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目前,动物行为学已发展成为畜牧学中一门成熟的分支学科。

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活动和教学素材己显示出不断增长的迹象。

但是,在动物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上,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看还是不系统的;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也不是很完整。

本文重点讨论一下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1、动物行为学及研究对象、内容、手段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科学。

最初是以野生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

近二、三十年来,以畜禽作为研究对象,与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繁殖等有密切联系,于是发展了应用行为学—家畜行为学。

家畜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观察动物的习性反应;(2)了解动物的活动模式;(3)行为表现的生理机理。

应用于畜牧业中,给正确的饲养管理、调教、利用、疾病防治以及畜舍设计等提供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了解畜禽的行为,可以创造适合于其习性的条件,以满足其正常生活的要求,从而提高它的生产性能。

动物行为学的迅速发展是与其研究手段不断改进分不开的。

早期对行为学的研究依靠肉眼观察和简单的记录仪,近年应用电视检测、无线电遥测等先进技术,在田野和模拟自然条件的实验室中,动物行为可以监控和定量化,将大量数据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使行为学从属于数学准则。

同时,应用生理学实验方法,例如,神经电生理及内分泌方法,操作式条件反射法等,深入了行为学的研究。

2、奶牛的生理性行为及相关管理措施2.1 饮食行为奶牛采食相对比较粗放,采食时不加选择,采食后不经仔细咀嚼即吞下,待卧息反刍时再咀嚼。

因此饲喂草料时要注意清除混在饲料中的铁钉、铁丝等金属,否则极易造成创伤性心包炎;饲喂块根类饲料时要切成片状或粉碎后饲喂,块过大易引起食道堵塞。

奶牛习惯于自由采食,每天采食十余次之多,每次20~30分钟,累计每天6~7小时。

当日粮搭配不当,缺乏钙、磷、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时,奶牛常发生异食行为,如食粪尿、胶皮、木块、砖瓦、石块等。

奶牛是一种饮水量很大的动物,这与它大量产奶有关,高产和中产牛产奶量与饮水行为的关系尤为显著。

一天饮水量是日粮干物质进食量的4~5倍,是产奶量的3~4倍。

以体重6 00kg,日产奶20kg为标准,日粮干物质进食量应为16kg左右,一天的饮水量为60kg以上,夏天的饮水量更多些,高产奶牛的饮水应得到充分的保证,并要求水质良好,清洁无污染。

冬季犊牛宜饮用20℃的温水。

当奶牛饮水时,突然头抬高,左右甩动,颈伸直,口内流出大量唾液,可能是发生食道阻塞,应及时治疗。

2.3 反刍行为奶牛采食时经初步咀嚼混入唾液形成食团吞下,进入瘤胃,经碱性唾液软化和瘤胃内水分浸泡后,待卧息时再进行反刍。

奶牛一般采食后30~60分钟开始反刍,每次反刍持续时间40~50分钟,每个食团约需1分钟,一昼夜反刍10余次之多,反刍累计时间长达6~7小时。

因此奶牛采食后应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和安静舒适的环境,以保证奶牛的正常反刍。

反刍是奶牛健康的标志之一,反刍停止则说明奶牛已经患病。

咀嚼速度快的牛,产奶量也较高。

另外日反刍时间、反刍周期间隔时间和日采食青贮时间与产奶量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

2.4 排泄行为奶牛是一种随意排泄的动物,通常是站立排便或者边走边排粪,排尿则往往站着。

由于奶牛的采食量和饮水量大,粪尿的排泄量也大。

奶牛是家畜中排粪尿量最多的动物。

成年母牛一昼夜排粪量多达30kg,占日采食总量的70%左右,一昼夜排尿量约为22kg,占饮水总量的30%左右。

成年牛1年的排粪量多达11t,排尿量多达8t。

产奶量与日排粪次数、排尿时间呈正相关,但与高产牛日排粪次数呈负相关。

牛粪尿是农作物的一种环保型的有机肥料,应合理利用,如利用或处理不当,会对奶牛场的环境及周围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2.5 发情行为奶牛发情时,首先表现性兴奋,不停地走动、哞叫,与其他母牛在运动场相互追逐、顶撞、打转,接受其他母牛亲近、爬跨,发情结束后则逃脱其他母牛的爬跨。

