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讨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范围有嫌过广。

因此我在兹文中仅讨论关于“中国大学生”的内容,“外国大学生”方面仅作对比。

而现状与特点则侧重于“心理健康问题”,但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又太多,一篇论文无法尽数,因此我只是尝试着了解探究总体的产生原因和整体的特点。

人们都认为大学校园是一方净土,而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大学生又一向被认为是十分优秀的人群,自然是没有什么健康的问题了。

其实不然,事实上由于大学生们是一群处于较为特殊的青年人,他们会更容易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除去广泛存在于青年人群体中的个体精神独立问题,恋爱问题等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外,还有广义上的考试焦虑,自我评价存在明显的光环效应,价值取向趋于理想化等特有的问题,这些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征性的心理问题可能便是由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所引起或促进的。

他们相较于同龄人的特别之处在于:(1)他们在政治上更敏感(2)他们在经济上不能做到完全独立(3)人际关系处理复杂(4)书本知识丰富,但社会经验贫乏——参考自《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5月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而现在我国又正处于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政治气候多变(近期的各种大事件已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中西文化冲突剧烈,各种思潮汹涌而至,使得当代的大学生被迫用较为幼稚的心理来承受超负荷的压力,而他们的所学,以及他们进入大学后就肩负的责任,使他们必须或多或多少的承受这样的压力。

“变化如雪崩一般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人们惊呆了,根本来不及做好准备。

”(出自埃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这样的描述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与此同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与学习环境以及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个体因素包括:(1)自我同一性的危机(2)个性的缺陷(3)心理素质的不完备(4)情况发展的不稳定性(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学校环境因素:(1)学习负担过重(2)专业选择不当(3)大学生活不适应(4)业余生活比较单调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背景(2)大众传播与网络的影响(3)家庭环境的影响——参考《认识你自己——大学生心理健康珍藏》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各不相同,因而造成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单说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就因为每个人之前的经历的差别,体现的很明显。

比如从我个人的经历而言,由于从初中就开始住宿学习,对于长期离家已经极其地习惯,并且一直就是一个“不恋家的男人”,因此到大学里,我很习惯于住宿生活,并没有任何的不适——如果说有的话,就是住宿条件不断地攀升。

而且我的是从浙江省宁波市来的,虽然家乡远远比不上上海,但至少在五角场这个范围内,感觉和在家里相差不大。

但是许多同学的生源地都是在很远的地方,水土不服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北方的同学对于上海的高湿度就不容易适应。

曾有来自山东的同学表示过上海的天气很闷很难受,但很明显,江浙沪地区的同学就没有这样的感受。

还有不少同学是之前没有住宿经历,现在要长期远离父母,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学习方面的问题。

不少人对大学生活有着这样的误解:似乎进了大学之后,学习就很轻松了,一路受迫于升学压力的大学生可以痛痛快快地解放了。

事实上,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一点也不小。

之前在学校环境因素中提到了学习负担过重,专业选择不当两方面的问题(我至今为止感觉没有什么影响)然而,有许多的同学都有这方面持续的困扰(大一时的同学和朋友中都有受困于此的),尤其是不喜欢的专业学业压力很大,会滋生助长厌学的情绪。

此外,在与已经入学三周的新生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慌张与不知所措。

由于我是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大二学生,才刚蜕下大一的皮,所以在此只讲述与临床医学八年制新生有关的内容。

他们都表示老师上课讲的快,讲的内容听不懂,听懂了回去作业也不会做,下一节课的时候还没明白之前的内容……十分不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一种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快速、自主、广泛且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节奏。

而最为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考试焦虑的情况,最为严重的有“……到了半夜依然加班加点地学习,但效率低,似乎什么都记不住”“……特别害怕考试,一见试卷脑袋就发晕,出虚汗,复习过的知识回忆不起来,交卷后才想起正确答案……”,引发的结果就是“倍感沮丧,失望,想法多多,甚至想到要轻生……”这就是很严重的了。

王红卫曾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考试焦虑发生率为10%~15%,这就远远不是高中生所常听到的过了高考这一关,进了大学就轻松多了。

