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如何在中小学教案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结题报告朝阳县西五家子初级中学课题组二 0 一一年十一月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如何在中小学教案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一)本校现实需要本课题的研究:西五家子初级中学是一所山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在校中小学生600多人多年来,学校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学科教案中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学科教案中渗透三维目标的模式,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教师们在教案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和谐、民主的教案氛围中有利于强化三维目标的渗透,把创建和谐的课堂教案氛围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结合起来;2、注重可操作性。
在教案实践中,把学科特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3、注重针对性。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的学生基础,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学科教案中的不同内容,以实践探索为主,摈弃枯燥的理论说教,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注重有效性。
及时反馈信息,反思在教案过程中情感、态4.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的效果,不同班级进行实验,找出不同,总结经验,再运用到教案实践中。
<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在理论上的分析<1)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案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育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
特别是现代教案论的发展,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
学校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
教案中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中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就会使我们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
面对21世纪人才的竞争,要转变教案观念,教案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实验表明,95%以上的学生智力是差不多的,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那么明显,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非智力因素。
很多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全面发展”的某些任务得不到真正落实,培养科学素养最终成为泡影。
作为学校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面,我们要有明确的认识,我们办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虽然考试也应该作为一种能力进行培养,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占主要地位。
我们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而不是纯粹的教.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授知识。
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离开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无法实现。
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育教案中占有重要地位。
<2)研究意义分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和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驱动力。
一个人的智力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同样智商的人有着不同的智力差别,在非智力的因素上也是不同的,经过研究发现,即使两人的智商都非常的高,但是在实践中,完成任务的坚韧、自信和耐力等各方面都是有突出差异的。
成绩好的人在某些方面明显比成绩平平的人超出,因此,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任何智慧行为的产生也必须由非智力因素来激活,只有当诱因转化为一种心理的需求时,与一定目标相结合,才会产生达到目的而努力的动机,并激励着积极行动,知难而进,形成锲而不舍的意志力。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成功必备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因此,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和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驱动力。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
社会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面对这样不断变化的世界,不能以掌握静止知识的多少来评判自己的学习情况,关键在于会学习,不断地学习。
教案中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给教案注入活力,师生关系会更融洽。
因此,教案中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培养学习兴趣,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研究现状分析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提出,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轰动,而且一开始就引起了教育界的专家、学者的关注。
随后心理学家、教育家们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深厚的兴趣、致力于非智力因素的探索、实践和研究。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地,实践并发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
结果,使这个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
他的成功得益于教育教案、课外活动、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渗透着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教育。
在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实践家魏书生,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讲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实际培养。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在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培养和实验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为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案质量做出了贡献。
非智力因素不同于智力因素,它不是先天的,是后天形成的,然而而其形成又不是自发的,关键在于精心培养与正确引导。
一旦形成并通过强化,就可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智力水.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平,而是取决于非智力水平。
我们无法改变其智力因素,它是通过先天的遗传因素获得的,生来俱有的,但我们可以提高其非智力水准、来促进智力的开发、潜能的挖掘,使学生提高成绩,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教案要提高教案质量,关键在于对学生的非智力水平的培养与运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情感,广义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他们就会持欢迎的态度,体验到喜爱、愉快、崇敬的情感;不符合人的需要,他们就会持拒绝的态度,体验到憎恨、愤怒、鄙视的情感。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指人说话和动作的神情以及人对事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
有肯定的或否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之分,有社会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等很多类型。
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林崇德,2003)。
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者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只是一个人发展的量的积累,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质的飞跃。
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之一。
新课程强调: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两面;从纵向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
另外,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不同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指向有所区别<钟启泉,2001)。
《心理学》上指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般情况下,人的智力因素差别不大,而非智力因素水平往往差别很大。
因此,非智力因素便成了中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中学生学习优劣的主要原因。
中学的各科教案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脑力劳动,教案更要依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教案的良好效果。
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发展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操,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增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毅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正不良风气。
一句话,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教案质量的提高。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教师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教案内容为载体,以教案过程为渠道,将认知与能力的培养与道德情感的渗透、品格素养的渗透和行为规范的渗透等多种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科教案的育人功能,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求实创新的品质。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1、非智力因素课题目标的功能研究2、非智力课程目标的概念研究3、非智力课程目标的原理研究4、非智力课程目标在课堂教案中的实施研究:<1)怎样在学评课堂教案环境下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2)怎样在教案中通过非智力因素开发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科学习行为。
<3)怎样在教案中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的智力发展。
)如何评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的促进。
<4.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四、研究原则<一)有意渗透原则<相对于所有学科来说):牢固树立在每一学科的教案中都要渗透三维教育的思想。
在教案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中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三维教育目标体系,实行三维教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二)有序渗透原则<相对于某一学科来说):根据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案中的三维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
做到三维教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三维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有机渗透原则<相对于某一节课来说):找准渗透点,选择教案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三维目标教育,做到知识与三维教育水乳交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五、课题研究方法的设计: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案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案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教案的实践活动,研究实现中学教案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功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