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拿破仑战争和法国民主制的建立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场民族战争。
战争是这样引起的:法国革命开始以后,王室成员和一些贵族逃到国外,与奥地利等国的封建势力相勾结(之所以首先是与奥地利的王室勾结,是因为法国王后是奥地利的公主),希望依靠他们的力量实行武装干涉,来扼杀法国大革命,保住波旁家族的政权和封建制度。
1792年4月,战争爆发。
9月,伴随着吉伦特派的掌权和共和国的建立,法军在瓦尔密取得胜利。
不久,法军转入反攻,所有的战线都越出国境。
11月,法军又在热马普战役中取胜。
在东南战场,法军进入萨瓦和尼斯,这两个地区的居民表示自愿归并法国。
在东面,法军进入德意志境内,占领了莱茵河左岸的要塞美因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
在北面,热马普战役之后,法军节节取胜,相继占领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列日、安特卫普和那慕尔。
在所到之处,法军宣布“给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的口号,同时,推行法国革命的政策。
1792年11月和12月,国民公会曾发布了两个法令,宣布:法军将援助那些被压迫的公民恢复自由;将废除封建权利,取消教会的什一税,没收教会和世俗特权者的财产,组织新政权机关,并宣布将用武力推行上述法令。
法国的这些措施赢得了所到国人民的欢迎,也遭到各国君主的仇视,他们预感到按照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公民自决的原则,法国革命的烈火不但很快会烧到自己的国家,而且,国家的领土还会随着公民自决不费吹灰之力的落入法国版图。
这就使欧洲几乎一切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大革命。
英国虽然已经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但它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法国,也对革命的法国极端仇视。
于是,欧洲反对法国的势力积极行动起来,它们很快就组成了以英国为首,包括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撒丁王国、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德意志诸邦在内的第一次反法联盟,从1793年春天起,发起了对法国的进攻。
从1793到1815年,欧洲反法联盟一共对法国发起七次进攻。
在这期间,双方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六十多场战役,其中最有名的有马伦哥会战、奥斯特里茨战役、莱比锡战役,侵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等。
对法国来说,这些战争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正义的战争,有保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免受外国封建势力干涉的进步意义;与此同时,当战场越出国界以后,法国军队也输出了革命,法军所到之处,那里的封建制度被废除;另一方面,自法国军队打出国界的时候起,战争就具有了向侵略战争转化的性质。
到1812年,经过了二十年的征战,拿破仑帝国的版图比革命前法国的版图扩大了许多,包括了除葡萄牙和英国以外的整个西欧和南欧,此外,还有北欧的丹麦和挪威以及东欧的华沙大公国等。
总之,拿破仑不但实现了法国几代封建君主一向追求的所谓“天然疆界”(南以阿尔卑斯山、东以莱茵河为界),而且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按性质把这场战争划一个界限的话,应该说1804年拿破仑称帝以前,战争的正义性质居多;在这之后,战争的侵略性质居多。
拿破仑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一个律师家庭。
8岁时,他被送到神甫办的学校学习意大利文。
10岁以后,被送到布利埃纳军校学习5年,又到巴黎军校学习1年,于1785年毕业。
毕业后,任炮兵少尉。
以后,他回乡两年,直到1788年才归队。
拿破仑酷爱读书。
这期间正是法国大革命酝酿爆发的年代,他特别喜欢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认为政治变革是绝对必要的,但是,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并不认为有必要进行激进的社会改革。
1791年,拿破仑在任瓦朗斯炮兵中尉期间,参加了当地的雅各宾俱乐部,不久,成为俱乐部的主席,他多次发表反对贵族、教士的演说,以后晋升上尉。
1793年8月,国民公会的军队攻占马赛,在土伦城下受阻,由于炮兵司令负伤,拿破仑被推荐顶替他的职务,晋升少校。
在土伦战役中,拿破仑跑轰盘踞土伦的英国军队,使英军退走。
这一仗使拿破仑初露头角,受到当时执政的雅各宾领袖罗伯斯比尔的赞扬,晋升为准将,时年仅24岁。
1794年2月,拿破仑任驻意大利法军炮兵司令。
热月政变罗伯斯比尔倒台以后,拿破仑曾被视为罗伯斯比尔的党羽一度入狱。
出狱后,但未官复原职,被任命为巴黎内防军司令。
1795年10月,王党在巴黎举行暴动,此时临危受命的拿破仑调来了大炮,在巴黎市区跑轰王党,创下了在巴黎市区初次使用大炮的记录,因此而落得“葡月将军”的美名。
他还解散了以巴贝夫为首的共产主义团体,以表示他对督政府的忠诚。
1796年,他被任命为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
在同约瑟芬结婚后两天赴任。
约瑟芬是一个贵族的遗孀,是巴黎社交界引人注目的女性。
拿破仑在巴黎驻守期间结识了她,并很快与她结了婚。
在意大利战场上,在一年的时间里,拿破仑同占优势的反法联盟的军队进行了14次大会战,70次战斗,击溃了5支奥地利精锐部队,俘虏了16万人,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同罗马教皇签订和约,迫使那布勒斯王国保持中立,并直逼维也纳,使奥地利皇帝与他签订和约。
根据和约,奥地利将尼德兰南部割让给法国,威尼斯共和国被法、奥和伦巴第三国瓜分。
拿破仑在意大利的胜利,是法国大革命以来最辉煌的军事胜利,也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光辉的一页。
拿破仑在占领意大利以后,不但宣扬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也对占领区进行了大肆的掠夺,包括黄金、军需物资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珍贵的艺术品。
从而充分暴露了拿破仑战争的两重性质。
