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与文化
沿河历史
沿河地,春秋时属巴国南疆一部分。
战国属楚,一度入秦。
秦代属黔中郡。
西汉先属酉阳县,后属涪陵县,东汉分属涪陵县和永宁县。
蜀汉在县地置汉复县,沿河县分属汉复县和万宁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涪陵郡治所移往汉复(今沿河洪渡),咸和三年(328年),涪陵郡“地殁蛮僚”。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附周。
宣政元年(578年),沿河地置费州。
沿河在北周分属黔州和费州。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蛰僚奉诏置务川县,治地在今沿河县城东岸。
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黔州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县当牂牁要道,请置郡抚之,武德四年(621年),于县地置务川郡,旋改为务州,领务川、扶阳、涪川三县,以冉安昌为刺史。
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思州为宁夷郡,领务川、思王、思邛三县。
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思州。
唐思州治地一说在今沿河县城东岸,与务川县城同城,二说在今沿河县城北城子上。
宋初沿唐制,把不能派流官统治的经制州列为化外州,设置羁縻州委任土官管理。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派都虞侯赵延浦任思州刺史,土着田氏族人不宾附,朝廷将思州等列为化外思,改经制州为羁縻州,委派土着首领管理。
大观元年(公元
1107年),田佑恭请求内附,愿为王民。
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朝廷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
将思州、务川县治徙于北部荷叶坪,后又移到原都濡县治所,州、县同城。
务川县治沿河历519年,思州治沿河历497年。
在南宋、元、明、清时期沿河县城均为土司驻地。
元置沿河佑溪长官司,治今沿河县城西岸,沿河司直到民国三年才改为沿河县。
1986年,改沿河县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于沿河北部置洪杜县,隶属于黔州,以境内洪杜山得名,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废洪杜县,洪杜县从置至废历444年。
民国3年于县北置后坪县,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撤销后坪县,以金竹山以东并入沿河县,以西并入务川县。
沿河行政区划,在隋务川县设乡,时设归义、楠木2乡。
宋代设城、堡、镇。
元设图甲。
沿河佑溪长官司原辖三图,即水东图、卜龟图和甫南图。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甫南图拨属酉阳州,沿河佑溪长官司只辖水东图和卜龟图2图20甲。
道光《思南府续志》载:“水东图:一甲舟门、草坝、黑巷子、席家坡、田家坡;二甲大茶坪、吴家寨;三甲黑踏堡、龙井、黑水场;四甲木杨岭、斑竹屯、居园;五甲天井、沿河司;六甲水田坝、汪家沟、黄竹山、东流口;七甲沿河司、崔家村、沙子场;八甲土陀坝、坝头、米溪、瑰岩;九甲虎狼溪、鸾塘、白泥、板场坝;十甲兼花甲何家沟、东流口、跳金磊、楠木园。
卜龟图:一甲官州、白马岭、吴家湾、大士塘;二甲练溪;三甲丫溪、新射头、泉口寺、斑鸠溪、羊岩底、土城;四甲木杨岭、细
草池、钱家岩;五甲鹿溪、摩坨底、斑竹坝、大丛、土城坝、苦竹坝、鸾塘、干溪;六甲后溪、叶家寨、黑虎寨;七甲木子岭、斑乍岭、萧家沟、沙坝;八甲官庄、蔡家沟、金竹园、水田坝;九甲下坝、大界头、野猫塘、三角塘、菖蒲塘;十甲兼庄甲泉口寺、石坟坨、金竹山、骡子岩、南客寨、中辽、十二盘、马蜡溪、银子溪、大宅头、大水溪、官州、侯家山、张家坝。
”
民国5年(1916年)废图甲为区保,县下设区、保、甲;民国20年(1931年)改保为乡镇,县下设区、乡镇、闾邻;民国27年(193 8年)改乡镇为联保,县下设区、联保、保、甲;民国30年(1941年)省后坪县,其东部并入沿河县后,全县区划为6个区,24联保;民国3 1年(1942年)减区,复改联保为乡镇,全县区划为1个区,24个乡镇。
民国32年(1943年),施行新县制,全县划分为4个区,辖25个乡镇。
直辖区署驻县城,辖沙子、隘口、黑獭、黑水4个乡和和平1个镇;上坝区署驻上坝,辖淇滩、甘溪、晓景、中界、谯家、铅厂、夹石7个乡;官舟区署驻官舟场,辖妙坝、永祥、官庄、板场、七格、思渠、黄土、毛渡8个乡;洪渡区署驻洪渡,辖隘门、客天、后坪、王坨、塘坝5个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改保为村,改甲为组,县下设区、乡镇、村、组,全县区划为10个区,25个乡镇;1953年调整为10个区,112个乡镇;1956年调整为9个区,68个乡镇。
1958年组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县下设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全县区划为9个区,64个社镇;1959年改区为公社,改公社为管理区;1961年复改公社为
