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抑郁症与焦虑症的临床辨析

抑郁症与焦虑症的临床辨析


[11] 赵晓琳,杨文英,王阳,等.焦虑障碍患者血中一氧化氮含量
的测定[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8):520-521.
[12] Frank MG,Hendricks SE,Bessette D.Levels of monocyt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2009 年第 22 卷第 2 期 Gansu Journal of TCM, 2009 Vol.22 No.2
!"
!!!!!!!!!"
·研究生论坛 ·
!!!!!!!!!"
!"
抑郁症与焦虑症的临床辨析
娄 冉,牛森林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摘 要 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概念、典型症状、发病机制及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等方面,浅析二者的异同点,并 提出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上对二者进行鉴别提供依据。
此外,抑郁症一般于焦虑症状反复发作后期产生,而焦 虑症状常常在抑郁症第一次发病时就伴发。屠鉴源等[4 ]对 伴抑郁症状的焦虑症与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在临床症状、 认知、应激、自知力等方面进行了临床对照分析,两者认知 功能上的比较显示焦虑症所存在的认知曲解较轻;虽应激 评分在焦虑症与抑郁症两者总分上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抑 郁症病人在生活事件应激,抑郁症状评分方面明显高于焦 虑症。 2 发病机制
目前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分为三环抗抑郁药、 四环抗抑郁药、选择性 5-HT 再摄取阻滞剂及单胺氧化酶抑 制剂。还有较新推出的新型抗抑郁药,如瑞美隆、万拉法新 等。用于缓解焦虑症的药物以苯二氮类为主,包括利眠宁、 安定及其衍生物。
中医注重整体观和辨证施治。认为抑郁症属于中医“郁 证”范畴,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 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及气血失调而成。中药治疗实证 以疏肝理气为主,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之剂;虚 证则以补益气血扶正为法。而焦虑症属“心病”范畴,其临床 表现与“惊悸怔忡”“百合病”等相类似。主要病机为脏腑亏 损,或为痰热痰血扰心,主要病位在心、肺、脾、肾、胆等,以 虚证为主,实证较少。故治疗一般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虚 证以益气、养血、滋阴为主,酌加宁心安神之品;实证则清火 化痰、行瘀镇惊为主。
虽然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机制相近,但在免疫学、内 分泌和单胺递质方面还存在显著性差异。抑郁症 5-HT 低下 比焦虑症明显。似乎从正常→焦虑→抑郁,是一个 5-HT 从 正常→轻度降低→中度降低的连续谱[14-15 ]。焦虑症的交感 神经功能亢进比抑郁症更明显。抑郁症患者的血小板 NE 浓 度低于焦虑症患者,抑郁症中枢 NE 降低,而中枢 NE 能可抑 制外周 NE 能,当中枢 NE 能降低时,外周 NE 能脱抑制性兴 奋,导致抑郁症的交感神经功能也亢进[16 ]。这是临床上焦 虑症出现心率加快和多汗的几率比抑郁症多的一方面原 因。 3 治疗方法
therapy:receptor dynamics[J].Prog Neuropsychophar-
macol Biol Psychiatry,1990,14(4):503-523.
[8] 徐韬园.现代精神医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339-341.
13
[9] Toole JM,Sekula LK,Rubin RT.Pituitary-adrenal corti-
抑郁和焦虑都属于情感症状。但是,焦虑是短时间的变
12 化,抑郁是长时间的持续症状。在临床上,由于抑郁和焦虑
症状合并存在,常常导致二者难以区别。WHO 和美国的 Michigan 大学曾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了两者的共病率 达 50%左右[4 ],部分学者主张将两者合二为一[5 ]。但在多种 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均被划分为两个 独立的单元。
焦虑症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 2 种。惊恐障碍以 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发作无明显诱因,间歇期 无明显症状,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 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 痛苦体验。其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 晰,事后能回忆。广泛性焦虑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 提心吊胆、紧张不安为主要原发症状。
[2] 蔡焯基.抑郁症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0.
[3] 朱晓旭,谢鸣.焦虑症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M].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2,25(3):62-64.
[4] 屠鉴源,李一云.伴抑郁症状的焦虑症与伴焦虑症状的抑郁
症的临床对照分析[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0,7(4):16-17.
