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各区模拟应用文阅读
宣武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围棋与东方智慧
围棋的棋子、棋盘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
棋子是圆的,所谓“天圆而动”;棋盘是方的,所谓“地方而静”。
围棋棋盘有361个交叉点,表示农历的361天。
棋盘分为四部分,就是四季;每一个部分都有90个交叉点,代表一个季度三个月的90天。
棋盘的中央是太极,棋子的黑白两色表示阴阳。
围棋的这些形式都有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围棋别名很多,也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和智慧。
古代称围棋作“弈”,现在下围棋还叫对弈。
人们还根据围棋的形态给它起了个方圆的别名。
根据棋子的颜色,围棋还叫黑白、鹭乌。
鹭鸶是白颜色的鸟,乌鸦是黑颜色的鸟,这样的名字很文雅。
下围棋还叫手谈——通过手来交流来沟通,而非用语言交流,这层次就更高了。
围棋也叫坐隐,这是特别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名字——住在深山老林作隐士,寄居棋局之中。
围棋又叫忘忧,下棋可以忘怀忧虑。
围棋还叫烂柯,这是个神话故事:东晋的时候,有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回家路上看见两个童子在下围棋,于是樵夫就在旁边观看。
当樵夫想离开的时候,他身旁砍柴斧子的木柄都烂掉了。
等樵夫回到家,已过了很多代。
围棋还叫木野狐,仿佛是木头的野狐狸,人一旦迷住就逃不了了。
围棋的胜负也体现了中国文化。
其他棋类的胜负都是斩尽杀绝,把“老将”杀死,把“帝王”抓走才算胜。
但围棋赢一目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不是斩尽杀绝,甚至能和平共处。
这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
中国唐代把琴棋书画看作“四艺”,围棋作为精神层面的艺术,必然有虚幻、模糊、抽象的内容,体现出中国的审美。
有的画家说围棋的黑白交融就像一幅水墨画。
我想,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围棋这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思想、文化内涵。
大家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但我想如果中国没有这些发明,世界其他国家可能早晚也把它们发明出来。
但是,如果中国不发明围棋,那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围棋。
围棋子一黑一白,没有任何文字,黑白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色彩;围棋盘横竖各十几道线,像地球上的经纬线,都很朴素简单。
围棋尽管变化最复杂,但是规则反而最简单。
把棋子放在交叉点上,四个子围一个子,就可以下起来了,比赛中裁判也不用解决什么技术纠纷。
围棋又最能体现自由和平等。
其他棋类项目的棋子都有大小之分,围棋的每个子都是平等的,只有放下去时才一指千钧,妙手臭棋立显。
围棋遇到一个局势,棋手最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361个交叉点下出一个最理想的天地来。
这里没有骑士,没有将帅,子子平等,最能发挥个性
围棋很容易为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所接受,所以围棋又是世界的。
(取材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有删节)
14.以下对围棋是有“中国的特色、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围棋棋盘和棋子的形状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动静相映的内涵。
B.围棋棋盘巧妙的设置体现了古代中国传统农历历法的特点。
C.围棋棋子的黑白颜色表达了阴阳调和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
D.作为“四艺”之一的围棋,可以表现水墨画的虚幻和模糊。
15.对围棋“别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方圆”和“黑白”“鹭乌”是从外形和颜色特点上为围棋起的别名。
B.变语言交流为更高层次的以“手”来交流沟通,使围棋有了别名“手谈”。
C.“坐稳”等是从围棋具有文化底蕴的角度产生出的称谓。
D.“烂柯”和“木野狐”体现了围棋能带给人们的无限想象力。
16.根据文意填空。
(2分)
围棋的胜负在、两个层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谐、中庸的思想”。
17.文章认为“围棋很容易为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所接受”,为什么?(用序号分条说明,每点理由不得超过10个字)(4分)
答: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4.D(原文为“围棋作为精神层面的艺术,必然有虚幻、模糊、抽象的内容”“有的画家说围棋的黑白交融就像一幅水墨画。
”并不能推论水墨画虚幻和模糊,更不能说围棋“可以表现水墨画的虚幻和模糊”。
)
15.D(围棋的“烂柯”和“木狸狐”两个别称,主要体现了围棋带给人的无限魅力(吸引力)。
)
16.①不斩尽杀绝②能和平共处或[不是杀死(消灭)最重要敌人(棋子)](或①不是把统帅杀死②不是把敌人(棋子)斩尽杀绝;①不是消灭对方主要敌人②不是消灭对方全部敌人)1空1分
17.①没有文字的障碍;②棋盘结构简单(答“棋盘有横竖十几条线”“棋盘横竖线像地球仪上经纬线”不得分);③规则简单(答:“裁判不用解决技术纠纷”得分);④体现自由平等的理念(答“体现自由和平等”得分);⑤便于棋手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答“子子平等,最能发挥个性”不得分)。
(答出5点得4分,答出4点得3分,答出3点得2分,答出2点以下不得分)
东城期末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21世纪中国的人文研究,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今日中国的人文学界,已经不再将借助电脑或网络从事学术研究的尝试视为“雕虫小枝”,而是切实感觉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阅读以及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
电子版图书的大量出以及数据库的迅速扩张,使得原先需要耗费极大精力才能实现的“占有大量资料”,不再是研究中的最大障碍。
因此“博闻强记”不再是成为第一流学者的主要条件。
这一新局面的形成,可能会导致一些学者记忆力的衰退、历史感淡薄、独立性减少等现象发生,而独立思者、怀疑精神、批判意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研究者认为,人文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处,在于其对学者个人的意志、慧心、悟性、情感以及想象力有较大的依赖。
而在这方面,很难说一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于人文学者来说,永远只能是辅助工具,而非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后过来,由于电脑及网络的诱惑实在太大,数码时代的人文学者,可能面临诸多陷阱。
过去,当人们谈及某学者博闻强记,经史子集脱口而出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而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软件业的迅速发展,如今只需“举手之劳”。
有人质疑,不想沉潜把玩,只是快速浏览,那还能叫“读书人”吗?作为人文学根基的“含英咀华”,正受到“快速浏览”的强有力挑战。
表面上看,“快速浏览”工作效率的确大为提高。
可“读书”和“查书”,感觉就是不一样。
假如古人所追求的沉潜把玩、含英咀华,完全被吹着口哨地随意浏览所取代,那绝对不是好消息。
由“读书卷书,行万里路”,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方便是方便了,可“寻寻觅觅”的感觉却丢失了,“快速浏览”造成“虚拟的博学”,其结果很可能是“博雅”易得,而“君子”难求,电脑及网络给人文学者所带来的,同时是生机与危机并存。
作为新世纪的人文学者,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网络文化,但必须牢记老祖宗的;“是药三分毒”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关键在于知其利也察其异,才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获得。
(取材于陈平原《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人文学界对借助电脑或网络从事学术研究的态度与先前有所不同。
B.电子版图书及数据库的出现,使得研究者“博闻强记”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C.电脑的普及与软件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文学者而言,他们是最大的获益者。
D.对于中国的人文研究而言,“过程”很可能比“结果”更值得人们重视。
15.根据文意填空。
(3分)
文章说“由于电脑及网络的诱惑实在太大,数码时代的人文学者,可能面临诸多陷阱”,这里的“诸多陷阱”是指,,。
16.文章认为,“假如古人所追求沉潜把玩,含英咀华,完全被吹着口哨地随意浏览所取代,那绝对不是好消息。
”为什么?(3分)
17.文章最后一段说:“电脑及网络给人文学者所带来的,同样是生机与危机并存”,谈谈你对这句话中“生机与危机”的理解。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