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鬼谷子反应第二——探求对方真实想法

鬼谷子反应第二——探求对方真实想法

鬼谷子反应第二——探求对方真实想法
李小龙从哲学方面研究“进攻”与“防守”到一定境界,创立截拳道,成为了功夫大师。

如果一个人能把“说”和“听”领悟到一定境界,也就可以成为沟通大师了。

这时有人会问了,说话和听别人说话谁不会,我每天都在做啊。

正如出拳进攻和回身防守谁都会,但是两人在真正对抗中却出现强弱之别。

进攻与防守,说话与倾听都是有其套路的。

鬼谷子一书研究游说技巧,他的弟子张仪被冤偷玉被打得遍体鳞伤,他妻子给他擦药时,他就只关心自己的舌头还在不在。

因为他知道,有舌头才能说话,才能有出头之日。

最后他确实只靠三寸不烂之舌,成为秦相,玩弄其他诸侯于鼓掌之间。

鬼谷子对言谈辩论的研究,达到很高的一个水平,在当时独成一家之言,成为“纵横家”的鼻祖。

就连算命这种靠嘴吃饭存活至今的人,就尊他为始祖。

鬼谷子说:“口者,心之门户也”。

一个人心之所想,心态和情绪如何,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

反过来,要想知道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也要通过钓取对方“口”里的信息去得到。

善听才能善言,听到≠听懂,所以倾听是首要的沟通技巧。

学会倾听可以获取重要信息、掩盖自身弱点、激发对方谈话欲、发现说服对方的关键并且获得友谊和信任。

了解倾听的态度。

卡耐基说:“专心倾听别人讲话的态度,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最大的赞美”。

很多人经常打断别人说话、改变话题、抑制不住个人的偏见、急于下结论、显得不耐心、思想开小差、双眉紧皱、神情茫然、不停抬腕看表等。

这些均是倾听态度出现了问题,对于这样的人,对方是不会说出真实想法和意图,更不能得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倾听的五个层次:听而不闻——假装在听——选择性的听——专注的听——设身处地的听,站在对方的角度听。

鬼谷子说:“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对方说话是动态的,己方缄默是静态的,要通过他的话语来揣测他的真实意图和想法,如果他说的话不合于理,就要记住并反复探求真相,直到对方真实意图暴露出来为止。

鬼谷子的反应篇主张:隐藏自己的内心想法,探求对方的真实意图。

对方说话,这一动态过程最容易暴露出对方真实想法,己方缄默,就可以隐藏自己的内心想法。

“未见形,圆而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即:如果未见对方实情,则圆滑说一些投合对方的话,以引导他泄出实情;如果已经得到对方实情,就可以按照己方设计好的对策去行事。

最后达到“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对于不太爱说话,心门关得很紧的人,怎么办呢?鬼谷子说:“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
其情”,变着花样也要打开他的心门,问以下四类问题:1、问他高兴的、辉煌的、得意的;2、问他关心的、放不下的;3、问对他有帮助的,能给他带来利益的;4、问他害怕的,他不想看到发生的。

而且谈话时采取以下形式:“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

”这就是“钓语”的精髓。

鬼谷子反应篇引入“象、比”两字,各家翻译出很多不同的解释,我带到原文中阅读还是
存在着很多的障碍。

通过多次理解推敲,最后我才弄明白,并带回原文中读通了。

因此简
单讲下我的理解:“象”:像的事,指的就是过去已经发生,和目前情况相像的事例。

“比”就是类比、验证。

反应篇首段写道:“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所罗门有一句名言:太
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

我们遇到问题,都可以“反古而求之”。

鬼谷子阐述了一套观此知彼、观彼知此、观古知今、观今考古的推理和类比哲学。

中国人
常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此类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是这一哲学思想的总结。

老子说:“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李世民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毛泽东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这些名言、俗话、成语在鬼谷子的话术里面,浓缩为“象比”二字。

翻看古代游说的例子,很大一部分一般都以圣贤、明(昏)君或者寓言的事例来开始类比
游说,钱钟书和韩寒的文章就善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解释事物,让人书读起来感觉妙语
生花,很吸引人。

比如:“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

10多年前看到的,现在都还记得。

“象比”,通过过去发生的事,来类比、验证对方说的话,推测事物未来的变化趋势,就
可以探求真相。

“虽非其事,见微之类。

”而且“知人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要做到“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取针,舌之去燔骨。

”“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如弈之引失。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