区,改管理区为公社,全县调整为9个区,35个社镇;1963年调整为9个区,62个社镇。
1984年政社分设,改公社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村民组,全县区划为10个区镇,61个乡镇。
沿河红色文化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土地湾。
距县城56公里。
1934年5月14日由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三军从彭水县城西渡乌江跨入黔东沿河,随后以沿河土地湾为中心,建立了黔云贵高原上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孕育了红二方面军的诞生。
至1934年11月28日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撤离,红军足迹踏遍沿河县各乡镇。
贺龙元帅在回忆中说:“如果没有这块根据地,六军团没有目标可找,也找不到部队,结果是不可想象的。
可以说,没有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就很难有后来的红二方面军,也就很难有后来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
在乡区苏维埃政权逐步建立扩大,群众广泛发动组织起来的基础上,1934年7月21日至2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沿河县(今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四区铅厂坝(今谯家镇铅厂)的张家祠堂召开黔东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沿河、德江、印江等县选出的代表和红军代表135人,其中雇农及手艺工人55人,贫农25人,中农8人,士兵4人,其他7人,小商4人,红军32人。
大会首先选举出由孙秀亮、秦育青等人组成的大会主席团。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湘鄂川黔边特区革
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夏曦主持。
红三军代表钟子廷向大会致词。
红三军军长贺龙在大会上介绍了黔东特区目前的形势,赞扬了黔东革命斗争的已有成就。
夏曦在会上作了讲话,提出目前要立刻进行三件大事:
(一)实行土地革命,要把地主豪绅的土地拿来,彻底由贫农、中农平均分配;
(二)组织雇农工会、贫农团和苏维埃代表会议,坚决同地主、富农作斗争,并要同一切破坏苏维埃革命之反革命分子作斗争;
(三)工农群众武装起来,组织3万人的自卫队,1万人的游击队,3千人参加红军。
这样我们就有了革命的武力,可以压倒一切!我们大胆地照着苏维埃革命的道路上前进,紧紧地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我们一定可以争取黔东苏维埃的首先胜利!"
大会要求,"为巩固和发展黔东苏区而斗争,集中一切力量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
"在酝酿代表成分统计和讨论夏曦的报告后,通过了《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以《关于工农武装问题决议》几农村工人保护条例》、《优待红军及其家属条例》、《关于肃反问题决议以《关于苗族问题决议》等六项决议。
7月22日,大会选举出由宁国学、冉云(即冉少波)、刘本玉、罗亨举、夏国安、黎光富、汤福林、邓吉星、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李佛如、朱绍田、钟炳然等80人组成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罗亨举、孙秀亮、符公高、秦育青、陈正国、张均望、胡昌进、黎光
富、汤福林等32人为常务委员。
推选孙秀亮为主席,秦育青(红军干部)、陈正因为副主席,田兴才、王顺帮为土地部部长,汤福林、张均望为军事部部长,孙永臣为劳工部部长,李芝兰为经济部部长,罗亨举、黎光富为政治保卫局局长。
选举结束后,各委员宣布就职。
黔东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加快了根据地政权建设和革命武装建设工作。
7月底,红三军基本控制了黔东大部分地区,加强了地方武装,苏区扩展了二分之一,党和红军的领导人进行了分工。
黔东苏区的革命斗争极大地影响扩大到毗邻地区外的其它县。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代表黔东特区各族人民利益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工农民主联合性质的革命政权。
标志着黔东各族人民开天辟地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政权,工农大众获得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成为社会的主人。
同时也标志着纵横200余里的黔东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黔东特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