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AN UNIVERSITY 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学生姓名:陈岚彭涵祺陈思均陈帅专业级班:金融四班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农村金融的发展摘要: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极大带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缩小城乡差距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农村金融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系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势头增强,国家当局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村金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景象。
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发展力量。
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金融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经济的发展能极大地解决了三农问题,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对农村金融进行细致的阐述与分析。
一、农村金融的内容1.农村金融的定义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商品所有者之间转手,形成货币流通;货币衔接再生产过程,实现价值升值,形成资金运动;货币又以偿还为条件而让渡,形成信用活动。
农村领域内货币流通、资金运动和信用活动三者相互叠合部分,即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的信用关系,称为农村金融。
简单的说,农村金融“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是货币、信用、金融与农村经济组成的‘融合体’”、“是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的信用关系”、“是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
2.农村金融的特点农村金融区别于普通金融的特点有:具有较强的关联风险;户均贷款和储蓄规模均很小;缺乏传统的抵押物品;分散分割的市场;较强的季节性;补贴性的信贷支持;基础设施很差。
由此,农村金融涉及面广(涉及农业、工商业、涉及城乡),风险较高(涉及自然灾害、经济风险、资金周转慢,流通速度慢),政策性强(政策性补贴多),管理较难(农业生产不稳定和资金需求不平衡,金融管理困难)。
3.农村金融的功能1、筹集资金,支持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组织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是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办理的各种存款。
通过吸收存款的形式筹集资金,第一可以“积少成多”,把零星分散的小额货币合成巨额,形成一个货币力量。
第二可以“变死为活”,把进入分配以后的补偿基金、积累基金,进入消费以前的货币收入,这些已经离开生产周转的“死钱”变为可以重新利用的“活钱”。
第三可以“续短为长”即“公车原理”在此存彼取、频繁交错的过程中,把短期贷用资金的稳定余额连接成可供长期贷放使用的资金。
2、分配资金,调节农村经济。
在生产环节,通过资金分配,提高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中的比重;在分配环节,运用发放与收回贷款,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等手段,调节补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在交换环节,对农产品收购和工业品供应采取不同的信贷管理办法,从而调节农村商品流通的规模、流向、品种和渠道;在消费环节,既可以用储蓄的形式推迟购买力,又可以发展适当的消费信用。
3、管理资金,稳定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要求持续稳定的发展,而稳定农村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从而稳定农产品和农村生产资料的价格,稳定农村市场的供求均衡关系,并稳定地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4.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所谓农村金融体系,就是是农村各种金融机构及其活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1)合作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们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组合在一起、采用自愿入股、民主管理、自担风险、自我经营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
(2)商业金融就是完全按照市场经营的原则、以赢利为目的、对农村、农业、农民发放与农业生产项目有关的各项贷款的金融机构。
(3)政策金融是政府为了特定的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不以赢利为目的、对政策范围内的经济项目从资金上予以大力扶持的专门的金融机构。
(4)民间金融就是民间资金绕开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而直接进行金融交易的行为,它未接受监管并未取得合法地位。
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已初步形成了在中央银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下,以农业银行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以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5.中国农村金融机构(1)中国农业银行(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4)邮政储蓄银行(5)农村商业银行(6)其他各类新型信贷机构二、农村金融的发展1.农村金融发展的内涵“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金融交易的扩张,农村金融交易扩张不仅表现在交易量和交易活动范围或空间领域的扩大,以及交易手段--农村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且更表现为农村金融交易主体对交易的“规模收益”与风险损失权衡后的选择。
2.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原因分析在农村金融交易通过“规模经济”获得的收益大于交易的风险损失和用于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风险的交易成本之和,即农村金融交易的规模净收益为正时,农村金融交易就扩张。
换句话说,农村金融发展是以规模净收益的存在为前提的,当农村金融交易的规模净收益为零时,农村金融发展停滞。
因此,“规模经济”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动力,风险损失和交易成本是农村金融发展根本限制。
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规模经济”的收益和降低风险损失与交易成本。
3.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体系在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