奶牛发情持续时间平均18小时,变化范围6~30小时。

当发情母牛接受其他母牛爬跨且站立不动时,是配种的最佳时间。

健康奶牛通过舐舔、抖动、搔抓来清理被毛和皮肤,保持体表清洁卫生。

体弱奶牛清洁能力差,导致被毛逆立、粗乱无光,体表后肢污染严重。

奶牛喜欢清洁、干燥的环境,因此牛舍地面应在饲喂结束后及时清扫,冲洗干净;运动场内的粪便应及时清除,保持干燥、清洁、平整,防止积水,夏季要注意排水。

3、集约管理下奶牛的行为学特点及相关管理措施奶牛在集约化管理的条件下生活,由于饲养人员缺乏行为学的知识,牛本身的一些行为往往被忽视了,因而出现了公牛顶人,犊牛相互吮吸,母牛泌乳受到抑制等异常行为,这些都是“应激”反应。

因此,必须了解和熟悉奶牛的行为学知识,探索使牛产生最小“应激”状态的管理方法,才能发挥奶牛的生产潜力,创造高产牛群。

3.1分娩行为放牧条件下的母牛,临近分娩时,具有“潜隐-分娩”的特性,通常要寻找一个安静、隐蔽的地方分娩,避开牛和人的干扰,因此,在牧地安静处分娩的母牛,难产率最低。

而在牛舍内分娩,难产率可以增加30%。

因为胎儿在分娩前一天处在“警觉”行为,导致“翻正”反射的发生,最先腕伸展,前肢伸向母体骨盆,然后头和顶抬起,伸向骨盆入口处,最后躯干旋转。

“翻正”反射的正常程序可由母牛分娩行为受到干扰而打乱,使分娩困难。

所以,母牛分娩要造成一个安静的环境,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分娩以后,母牛欲食犊牛身上的粘液,通过嗅觉、视觉的识别,几分钟之后,就可以建立较牢固的母子关系。

对于产奶母牛而言,应在母子关系尚未建立以前,将犊牛抱开,可以减轻母牛因失去犊牛而产生的痛苦和“应激”。

如果犊牛无需离开母牛,就不应该干扰这种关系的建立。

犊牛生后,要尽可能早地吮吸初乳,以便获得抗体,增加抗病能力。

犊牛寻找乳头,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犊牛通过咀唇的触觉,摸索和试探之后,终究会找到奶头。

人为的干涉和引导反而弄巧成拙,“欲速而不达”。

摇一摇犊牛的尾根。

仿照母牛欲食犊牛会阴部便可以加速犊牛找到奶头。

睡眠对犊牛早期的生长发育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应该保证犊牛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牛是一种“疏远型”畜种,这与绵羊完全不一样,绵羊是“跟随型”畜种。

放牧的牛群,当犊牛吃过乳后,母牛将犊牛留在一个安静和隐蔽的地方,称之“犊牛窝”,而母牛则离开犊牛去采食,一旦犊牛遇到干扰,发出叫声,母牛便闻声而动,快速跑回“犊牛窝”护卫犊牛。

3.2犊牛相互吮吸行为犊牛在断奶之前,相互吮吸耳朵、肚脐、乳头,这是一种异常的吮吸活动。

在犊牛群中,一旦有一头犊牛吮吸,其它犊牛相继仿效,很快会波及整个犊牛群。

这种现象在行为学上叫群体的易化作用。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旦早期有个别犊牛吮吸,就该立刻隔离。

吮吸行为所以发生,是由于犊牛哺乳条件反射被激发之后,即使乳已吃完,其兴奋期还要维持一段时间,这时吮吸现象最容易发生,所以在哺乳以后,将犊牛相互隔开,便可防止相互吮吸的发生。

