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前线自卫还击战参战回忆───(1)开赴前线1987年3月14日上午,在塞外古城河北宣化火车站,一列即将开赴云南老山前线战场的威武军列,停靠在军用站台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7医院为主体组建的“北京军区第一野战医疗所”的100名战友列队有序的登上了指定的车厢。
战友们把靠站台一侧的车窗打到最高限度,尽可能的凑到窗前和站台上送行的亲友挥手话别----只见丈夫拉着儿子用力挤过送行的人群气喘嘘嘘地来到我在的车窗跟前,向我挥着手大声说:放心吧!我一定把小孩带好,到了前线及时来信!幼小的儿子仰着头向我喊着,我听爸爸的话,妈妈,妈妈,早点回来!活着回来!---在列车徐徐开动,开始提速的那一刻,只见平时听话的儿子猛地挣脱他爸爸的手,向着我在的车窗口追赶着,摇摆着双手奔跑着,哭喊着妈妈!妈妈!-------那一刻,我心在颤抖,泪水涌满眼眶---我猛然想到,此刻我更是一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于是,把心一横,转过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心绪随着飞速开往战场的列车向前奔去----。
当日中午,军列到达北京丰台站。
我们在军供站就餐时见到了北京军区后勤部的首长,对我们进行了简短讲话,预祝我们第一野战医疗所和友邻的第二、第三医疗所、防疫、修理等北京军区后勤的“五所一队”赴滇轮战取得圆满成功和胜利!并同我们共进午餐,到站台为我们送行。
列车开出很远看到首长们还在向我们招手致意----。
军列像吃饱喝足的骏马,满载着北京军区配属27军赴滇作战的“五所一队”的全体官兵和战时装备物资,向着祖国的西南边陲昂首飞速的奔驰----大好河山壮阔美景在我们眼前快速闪过,郑州,宝鸡,成都,----------军列又像一条巨龙翻山越岭,过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到达昆明,列车终于歇脚停靠在军供站。
战友们下车就餐稍事休息,又上了军用卡车,踏上了摩托化行军的征程。
汽车行进在盘山公路上。
那山,真是大!那路,真够险!司机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开着车,我们坐在车里,向左看,车厢几乎紧挨山体,向右看,平视像在彩云间,低头看,天哪!万丈深渊!战友们都不由自主地将身体向左边倾斜。
延绵的车队前面看不到头,后面见不着尾---远望此景,恰似一条绿色巨蟒蜿蜒缠绕在大山上,缓缓蠕动。
车队两小时停车一次10分钟,解决个人的方便问题。
说是方便,对于女兵来说成了难题。
开始规定男兵在左边,女兵在右边。
天哪,车右边几乎没有空地儿,车轮紧挨着路边,低头一看,悬崖峭壁万丈深渊!又重新规定男兵在车前,女兵在车后。
这样还是不行!前后每辆军车的间距很小,这辆的车前是那辆的车后!最后想出了没有办法的办法:女兵分两批轮流紧紧站成临时屏风来解决方便问题。
傍晚,车队到达一个叫“大荒田”的地方停车,部队在当地驻军腾出的营房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们像紧急集合一样的速度打起背包登上汽车继续前进。
摩托化行军途中,最辛苦的要数炊事班了。
每当就餐时间,车队停车我们可以稍事活动一下腿脚,这时炊事班的战友们得抓紧时间野炊快速的供应部队就餐。
又经过一天的摩托化行进,车队在“开远”的驻军营房停靠。
吃过晚饭当我到炊事车旁准备刷洗碗筷时,只见炊事班战士沈晨平坐在地上双手托着腮,两眼发呆、满面愁容地在想着心事,他面前碗里的饭菜还没动筷。
我询问后得知,他家乡在石家庄藁城县农村,去年探家时结的婚,现在媳妇已经怀孕9个月了。
他和媳妇两人都没有母亲,而他作为丈夫又在奉命执行作战任务,他难免发愁:到时候谁伺候月子啊!我听了也发起愁来,到底我是过来人,年龄比他大,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抓紧时间给藁城县妇联、他所在乡政府妇联各写一封信详细说明情况请求他们的支援和帮助。
