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苏教生物选修3:第四章章末综合检测

2013年苏教生物选修3:第四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1.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哪个原理()A.生态位原理B.物种共生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食物链原理解析:选D。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

由题干信息可知桑基鱼塘中,上述四种原理均有体现,但主要体现的是食物链原理。

2.下列有关物种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B.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各类生物的生存机会多C.生物种类越多,引起病虫害的几率越大D.生物种类繁多,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系统的生产力解析:选C。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如果害虫的数量增多,食虫鸟的数量也会增加,所以生物种类繁多,引起病虫害的几率可能会下降。

3.对生态农业的原理中能量多级利用的理解正确的是()A.尽可能设计一条很长的食物链B.使流向人类的能量尽可能多,同时也要注意可持续发展C.实现“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D.通过生物防治减少能量损失解析:选B。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人是主要成员和中心环节。

人们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包括身体代谢的利用和生活上的利用),同时又要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

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B.物种共生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生态位原理解析:选B。

物种共生原理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之一,该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环境承载力,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5.下列关于我国生态工程与西方国家生态工程的比较,正确的是()①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以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我国的生态工程则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②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应用范围比我国小③我国的生态工程难以像西方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A.①②③B.②C.③D.②③解析:选D。

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除了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外,主要是通过介于工程和依靠自然恢复力的一种中间途径,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我国的生态工程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意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的应用范围比我国小,也不那么强调经济效益。

不过,目前我国的生态工程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定量化模型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样板等。

6.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A.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B.实现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D.减轻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选B。

利用生态工程原理设计生态农业巧设、增设食物链时,由于物种增多,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所以可以实现A、C、D三项。

7.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小于450 mm,是只适宜种植灌木和草的地区,但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以致到处都是“杨家将”。

这个事例说明该生态工程设计时忽略了()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生态位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物种生长、生存或繁殖的环境条件解析:选D。

在进行生态工程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而且还不能忽略物种生长、生存或繁殖的环境条件。

从题干很容易看出应选D。

8.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

这种做法体现了()A.“循环经济”原则B.低消耗,多效益原则C.遵循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共生原理D.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解析:选C。

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都是生态工程建设中应当遵循的原理。

进行牧区草场建设时,既要考虑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又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即物种共生,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

9.人类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A.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B.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防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C.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D.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解析:选D。

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10.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①能量的多级利用②物质循环再生③废物资源化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物种共生⑤做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结合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解析:选C。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主要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种共生原理。

11.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做一个小型生态工程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需氧呼吸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

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

1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综合体现在()A.改变单纯造林、蓄水、减沙等工程模式,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B.采用多种植物进行生态工程恢复C.运用了多种生物措施D.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解析:选A。

“小流域综合治理”已经从开始时的单纯造林、蓄水、减沙等工程,逐渐转移到生态经济上,获取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13.生态农业不仅指对于农作物中所含物质、能量的充分利用,还具有很多内涵。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光、水等各种自然资源,设计出适合本地生态农业结构的重要意义。

下列措施中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作物“轮种”不仅能合理地利用各种矿质营养,还可避免某些虫害的大面积发生B.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可以实现对农作物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固氮措施,尽量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施用D.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措施,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解析:选B。

以作物秸秆为燃料会造成环境污染,且不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14.“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

下列关于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多选)()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解析:选ABD。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和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多级循环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生态农业就是运用了以上生态学原理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此外,该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总是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不但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还必须有人力的介入。

15.一青年农民利用自己学习的生态学知识在自家庭院里搞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使0.25亩的庭院创收达几万元。

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图所示,下列对该系统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该系统中,人的因素非常关键,其中生产者是葡萄B.该系统体现了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和高效转化C.该系统内蚯蚓和甲烷菌等为分解者D.猪在其中为三级消费者解析:选D。

此题中的家庭庭院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且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该系统属于一种小型的农业生态工程,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蚯蚓为分解者,不能算做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故猪不能作为三级消费者。

16.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解析:选D。

目前,出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特别是破坏森林、草原,出现一系列的环境危机,如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大量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等。

因此,在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考虑改善生态环境。

17.生态效益的大小是评价森林资源价值的重要指标。

林业部门将森林的保护和增殖作为主要目标,走“采育结合,育重于采”的道路,是为了( )A .提供木材等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产品B .控制木材消耗C .大搞荒山绿化,弥补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D .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解析:选D 。

生态效益应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才能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18.“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注意了以下两个问题:(1)考虑到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问题;(2)考虑到树种多样性问题。

这分别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原理( )A .食物链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B .生态位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C .物种共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D .物种共生原理与生态位原理解析:选B 。

树种的生态适应性――→体现生态位原理;树种多样性――→体现物种多样性原理。

19.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工程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B .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C .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D .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解析:选C 。

湿地的恢复除了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外,还要合理地发展湿地生态系统,使它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20.“稻田养鱼”这种养殖方式近年来在我市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最终取得稻、鱼双丰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在遭遇虫害时,一些水稻会释放某些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将害虫消灭,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多选)( )A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只有捕食一种B .稻田生态系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C .若发现稻田中某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使用价值D .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解析:选ABC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