吉林大学心理学家车文博等人在2003年调查了全国13所大学共2007名大学生,发现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为学业。

可以作为参考的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生咨询中心年度报告指出:每年有6.44% ~14.32% 的求询者因为学习问题请求咨询。

——参考自《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5月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以上便是我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起因的探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此产生,加剧乃至严重到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恋爱和其他的人际关系的维持。

而且由于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认识肤浅,“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混为一谈”,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好面子,怕被看不起”,导致许多人有了心理疾病却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掩盖。

而我国的大学生,尤其是优秀的著名大学的大学生很多在人生经历中都是处于一个优于同龄人的状态,对自己的面子更为看重,更加不易认识到或者是承认自己的心理问题。

所以,片面被动地等待大学生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需要引起重视,刻不容缓,乃至在我看来,校园内外的专业心理咨询应扩充到主动出击,将一些明显的心理疾病的萌芽消灭于初期。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在其“自我实现”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与心理学家密特尔曼合作,经过对心理健康水平出众的人进行跟踪、观察和综合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模型,并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Maslow, & Mittelman, 1951),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估自己的能力(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7)能适度地表达表达与控制情绪(8)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10)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参考自上课课件以及《认识你自己——大学生心理健康珍藏》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在我看来,原本的十条中前四条要求都是要求正确地了解自己与现实环境的关系,除了第六条之外的后六条则是要求良好地调节自己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并且实现最优化,而第六条则似乎是一种实现的方法,并且是一个人可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手段。

因此我对其作了调整,将第六条移至最后,意旨在于“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其他九条的实现。

然而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恰恰缺乏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我想这可能是造成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原因,然而缺乏资料印证,因此并未在前面探究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起因的内容中提及。

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和猜测,虽然我感觉比较有道理,但没有任何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便只权当做一种观点即可。

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有很多,会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无需赘述了。

在此仅列举一些与心理健康问题中具有代表性的抑郁症有关的数据即可说明其问题了:北京市卫生局2005年6月发布的《健康播报》称,近期一项北京地区抑郁症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全市有60万人曾经或正患有抑郁症;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人数不少于10万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据调查,在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5%,目前已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

)而我国的大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就如我在前文所认为的,正视重视之刻不容缓,大量的研究及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比较严重:1988年,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全市5万名大学生有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清华大学在近几年采用日本大学生人格健康问题(UPI)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学生存在心理适应问题,有近20%的学生主动提出咨询要求。

根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统计,求询者的大学生中以神经症性障碍占大多数,高达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14.5%,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占12.1%。

——参考《认识你自己——大学生心理健康珍藏》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下面的资料则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异性关系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学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存在问题,例如个别同学很少与异性交往,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

通过调查发现,大一新生在与异性交往中比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更加多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在人际交往中,当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候,有3/4 的同学感到较难接受,会产生郁闷的情绪。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马晓玲因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峻。

我在心理健康十条标准一段中提到我个人对十条的理解,所以我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为三大类:自我与现实环境的认知问题、自我与现实的环境之间双赢最优的问题和自我心理管理的不足问题。

现在经常提到的比较细的心理问题都可以依此分类或细化后分类。

比如有关恋爱的问题,即为对恋爱双方的认识,调节适应彼此,以及如果分手后该如何认识整个恋爱的过程并吸取教训。

比如,近日传出发生在复旦大学的疑似为情感问题引起的伤人案件,就可以认为是自我与现实的环境之间双赢最优的问题和自我心理管理的不足问题共同作用引起的——由于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所以只能在此揣测一下而已。

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

其中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如下三种:(1)偏执型人格(2)强迫型人格(3)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有五种。

(1)焦虑症(2)抑郁症(3)强迫症(4)恐怖症(5)神经衰弱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病主要有:(1)情感性精神病(2)精神分裂症(3)反应性精神病(参考自《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刍议》)肖胜军《经济师》2012 年第4 期在课堂上曾讲到过:心理因素和心理疾病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休学、退学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