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受自身的控制和社会的控制。
(自我意识控制和社会环境等控制。
如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会产生社会控制的力量,改变服务对象的行为)⑤整合性。
人类行为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变化的复杂性,所以由生物学、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多元分析是社会工作者提供正确服务的基础。
9.P29.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需要可以看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0.P32.在社会工作于社会福利领域中影响很广泛的还有步瑞德山的需要类型理论。
他在1972年提出了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⑴.感觉性需要:这种需要强调的是由个人来表达其感觉到的需要。
它是属于一种个人主观的感受,是个人真正意识到的需要。
⑵.表达性需要:它是将感觉的需要转换成个人表达出来的需要,表现出个人实际需要什么。
在社会工作领域,它已被界定为人们有被服务的需要。
是一种最普遍的了解服务对象需要的方式。
⑶.规范性需要:这种需要往往由专家学者来测量,而其测量的标准是为了维持社会结构体系的整合,而必须满足个人需要。
⑷.比较性需要:它是规范性需要的延伸,但考虑到了个人需要之间的差异性。
界定比较性需要时至少有一个参考的标准。
如A,B两个人都有一种特质而A接受某种服务,B没有接受,所以B有此需要,就死比较性需要。
11.P34.人类需要的特征:⑴客观性。
需要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形成的,它客观的存在于某个个体诞生之前。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个体只是这个客观需要的一个载体⑵社会性。
人类很多需要在社会中才能满足。
如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满足来源于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因此,需要社会性的实现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⑶对象性。
人类需要的指向一定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过程也可以使结果,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使精神的。
⑷人类需要的动力性。
人类需要满足后不会终止,同类需要还可能出现,而且人类需要还带有周期性特征。
由于人类需要的不断出现,推动人类不断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⑸独特性。
人们表现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深受人类社会和个体成员差异性的影响。
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上存在差异会直接影响人们的需要表达和满足的方式。
12.P38.人类的社会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和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13.P39.按社会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和性质将社会环境分为:⑴.物理社会环境:食物、衣物、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建筑物、道路、企业厂房等⑵.生物社会环境:含人类驯化和驯养的动物、人类栽培的植物、人类加工过的水等⑶.心理社会环境:包括人的性格、脾气、情商、逆商等。
⑷.文化社会环境: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等⑸.制度社会环境: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⑹.群体与组织社会环境:家庭、同龄群、学校、工作单位、非政府组织、政府等14.P39.社会环境的特点:⑴社会构成的多样性(社会由物质—文化因素、自然—社会因素,微观与宏观结构等构成,内容十分丰富。
)⑵社会具有动态平衡性(社会文化、制度。
社区组织、学校家庭等因素对个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但社会环境因素本身又时刻处于变动中。
)15.P40.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16.P46.社会性别:表示男性和女性之间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社会建构相关。
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理性别的对应物。
17.P52.社会工作的具体目标:⑴.实现增进人类福祉,消除贫困、压迫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不公平的目标。
⑵.实现促成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实现目标、开拓资源、预防和消除不幸,以提高它们的社会功能水平和互动水平的目标。
⑶.实现规划和执行社会政策、社会服务和社会项目,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并发展人类潜能的目标。
⑷.实现通过社会行动的方式,执行或利用政策、服务和资源,提高社会和经济公正性目标。
⑸实现运用研究、只是和技能,促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目标。
⑹实现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目标。
18.P66.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一旦焦虑产生,自我便会运用心理能量,调和超我与本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缓和焦虑,消除痛苦。
19.P82.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进程概括为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⑴无律的阶段:包含感觉动作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判断。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完全是自我中心的,行为上也完全是个人的自发行为。
⑵他律的阶段:是指前运算阶段的末期到具体运算中期阶段的儿童行为。
此时儿童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此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时一种盲目,被动的遵守规则,其道德意识也没有完全成熟,无法独立的做出道德判断。
⑶自律的阶段:他认为儿童大约七八岁开始其道德的理性会逐渐的苏醒而更成熟,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根据互相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运用自我的意志作自律的道德判断。
20.P84.科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期六段论。
前习俗道德水平(惩罚与服从阶段,工具性相对主义)习俗道德时期(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道德期(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21.P87.(简答)道德发展是连续地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
个体逐渐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要达到任何阶段都需要通过前面几个阶段,而且后续阶段高于前面阶段。
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个体的认知发展上都已经产生了质的不同。
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22.P89.行为主义学派的另一代表性人物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
操作条件作用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再相同的情境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的现象。
23.P95.罗杰斯提出全能的人的概念,这样的人具有如下特征:(1)全功能的人适应良好。
(2)他们对经验持开放态度,所有的刺激物,无论是来自有机体内部还是来自外界环境,都能顺利的被自我接受。
(3)他们是生活在当下,即存在生活,他们的经验交流是流动和变化的,他们总是用心的眼光看待每一种经验,并且完全沉浸在目前这一时刻。
(4)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他们和别人的关系是真诚的,他们表里如一,并关心他人。
(5)他们更加整合,更加完整。
他们不需要掩饰自己的真面目,所以,在他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没有认为的界限。
他们能够公开表达此时经验到的任何情感。
(6)他们具有对人性的基本信任。
(7)他们享受着比别人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24.P97.米德通过对儿童的玩耍和游戏的分析来探讨自我的产生机制,将自我的发展分三个阶段:⑴玩耍阶段。
婴幼儿期的儿童能够模仿他人的角色⑵游戏阶段。
童年期,儿童开始从群体、规则和共同活动的角度评价自己⑶概化他人阶段。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自我观念基本形成,但它仍然随个体群体经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同时依据群体的整体期待来评价自己。
25.P98.布鲁默认为:人类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符号互动,符号是社会互相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和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和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布鲁德总结了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前提:(知道基本观点就好)⑴人类对待事物的行为是以事物的意义性为基础的。
⑵意义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的产物。
⑶在人与事物的接触过程中,人通过对事物的解释过程而驾驭并修正这些事物的意义26.P100.印象管理:个体与他人接触时,个体会试图通过操作情境、仪表和举止等,控制或引导他人对他的印象。
即个体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过程。
27.表演框架:即主观的经验结构,分四个环节①剧本期望②剧情③剧组④表演区域⑤假面具28.P101戈夫曼认为,假面具并不等于欺骗工具(判断)29.P108.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30.P112.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经济活动的功能:主要包括家庭生产和家庭消费两个方面。
31.P11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从发展的角度探究家庭的纵向生命轨迹。
一个家庭从建立到消失的过程便是一个家庭生命周期。
32.P129.沃伦确定与地方相关的社区一般履行五个功能:⑴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功能。
(指满足个体物质需要的社区活动,包括基本的衣食足行等物质需要。
)⑵社会化的功能。
(指社区使盛行的规范、传统的以及人们与之互动的价值观进行社会化。
)⑶社会控制的功能。
(指通过建立法律、规范和规定,以及通过确定它们的实施而保证社区成员依从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⑷社会参与和归属的功能。
(包括与社区中其他的群体、协会和组织的互动)⑸相互支持和福利的功能。
(家庭、朋友、邻居以及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