他一听是个理儿,小伙子性急,当时就从身边的挎包里拿起纸笔写起来,一会儿信就写好了,我俩商量着如何以最快的方法把信发出去。
有了这办法,小沈脸上露出了笑容,端起碗大口大口的吃起饭来。
第二天一早,部队整装上车,继续向前开进。
汽车行进在南疆的红土地上,路两旁的美景尽收眼底!用“红彤彤”来形容那辽阔土地的颜色一点也不为过。
大地里生长着碧绿茂盛的热带植物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片片甘蔗林、芭蕉林、剑麻、菠萝。
还有,这个山头是满山开满了的映山红(红杜鹃),那个山包长满了清一色的翠绿饱满高低粗细不一的仙人掌,有的仙人掌上还开了漂亮的白花--路两旁还不时的闪过高大的木棉树,上面挂着大朵大朵的红艳艳美丽的英雄花---抬头看看,湛蓝湛蓝的天空上漂浮着几朵白白的云,微风轻抚----看着看着我被这美景陶醉了!啊!祖国的云南,美丽的彩云之南!我竟然忘记了这是坐在开赴战场的军车上。
3月23日,车队又经过一天的行程,到达了战区的平远街。
我们第一野战医疗所驻扎在飞机场的旁边,刚下车就全体集合,所首长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部队要在这里进行几天的战前休整为进入前沿阵地接防做好充分准备。
(强调平远街这个边境小镇社会情况十分复杂,号称“小香港”无特殊情况不许外出,并规定了活动范围。
)老山前线自卫还击战参战回忆───(2)平远街之夜3月23日中午我们到达了平远街砚山飞机场旁边友邻部队腾出的营区,刚下车,集合哨就吹响了,战友们立即列队集合,所首长宣布:从现在开始,进入临战状态!我们第一野战医疗所战区接防的具体地点是:麻栗坡县的南温河,主要担负老山、猛洞方向8个团的战地救护和卫勤保障任务。
要牢记北京军区党委争当“两师一队”的指示,发扬“英勇献身、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
并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强调了严明军纪、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重要性。
即将到前沿一线战区接防的第一野战医疗所的战友们将在这里驻扎几天,进行短期的临战休整。
自从3月14日离开宣化到现在,一路颠簸紧张,现在可以放松一下了。
我们十几名女兵临时安排在两间贯通着的大房子里,床板与床板之间紧挨一起,整齐的靠墙排成两排,睡觉时要求一律头部挨着墙壁的一侧、脱下的军装、鞋子放置在每个人身边固定的位置,便于出现紧急情况时迅速的穿衣集合,能以最快的速度将部队拉出。
晚上,熄灯的哨音吹过,我和战友们都整齐的紧挨着躺在各自的铺位上。
劳累紧张了一天的战友们这下可该休息睡个好觉了!不知为啥,我虽闭着眼睛却迟迟不能入睡,在宣化临出征前的情景在脑海里象放电影一样一幕幕闪现-:------当8岁的儿子得知我要赴老山前线参战的消息后,我发现他变了!8岁,正是淘气贪玩的年龄,平时他一有空就跑到外面找小伙伴疯玩,吃饭时到处找不到他。
可最近他变得像个小姑娘,特爱粘着我。
前几天,给参战人员注射3联、5联疫苗,注射后我身体反应较大,发起烧来,儿子像个小护理员似的不离我的身边,不时的端来温开水让我喝,用不知他从哪里听来的知识安慰我:妈妈,你打的是预防针,知道不?打了这针在前线战场受了伤就不得破伤风了!----妈妈,你到前线打仗啥时候能回来?,要是你不回来等我长大了就到老山前线找你去!------想着想着我鼻子有点酸,睡意全无.睁开眼睛看见睡在身边的下外衣找毛巾或手绢擦着脸上和身上的汗,左顾右盼地找着能扇风凉快的用具,我们感觉瞬间到了盛夏酷暑的季节!我从挎包里拿出碗筷正准备出门,忽然,年轻的女护士淑敏尖叫着,双手一边束紧着裤带,快速的从厕所跑来!我定神一看:天哪!她的头发上、眉毛上还落着好几个大蚊子呢!分明看见她的颈部、前额上已被叮起了好几个大红包!她惊恐的说:厕所里蚊子多的没法上!说话的同时只见她双手不停地使劲的隔着裤子抓挠着臀部,估计被蚊子叮咬的不轻!