如果在哺乳以前,让犊牛进行较长时间的运动,它们便感到饥俄,然后再去哺乳,它们吸足了奶之后,吸乳欲望很快下降,这样可减少相互吮吸现象的发生。

交叉寄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方法是母牛刚刚分娩,尚未与初生犊建立母子关系以前,将近期出生的多头犊牛,寄养给一头泌乳母牛,让它们进行自然哺乳,以满足犊牛的吮吸行为。

3.3 公牛的领域行为公牛是具有领域行为的家畜。

当公牛从牛舍放出后,常选择土丘,前肢掘地,将土甩过自己的背部,用角挑刺泥土,磨角,而后站地吼叫。

公牛常以顶撞或威吓性顶撞,保护半径为5-6米的领域。

公牛的领域行为在性成熟才出现。

公牛的领域行为可由于其它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更加凶狠,甚至攻击饲养人员,因此,必须引起注意,防止攻击行为的发生。

A.要让公牛经常看到周围环境和牛群,使它和牛群之间保持着视线联系和信息交流,尽可能避免它产生孤独感。

B.公牛能准确识别它所熟悉人的衣服和行为。

所以饲养员,人工采精员要尽量多与公牛接触,刷拭,牵它运动,并经常对公牛说话,与公牛建立感情。

C.公牛的性成熟期即3岁左右和性的更年期7-10岁,是最危险的阶段,最易发生攻击人的行为。

而且80%攻击人的公牛会重犯。

对性成熟的公牛,要及时进行采精训练,满足它的性欲,对它的错误行为要予以惩罚,直到改正为止。

对于老年公牛,可让淘汰老母牛让其交配,克服它烦躁,易怒的心理状态。

当公牛攻击人的时候,最好不要转身逃跑,逃跑会造成公牛的追逐,招致危险后果,而应该面对公牛,急速退到5、6米之外。

对待凶狠的公牛,最好训练一只追逐公牛的狗,便可以引开公牛的攻击,此外,在公牛的运动场,采精地点要添设保护栏和退却通道。

4、奶牛行为与集约化生产4.1 集约化生产条件下奶牛行为发生异常众所周知,集约化生产会限制奶牛的活动,干扰奶牛的行为。

有时出现不正常行为,如食欲下降、异食癖、缺乏母性、性行为异常、适应性退化等。

4.2 奶牛群变化对行为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奶牛在舍饲条件下组群后不宜过多地调动,如在泌乳盛期调换15%的奶牛与调换前相比,采食时间减少8%,躺卧时间减少40%,产奶量下降4%~5%;泌乳中期调换奶牛前后采食量减少7.18%,躺卧时间减少24.23%产奶量无明显变化。

奶牛调换6天后趋于正常。

不拴系的头胎牛应单独群组饲养,如将它们混养在经产奶牛群中,产奶量会大幅度下降。

改变饲养或挤奶的地方,10天内产奶量下降7%~10%,15~20天产奶量才恢复正常。

这就说明,牛群之间的群体关系一旦建立后不要轻易打乱,也不要频繁改变母牛所处的位置,看来拴系饲养条件下的“定位”是必要的。

4.3 挤奶顺序与产奶量的关系产奶量受到挤奶顺序的影响,在牛群随意走动的情况下,早进入挤奶厅的母牛产奶量比后进入的母牛产奶量高。

因而,产奶量高的母牛应较早地进入挤奶厅,而产奶量低的母牛后进入挤奶厅。

另外,高产奶牛乳房内压较高,促使奶牛尽早进入挤奶厅挤奶,藉以减轻乳房的负担;而低产奶牛乳房内压较低,负担相对较轻,不急于进入挤奶厅挤奶。

在现代集约化饲养管理的条件下,奶牛难免受到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其生产性能的下降,从而产生“投入高,收益少”一系列的不理想的经济效益,加大养殖者的饲养成本。

所以在科学饲养管理的基础上,不能忽略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作用;并利用或其行为特点,进行选种、改善饲养管理、防治疾病,以便提高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