也提示了量表本身的缺陷。有研究显示[4 ]:焦虑症伴抑郁 症状与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状的比较均为 50%左右,且 2 组 无明显区别。
焦虑患者有时合并抑郁状态,抑郁患者多半容易出现 焦虑症状,从理论上讲能够分为:①焦虑特有的症状;②抑 郁特有的症状;③二者共有的症状。虽然抑郁症与焦虑症病 人共同存在低落,抑郁症病人临床上以自责自罪、自杀企图 较多见,泌尿生殖系统及胃肠道症状更为突出,如尿频、性 淡漠、阳痿、嗳气、消化不良、便秘及腹胀等。而焦虑症病人 的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或其紧张不安 或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其疑病观念往往是导致 焦虑、情绪不良的关键所在,症状更多地表现为心血管系统 及呼吸系统症状,如心悸、晕厥、胸闷、窒息感、呼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难等。
关键词 抑郁症;焦虑症;诊断;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09)02-0012-02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多 发 病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1 ]报 告 指 出 ,抑 郁 症 终 生 患 病 率 为 6.1%~9.5%,约 13%~20%的人一生曾有过一次或一次以上抑 郁体验,15%的重度抑郁症可因自杀而导致死亡。预计至 2020 年,将从目前位居世界十大疾病中的第 4 位跃至第 2 位[2 ]。焦虑症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GAD)和惊恐障碍 (PD)2 个类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3 ],我国 GAD 发病率为 2.0%~4.7%,PD 终身患病率为 1.5%~3.5%;某些特定人群(如 冠心病患者、临考学生)发病率可高达 10%以上,约占神经 症患者的 41.3%。
对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均为各种生 物学改变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多组织、多器官共同参与,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相互影响的结果。其病因和病理生 理学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学因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以及免 疫机制研究几个方面。 2.1 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学因素 社会学研究表明,重大 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导致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重要原因。同时 调查发现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级亲属同病率为 14%, 血缘关系愈近,患病几率愈高。 2.2 神经生化研究 目前的研究认为抑郁症是脑中单胺 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E)、5- 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 功能不足所致[7 ]。70 年代以来人们对突触后受体敏感性的 改变更为重视,提出抑郁症是脑中 NE、5-HT 受体敏感性增 高的缘故。焦虑症主要是 5-HT 系统功能亢进,NE 功能系统 亢进,γ- 氨基丁酸(GABA)功能不足等机制,有学者概括为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和焦虑症在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 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为临床上对两者进行鉴别提供依据。 1 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的定 义,抑郁症主要是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主要 症状有:兴趣丧失,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或 激越,睡眠障碍,食欲降低,自我评价过低,自觉思考能力下 降,甚至反复出现自杀念头或有自伤行为。
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Weissman MM,Bland RC,Canino GJ,et al.Cross-national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
der[J].JAMA Biol Psychiatry,1990,14(4):503-523.
量表评定是抑郁症和焦虑症诊断与疗效评定的主要依 据 ,常 用 的 评 定 量 表 有 :Hamilton 抑 郁 量 表 (HAMD)、 Hamilton 焦虑量表(HAMA),认知评定量表(DAS),Wheatley 的应激量表(WSP)及自知力评定量表(SUAMD)等。但研究发 现[6 ],几乎所有的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之间均存在高度正 相关。这一方面体现了焦虑和抑郁关系的密切性,另一方面
[5] Sartorius N,Ustun TB,Lecrubiery,et al.Depression
Cormorbid with anxiety:Kesults from the who study
on psychological disorder in primary health care
[J].Br J Psychiatry,1996,168:38.
针灸以调神理气为治则,利用单纯针刺、电针或艾灸等 不同方法调整患者大脑功能的缺陷,在临床上发挥了很好 的抗抑郁和抗焦虑效果[17 ]。此外,单纯的药物治疗不能完 全有效地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需要对其辅以针对性的情 志护理。 4 小结
目前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临床和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 突破,但仍存在不少问题:①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基本以患 者的自觉症状为主,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临床体征较少。②辨
[6] Bystritsky A,Stoessel P,Yager J.Psychometric disc-
rimination between anxiety and depression1 J Nerv
Ment Dis 1993,181(4):265-3 6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