建国初期:在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营行庄、建设国家银行、统一币制的基础上,人民银行本着“深入农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方针,一方面下伸银行机构,另一方面帮助农民发展信用合作组织,建立信用互助合作社,从而形成了以国家银行为领导,以信用合作为助手的农村金融体系。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按苏联体制改革了我国的金融体制管理,形成高度统一的、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金融体制。
农村金融体制受到这种制度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以国家农村专业银行——农业银行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以农村其它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三、外国农村金融模式对比(1)法国:基本国情: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国土面积55万平方公里。
人口6300万。
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经济发达、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法国农业发达,农牧结合,综合发展,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农业发展特点:a、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比较快。
农业生产总产值的增长率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b、单位产量比较高。
在发展农业生产中,重视提高单位产量。
与基本国情相对应的农村金融体制a、国家农业信贷银行。
它在1926年由全国94个省农业互助信贷银行和国家农业信贷金库联合组建而成,总部属国家银行性质,各省行及所属地方信贷合作社为合作信贷组织,是一个半官半民的全国性农村信贷银行。
b、互助信贷联合银行。
它从1920年开始,在农村少数信贷合作社联合组织的基础上建成,也是全国性的农村信贷银行,受官方控制。
c、大众银行。
1917年建立,是合作性的农村信贷银行,受官方控制。
d、法国土地银行。
建于1852年,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但受官方控制。
(2)印度:基本国情:位于南亚次大陆、297.5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平原占40%、水力资源丰富;农业收入占国民经济的40%,是典型的农业大国。
农业发展特点:适宜于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印度农业的“绿色革命”。
与基本国情相对应的农村金融体制:主要由印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组成。
商业银行是印度农村金融的主渠道;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私人商业银行、地区农村银行。
农村合作银行类似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提供中短期贷款服务的农村合作银行,和专门提供长期贷款服务的土地开发合作银行。
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是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印度还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监管、保险和间接支持体系,特别是建立了存款保险和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高效运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1”需求功能型的美国模式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村金融组织是从需求的角度来构建的。
该模式由“4+1”即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政府农贷机构、政策性农村金融和保险机构等组成。
其主要特点是:1.按照农业需要的合理分工设计惠农金融服务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1)商业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规定,凡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5%以上的商业银行,可以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
(2)农村信用合作系统。
它主要包括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由农业信用管理局管理。
(3)政府农贷机构,包括农民家计局、商业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三个机构。
需要说明的是,农民家计局主要是对不能从商业银行借到低利率的青年农民提供适合农业生产周期的借款,这是一种“无追索权贷款”。
(4)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小企业管理局,专门向不能从其他正常渠道获得充足资金的小企业提供融资帮助。
2.政府为信用社提供持续的正向激励措施。
美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对信用社的优惠政策:免征各种税赋;建立信用社存款保险;信用社不缴存款准备金;信用社可以参照市场利率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
3.多层次的保险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农作物保险业务。
美国农业保险运行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局),主要负责全国性险种条款的制定,风险的控制,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等;第二层次为有经营农险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它们与风险管理局签订协议,并承诺执行风险管理局的各项规定;第三层次为农作物保险的代理人和查勘核损人,美国农作物保险主要通过代理人销售,他们负责具体业务的实施。
(4)“5+1”分类对口型的墨西哥模式墨西哥支持农村发展的金融机构比较齐全,包括国家农业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国家外贸银行、全国金融公司及农业保险机构(即“5+1”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将不同情况的农户进行分类并安排相应的机构提供对口的金融服务。
墨西哥根据农户的不同情况,分别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如现代化大农场的资金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国家外贸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具有一定的生产潜力的中等农场或农产的资金主要靠国家农业银行提供优惠贷款;那些生产落后、不能获得正常银行贷款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农户主要靠政府通过专门的基金会提供的低息或无息贷款来发展生产、保障生活。
2.农业保险中政策保险与商业保险共存,国家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
墨西哥农业保险公司的最初资本金由财政部提供。
国家财政还提供该公司费用的25%以示支持,并对整个农业保险给予政策性免税。
墨西哥还有其他4家商业保险公司经营部分农业保险业务,该农险业务向国有农业保险公司分保,并可经墨西哥农业保险公司从政府获得30%的保费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