一种距今1亿年的古老物种。

在恐龙展的介绍上,我们还见到了其他类似的文字,例如对一种恐龙行动力式的介绍“行走时利用尾巴左右摇摆进行平衡。

”等。

诸如此类的介绍,越是精确和严谨,越是让人对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产生必然的怀疑。

这就是利用常识思考的一个结果。

在进行管理咨询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数据,有精确的,也有估算的,类似于“预计今年的盈利为23 456 789.50元”这样的数据也是很常见的,不过对于成熟的咨询顾问而言,这样的数据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

对于预计和估算的数据,实际上往往万以后的数据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我的~名同事就经常说“模糊即精确”,就是这个道理。

“简单就是美”还有另外的诠释方式。

中学数学课上,老师经常要求我们把一些式子进行简化,最简单的方式是表达问题和结果最完美的方式。

咨询顾问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他们经常喋喋不休地寻根究底,要把一个问题弄清楚有时候很简单,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实际上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仅仅在经过三四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以后,就暴露了问题的本质,甚至发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根据管理咨询的实践经验,即使是最复杂的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在经过最多6次的正确的询问后,都可以揭示其本来面目,即使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起码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而美妙的规律。

在商业社会中,有这么一种倾向:大家喜欢用一些华丽和复杂的字眼来讨论问题,或者是掩饰自己的无知。

在一个团队进行最初的磨合或者是一个会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要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纠正这一现象。

把一些复杂而不常用的经济学用语翻译过来。

因为我们发现,管理和交流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往往就是沟通,把沟通进行简化,实际上只有两个能力要求:一是发言者的表达能力,二是倾听者的理解能力;在我们的理解能力都是相当的情况下,表达能力是一个关键,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表达,否则就是发言者的失败。

事实上捷登发现,往往用最简单的方式或语言把事情表达清楚以后,解决方案也随之出现。

关于牺牲决策的议论牺牲决策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在做思考和决策的时候都在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方式,专门把这种思维方式拿出来进行认识,有助于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决策的深意。

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或者预测他人的行为。

所谓“牺牲决策”的基本定义是:人类在进行思考、行为和决策的时候,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往往自觉或不自觉选择牺牲一些其他方面的利益,维护更加自我的利益。

这里首先隐含着一个所谓“机会成本”的概念。

也可以说机会成本是牺牲决策的一种表述方式。

我们都知道,北京存在着所渭的“黑车市场”,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自行车销赃市场。

同样地,在路过北京公主坟的时候,不断有人会上来问:“有旧手机卖吗?”作为一个守法的普通市民,我们也曾经为自己自行车的被盗痛骂盗车贼,同时在购买手机的时候,我们也非常担心会买到翻修的旧手机。

显然的,如果每一个人都不去购买黑车,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旧手机销毁,就不会存在这样一条完整的通路,然而,每一个个人都不自觉地运用了这样一个牺牲决策:即牺牲了大众的利益,而获取了自我的更多的利益。

虽然从整个系统来看,效用降低了,由于非法利润的存在,整个系统的价值受到了损害,实际上也潜在地损害了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但是由于这种损害的不确定性和现实自我利益的驱动作用,使得我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套用经济学家韩韶辉的说法就是:“经济学上的熵增加了。

”一个最典型的牺牲决策的例子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假设里面有10个人,他们总体的利益是100,每人有10的利益值。

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让其中的个体A来进行决策,这个决策将让整个系统的利益减少10,就是每个人的自我利益减少1,但是同时A的利益增加2,那么一般来讲,A会同意这个决策。

当然,现实的情况中,真正的决策过程比这个例子要复杂得多。

虽然只要自己获得的利益大于l,A就可以接受这个决策,但是A可能要考虑各种风险,比如道德风险和其他风险,当然事实上也可以把这些风险量化进去,放到A所损失的利益中衡量。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只要A获得利益大于其所有损失和风险的总和,决策就很有可能被接受。

这种利益差越大,决策被接受的可能性越大。

“牺牲决策”要深入地研究下去可以剖析众多的经济学现象和社会现象。

在这里不作此赘述,主要是想谈谈这种思维在管理中的体现,和对于一个咨询顾问而言,如何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决策动因进行工作。

对“牺牲决策”而言,如下几点是它的根本假设:1作为个体的人,每一个都是理性和自私的;2.所有的因素都可以进行量化,以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决策者心目中的价值”来进行比较和衡量,这种量化的因素包括道德风险、情感和价值取向等;3资源:时间、金钱、精力等是有限的。

由于以上假设的存在,人们必须进行取舍和决策,事实上,从日常生活到重大的经济管理决策,我们每天都在无数次地重复这一过程。

在管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顾问必须有意识地考虑到这个问题,进行合理的利用和规避。

例如,在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时,必须清楚地区分谁是我们真正的客户,他们作为个体的人有什么需求。

在进行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项目的时候,必须清楚地了解内部的各种关系,了解到每一个人牺牲决策背后的真相。

在进行营销方面的项目咨询时,必须认识鲥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是扩大市场覆盖面还是提高市场占有率,是增加产品线还是突出产品特色等方面,我们只能抓住一个或几个重点。

对于咨询顾问而言,了解清楚客户的状况和需求是一件非常费力和重要的事情。

“客户”这一提法是一个模糊的整体,“在合理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为客户服务,”是管理咨询的基本准则,但是在进入一个项目以前,项目经理很难清晰意识到客户可以是如此复杂的概念。

总而言之,在整个管理咨询的过程中,时刻意识到“牺牲决策”这一规律,对于管理咨询方案的形成和最终的顺利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