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役以后回到巴黎,他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极度的赞扬,有人说他洗刷了18个世纪以前恺撒征服高卢时给法国带来的耻辱。
拿破仑没有沉浸在胜利的赞扬声中,还在意大利战场上的时候,拿破仑就产生了他不仅是作为一名将军,而是要做一个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一个主角的想法。
此时,他在日记中写到:“如果我在这里无所事事的呆上些日子,那我就算完了。
在这个花花世界的大都会里,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我的荣誉已经消失了。
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
”督政府希望拿破仑去向英国开战,拿破仑在视察了英吉利海峡后,认为直接向英国开战时机不成熟,他主张征服埃及,占领苏伊士地峡,割断英国通往印度的通道。
但是,征服埃及的战役并不顺利。
拿破仑先占领了马尔他,随即攻占亚历山大。
在尼罗河战役中,拿破仑的海军被英国海军将领纳尔逊摧毁。
不久,土尔其向法国宣战,拿破仑攻入叙利亚。
以后,法军连连败退。
1799年8月,拿破仑从欧洲的报纸上读到这样几条消息:一个强大的反法联盟已经形成;法国丢失了意大利;法国在莱茵地区一败再败;法国国内四分五裂,普遍存在着怨恨与不满情绪。
8月22日夜间,拿破仑带着几名亲信从亚历山大港上船,10月14日,回到巴黎。
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推翻督政府,掌握国家最高权利。
1799年11月,法国发生了推翻督政府的雾月政变。
这场政变是革命的元老西哀耶斯策划的,拿破仑带兵冲入五百人院,使议会宣布解散了督政府,成立了由三人组成的执政府。
应该说,雾月政变是一次组织得非常差的军事政变,但是,它却轻而一举的成功了。
原因在于法国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需要一个铁碗人物。
而拿破仑由于在对外战争中能够取胜,能保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所以,就适时的取得了政权。
从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到1815年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拿破仑在法国执掌了16年的政权。
前一阶段,1799到1804年,是执政府时期,拿破仑任第一执政,大权独揽。
1804年,拿破仑又建立帝国,自称为法兰西的皇帝。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波拿巴(没有举行加冕典礼前,只能称自己的名字)从教皇手中接过皇冠为自己带上,并为皇后约瑟芬加冕。
从此,他本人和帝国的性质都发生了改变。
在他执政期间,他改革了国家的行政、军队和警察,建立了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与罗马教皇签订了《教务专约》。
这个专约一方面,以法律形式把法国革命中对教会财产的没收以及对教会其他形式的剥夺固定下来,并规定主教必须由第一执政任命,教会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另一方面,又把宗教作为控制意识形态的工具,宣布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信仰的宗教。
通过战争,他实现了短暂的和平,为法国的工商业赢得了发展的机会。
他改革了税收制度,停止了地方的收税权,归中央统一管理;他部分的恢复了旧制度时期的包税制度,发行税收期票,使包税的人在收齐税额以后可以得到利息,使受到压制的金融界活跃起来,使两家大银行在1800年合并成法兰西银行,并在1802年奇迹般的使国家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
他制定了《拿破仑法典》,重申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肯定了法国革命中农民和资产阶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土地和财产的合法性。
他还改革了教育,把法国分成29个教育区,试图在全国实现初、中、高等教育的世俗化。
总而言之,他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使这些成果固定下来。
但是,另一方面,他实行独裁统治,压制民主派、限制出版和言论自由,把许多报刊和杂志封闭;他与旧贵族妥协,使旧贵族在他统治期间收回了部分被没收的财产,并有可能参政;他复辟君主制,自称皇帝,还培育了一大批新贵族,这些新贵族建立在军功和家族血缘的基础上,享受优厚俸禄,还可以世袭。
他的倒行逆施为封建王朝的复辟打下基础。
在对外战争方面,拿破仑在掌权之后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意大利战场,与奥地利军队作战。
当时,意大利奥地利联军共有13万,拿破仑军队只有4万,但是,他指挥得当,以少胜多,取得了马伦哥战役的胜利,迫使敌人签订和约,取得了莱茵河左岸和意大利北部,并于1802年建立了附属于法国的意大利共和国,拿破仑兼任总统。
在各个战场节节胜利的拿破仑的军队还迫使英国于1802年与法国签订了亚眠和约,从而赢得了第二次反法联盟的胜利,也赢得了短暂的和平。
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又形成了。
拿破仑被迫放弃了渡海攻打英国的计划,去迎击从东面进攻的俄罗斯和奥地利联军。
他在德意志境内的乌尔姆消灭了3万奥军。
此时法国海军在特拉法加海角与英国海军将领纳尔逊的舰队展开激战,虽然纳尔逊阵亡,英军却彻底摧毁了法国的海上力量(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在伦敦修建了特拉法加广场)。
11月,拿破仑攻下维也纳,接着,又在12月著名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彻底打败了俄奥联军,使第三次反法联盟又告瓦解。
根据和约,奥地利把威尼斯、达尔马提亚和附近的一些岛屿割让给附属于法国的意大利王国;同时,还向德意志境内的巴伐利亚、巴登、符登堡等附属于法国的邦国割让了许多领土。
在这之后,拿破仑将占领国家的领土划出不少作为帝国公爵领地,将许多元帅封为公爵;封他的哥哥约瑟夫为那布勒斯国王;弟弟路易为荷兰国王。
在德意志境内,他将西南部的14个邦国组成“莱茵邦联”,自任“保护人”,并使它脱离了德意志帝国。
莱茵邦联的建立使普鲁士的安全大大的受到威胁,在英国的支持下,第四次反法联盟又形成了,并于1806年10月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拿破仑又率军出征。
在耶拿战役中,拿破仑大败普军主力,于10月27日占领首都柏林,11月8日,最后一支普鲁士军队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