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概述简要论述

宪法概述简要论述

第二讲宪法第一节宪法概述1.1 宪法的涵义“宪法”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和古代法律文件中存在过,如《国语》指出,“赏善罚奸,国之宪法。

”在这里,“宪”与法相通,并不具有近代宪法的意义。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起源于英国为代议制进行的立法活动和法律原则。

后来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把规定代议制度的法律称之为宪法,也就是确立立宪政体制度的法律。

我们看来,宪法不是普通的法律,而是纲领性的国家大法;不是一般的部门法,而是规定国家组织、政府制度及其指导原则,并集中反映社会发展和民众要求的国家根本法。

1.2 宪法的分类(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2)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3)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第二节宪法的演进2.1 五四宪法2.1.1 共同纲领背景:1949年秋,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建国条件日臻成熟;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普选、建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新宪法的条件尚不具备。

时间:1949年9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了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与会人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爱国人士性质及作用:《共同纲领》实际上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这部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临时宪法,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2 “五四宪法”的产生和起草过程2.1.2.1 “五四宪法”产生的基本条件军事上: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基本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和平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而且为全国范围内进行普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铺平了道路。

政治上:社会秩序和治安状况好转;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性提高,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增强;司法制度改革和政治民主化建设的经验。

经济上: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2.1.2.1 “五四宪法”产生的过程第一步:1954年3月23日,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宪法起草初稿,,经过会议的充分讨论,决定采纳这个初稿,作为起草宪法的基础。

随后,通过分组讨论,对宪法草案提出了900多条修改意见。

第二步:宪法起草委员会集中上述意见,经过修改后,形成新的宪法修改草案,交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讨论通过,然后交付全民讨论,征求全国人民意见。

这次全民讨论历经两个多月,约 1.5亿人参与了讨论,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第三步:根据全民讨论的意见,宪法起草宪法委员会再次修改草案后,交由中央政府委员会进行两次讨论,决定把草案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称“五四宪法”。

2.1.3 “五四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言论、集会、结社、出版、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和游行示威等自由权利。

(3)经济政策: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的合理性、国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4)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宪法的体系结构: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四章106条。

(6)宪法的内容:取消了《共同纲领》中一些过时的规定,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7)指导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8)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2 七五宪法2.2.1 “七五宪法”对民主与法制精神的放弃:1957年,五四宪法被逐渐虚置。

标志是:在农村,由宪法规定的乡镇政权体制备人民公社所取代;在城市,国家把政权赋予单位和居委会;由宪法赋予人大的职权被削弱了。

文革对政府体制造成巨大冲击:踢开党委闹革命,政府被革命委员会取代,人大停开,公检法被砸烂,最后革命委员会集人大、政府,检察院、法院的权力为一身的全权机关。

后来革命委员会出了问题,便实行军事管制了。

政府体制被破坏。

七五宪法是文革的产物,七五宪法把文革制度化、合法化,是一部荒唐可笑的宪法。

它认为阶级斗争是党的基本路线,抛弃民主与法制,为人治留下空间,使用大量的政治口号和文学夸张词句,损害了宪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不利于操作和执行。

在其主要内容是:1.肯定人大是权力机关。

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革命委员会是人大的执行机关和常设机关。

3.国家的检察权由公安机关行使。

4.法院是审判机关。

2.2.2 对“七五宪法”的评价消极:从总体上看,“七五宪法”存在诸多缺陷,是一部不严谨的甚至指导思想错误的宪法。

积极:“七五宪法”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化。

2.3 七八宪法2.3.1 “七八宪法”的内容1976年,四人帮集团覆灭,形势的变化,要求对宪法进行修改。

1978年3月第五次全国人大通过了七八宪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删除了七五宪法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限制性描述。

第二,取消了一些文革语录条文, 如备战,抓革命,促生产等。

第三,恢复了五四宪法中比较好的条款:如人民陪审制度,公开审判制度等。

第四,增加了新条款:如实现四个现代化,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等。

2.3.2 “七八宪法的评价”七八年宪法是一部不完善,不严谨的宪法,主要表现在:1.指导思想仍然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

2.内容上延续了七五宪法的文革用语,如大鸣、大放、大字报等。

2.4 八二宪法2.4.1 “八二宪法”的制定过程:2.4.1.1 “八二宪法”的制定背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使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1)政治领域:国家政权民主化建设进程有了重大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2)经济领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去的重大进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3)理论领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科学的分析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2.4.1.2 “八二宪法”的制定过程(1)起草阶段。

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成立后,广泛征求各方面的宪法修改意见,拟出了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初稿,经过多次修改补充之后,于1982年2月正式提出讨论稿。

讨论稿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讨论通过,形成宪法修改草案。

(2)全民讨论阶段。

从1982年5月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就宪法草案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大讨论。

1982年11月,宪法修改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修改稿,并决定提交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代表会议审议通过。

(3)审议和通过阶段。

1982年11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即现行宪法,通称“八二宪法”。

2.4.2 “八二宪法”的内容(一)取消了肯定文化大革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内容,明确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增加了许多心内容:如设立经济特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等。

(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更为全面,平衡。

(四)修改和完善了全国人大的会议制度。

2.4.3 “八二宪法”的修改“八二宪法”制定以后,中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由农村改革转向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等诸领域的改革,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关系、人的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表明中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这些变化与“八二宪法”所规定的部分条款形成巨大的反差。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和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

先后对宪法进行了四次修改,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

第三节宪法的结构、功能和作用3.1 宪法的结构宪法的结构是指宪法有什么内容构成的,以及这些内容的排列顺序与相互关系。

宪法的内容决定了宪法结构。

中国现行宪法的结构。

它是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徽和首都等五个部分组成。

通观中国现行宪法的结构体系,可谓逻辑严密、布局合理,并与丰富的宪法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3.2 宪法功能第一,政治功能:宪法最直接的首要功能就是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巩固国家政权。

宪法的政治功能具体表现为:(1)通过立法确认革命胜利成果,用以证明推翻旧政权和建立新政权的合理性,以使新政权的存在合法化,确认国家政权的归属,树立其统治权威。

(2)通过立法把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固定下来,用以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进而使政权更加巩固;(3)通过立法把政权机构的组织体系、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工作程序等规定下来,使政权组织的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整个国家机器有条不紊地正常运转。

第二,经济功能:宪法在维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非但确实存在,而且对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维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上。

宪法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由自己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在社会主义宪法中,同样有一个被普遍遵循的原则,就是“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立法者之所以将这些内容载入宪法,目的就是要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通过规定国家的经济方针和政策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统治者的经济利益。

第三,法制功能:从法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健全法律制度,推动法制建设上。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宪法为普通法律的制定提供了立法依据和立法原则;(2)宪法为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的形成和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奠定了基础;(3)宪法为提供法律的实施,切实实行法治提供了保障。

第四,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从保障人权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保障并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上。

世界各国宪法不仅都把保障人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且基本上设置专章加以规定。

中国现行宪法不仅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和“国家机构”之前,与第一章“总纲”相衔接,表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同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紧密相连的,是“总纲”的延伸和继续,而且在具体内容上以24条条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这既为公民广泛地享有各项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提供了宪法保障,又充分表明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本质上来看,宪法之所以为公民设定义务,其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宪法秩序,更好地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充分享有权利。

由此可见,宪法是具有保障并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功能。

第五,宪法的思想文化功能:从思想文化上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还具有确认文化制度,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