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人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杨光英:
利用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论文关键词:班级管理学生规则意识
论文摘要:“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规则意识,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古今的教育,都崇尚培养学生遵规守纪。
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作为初中生,国家也制定了《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作为一个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好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规则意识的涵义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
那么,什么是规则意识?所谓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明确规则意识的内容。
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
拿排队作个比方:排队的次序是法治,每个人都可以排队是民主,那么每个人都愿意排队就是规则意识。
没有这个意识,民主和法治都是空的。
这个最基本的意识和人性与良心有关,和道德与信仰有关;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
因为许多人并没有一个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所以,重要的不是知道规则的内容,而是自觉地习惯地遵守规则。
规则意识的第三个层次是让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
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
遵守规则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一种习惯。
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按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利用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激发学生遵守规则意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学生在玩游戏时很守游戏规则的,可是他们在校却不守校规,在家行为霸道,做事任性,在社会上不守各种规则,甚至触犯法律。
这是为什么?因为学生的“游戏规则”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上存在或者成人告诉他们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学生制定的。
这是学生自己规定的“游戏规则”,所以,他们能自觉地遵守规则,这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
作为班级的组织领导者,在班级管理中,尤其是在制定班级规则时,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
哈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的有效性就没有规则”。
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面有效的。
这种联系的养分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统一性”,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主体间的有效性。
我的班规的制定,是让学生每人写几条鼓励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筛选、归纳确立,然后再决定执行。
这样从规则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又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到规则、体验规则。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也是规则平等性的重要体现。
能够激发学生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在互相督促中,养成规则意识
班规制定出来,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学生自约力不强,往往会在不经意中违反班规,而班主任不可能时时刻刻和学生待在一起,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纠正。
我就让学生互相督促,互相提醒纠正,帮助改正。
并且在小黑板上写下表扬篇和耻辱篇,让好的得到及时的表扬,让学生有榜样可学,有反面可警醒。
让学生逐渐养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良好习惯。
(三)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强化规则意识。
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认知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规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的校规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坪,要爱护小树”。
我就让学生自己亲手种草、植树,给草地、小树命名,并且轮流管理草地、小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树立起“爱护花草树木”的规则意识;针对交通安全与遵守交通规则,我班开展了“我当一天小交警”的主题班会活动,同时也开展了“交通事故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去感受规则、培养规则意识,进一步强化、提高规则意识。
(四)通过检查评价,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形成是遵守规则行为的前提。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由他律到
自律的过程。
严格检查和评价,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即内化为个人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在班级管理时,必须建立起遵守规则的评价机制,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一套遵守班级各项规则的评分标准;然后定时或不定时地通过学生自评、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等方法进行测评;最后,学期结束时把每位学生的情况,向全班同学宣布并载入学生德育册中,作为学生评优受表彰的依据。
实践证明,对于所制定的各项规则,进行严格地检查和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班级的混乱局面,维持班级良好的秩序,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反之,如果只注重规则的制定,而忽视规则的检查和评价, 学生就容易违反规则,忽视规则的存在。
不但不会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反而会让学生漠视规则。
这样也会给班主任增添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当然,在检查评价中也要力戒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状况,应充分发挥对规则测评的激励、发展、教育功能。
真正做到检查、评价是为了培养、提高、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当然,作为班级管理者,制定的规则必须明确、合理、必要和可行,既定的规则必须严格地执行。
执行规则时应采用积极的方法,还应该抓住学生关键时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用规则来约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