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
动物微生态制剂能有效补充畜禽消化道内的有益微生物、改善消化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抗病性、提高饲料转化率,从而达到防治消化道疾病和促进生长等多重作用。
微生态制剂具有无毒、无副作用,无残留、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成本较低等特点,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
益生菌进入动物肠道后,会与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会合,显现出共生、栖生、竞争或吞噬等复杂关系。
因此,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相当复杂,综合国内外微生态的研究结论,宝来利来公司形成以下8大主流学说:
1、优势种群学说——当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群占据优势地位时,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就处于良性的生态平衡状态,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被抑制住不能生长繁殖。
2、生物夺氧学说——一些需氧菌微生物制剂能消耗肠道内的氧气,造成厌氧环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限制了有害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增殖,从而使失调的菌群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病促生长的目的。
3、定植抗力学说——有益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对肠道外籍菌群中的致病菌,肠道内条件性致病菌有定植抗力作用,动物一旦缺乏定植抗力,动物肠道中的病原菌和潜在病原菌极易大量繁殖,并突破肠粘膜进入组织中,最终致全身感染,甚至因此而死亡。
4、生物拮抗学说——一些肠道益生菌通过产生细菌素、乳酸、丁酸、过氧化氢等物质达到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目的。
5、粘膜免疫学说——医学界目前已经公布了与粘膜免疫最相关的微生态菌种,包括5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以及12种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两岐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等。
6、肠道营养学说——肠道益生菌通过产生各种消化酶而几乎参与了全部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之所以动物换料会导致应激甚至腹泻,主要就是肠道益生菌因为饲料的改变而出现菌群失调或者优势菌群易位。
动物在用药后导致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也是这个原因。
7、肠道酸化学说——肠道益生菌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在畜禽肠道中代谢产生乳酸、乙酸、丙酸、丁酸等酸性物质,降低肠道pH值,而偏酸性环境不利于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生长繁殖;pH值每下降0.1,肉鸡饲料报酬可以提高3%。
8、清除毒素学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梅契尼科夫说:人体和动物90%的毒素产生于自己的肠道,引发内源性感染并破坏自身的免疫系统。
可以说,疾病和衰老始于肠道。
当动物体内有害菌打败益生菌时,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于是产生许多对机体有害的物质(即自身中毒),它们是氨气、硫化氢、胺、苯酚、吲哚、粪臭素等,这些物质都有降低免疫功能、引发内源性感染的坏作用。
有害菌还能分泌多种发炎因子,造成肠炎和其他器官的炎症。
如肠道中有一种能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氢的有害菌,使得硫化氢造成肠壁腐蚀,引发肠道慢性炎症。
长期慢性肠炎会导致消化吸收不良,饲料报酬严重下降,还容易引起细菌和病毒的外源性感染。
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则可以通过竞争占位、拮抗作用、黏膜免疫、肠道产酸等作用,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增殖,减少毒素与有害气体产生,保护动物健康,降低舍内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