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兰州军区救护所的女战友为啥特意大声嘱咐我们:“上厕所别忘了带扇子!我们把扇子都给你们留在宿舍里了!----”我们这才注意到多数的床板上都放着一把用过的扇子!我拿起扇子,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感谢您,擦肩而过的战友!我放下碗筷,和另一位战友拿着扇子到厕所一看,天哪!密密麻麻的大蚊子嗡嗡作响在露天厕所的空间盘旋!低头一看,又宽又长的大深坑足有3米深!上面用木板架起了小方格,使用时就蹲在上面。
这大深坑不只是当厕所容纳大小便,我看见里面还倒有手术后的医疗拉圾,沾满鲜血的敷料、----浓浓的血腥味惨不忍睹!这鲜血招来和滋养着大批的大蚊子!据说使用杀虫剂效果不行,因为是露天环境和特殊的医疗垃圾------。
无论谁上厕所,扇子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俩手不停的上下左右使劲的摇着扇子驱赶着蚊子走出厕所,看见房旁边有一个接着山泉水的水龙头,刚准备洗洗手和碗筷去吃饭,突然,急促的哨音响起!战友们不约而同的向吹哨的方向跑去。
我迎面碰上疾步跑来的我们医保组的组长许主任,他急促地对我说:各组都已开始进入情况,快到你的岗位去!有伤员下来,已经进手术室!你的工作立即展开!我的心突突直跳,快速跑向我的岗位--------。
啊!战斗开始了!白衣战士,这,就是你的战场!这,就是你的阵地!老山前线自卫还击战参战回忆───(4)特殊的战斗(上)是战场,却听不到炮声。
是阵地,却没有猫耳洞。
无影灯下,刀光剪影,这也是战斗,这也是冲锋!为了战友,为了弟兄,白衣战士,向死神进攻!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战斗险情。
高超的医术,使垂危的生命又起死回生。
汗水与血水,凝聚着战友深情。
伤员溢出了晶莹的泪水,脸上绽开了笑容。
军医湿润了红肿的眼睛,心中格外轻松。
为了祖国,为了和平,猫耳洞,无影灯,同样在战斗,冲锋---------!外科医生这首小诗,再现了手术台前抢救伤员、与死神搏斗,争夺战友生命这“特殊的战斗”场景。
4月8日我们刚接防10分钟就展开了第一例救治手术,成功地完成了第一野战医疗所的“老山第一刀”。
在这特殊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战友们对前沿阵地下来的伤病员倾注满腔的热情,齐心协力的救治。
医生在手术时对四肢伤的残端处理,哪怕能多留1毫米也全力争取!一天,在同时抢救老山3团5名危重伤员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团结奋战8小时,仅从1个伤员身上就取出86个弹片!也就是在这一天,炊事班为大家连续做了12 顿饭。
1987年5月15日,前沿阵地出现紧急情况,救护所派出“前出手术抢救组”到前沿阵地抢救危重伤员,白衣战士们连续奋战15个小时,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多位战友的生命,当他们摘下口罩、脱下沾满血污的工作服时,累的顾不上吃饭,有的歪着身子、有的坐着就呼呼的睡着了-----。
类似这样“特殊的战斗”,记不清具体发生了多少次。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伤员!”“抢得下、救得活、治得好”这不是一句口号,是全体救护所白衣战士的实际行动。
残酷的战争,致使有的年轻战士受伤致残,有的失去了手,有的失去了脚,有的肢体残缺,有的双目失明,还有的主要脏器受到严重破坏。
面对这突发的事实,血气方刚的年轻战士一时无法接受。
入救护所后,他们往往心情烦躁,脾气暴躁,有的拒绝治疗,悲观失望,甚至绝望。
他们此时又无亲人陪伴,极需要理解和温暖体贴。
面对伤员,医护人员怀着极大的同情心、高度的责任心、满腔热情来进行每一项技术操作和生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