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小衔接教育案例《我要上小学了》(2020年整理).pptx

幼小衔接教育案例《我要上小学了》(2020年整理).pptx

诠释与研究: 开展主题活动,让孩子和同伴思维的碰撞中自主地获取一些有关于上小学的规
则,并萌发遵守规则意识,杜绝单一乏味的说教。我们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其中辩 论赛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通过《小小辩论赛》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辩 方,确定自己的立场。幼儿分成正方、反方两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各自以理服人的方式去说服对方。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我们收集了孩子的很多问题,
幼小衔接成果
学海无 涯
幼小衔接教育案例:我要上小学了
金寨镇中心幼儿园 刘玉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 互衔接,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入大班的 最后一个学期,为了使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老师通 常会开展一些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给予孩子在心理上、能力上、经验上的多方面准 备。结合教师的了解,以及和家长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往往有以下几种担忧:有 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动作慢,做事拖沓,效率低缺乏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有的家 长担心孩子依恋性强自理能力差懒散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相对紧张的小学生活,也有 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针对以上几种现象,我在教学活动上尝 试跳出常规教学的框架,开展了“我上小学了”这一主题活动,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 念和自我服务能力及学习习惯出发,为孩子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 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2
学海无涯
最后我们经过了筛选和梳理,确定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供幼儿辩论。问题一:上 小学后能不能带玩具?问题二:上小学后,放学回家先做什么?问题三:上小学后能 不能随意喝水、小便?
案例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的辩论,孩子们各抒己见,让我相信孩子们是在问题的交织中成长 和提升的。在活动中,孩子议论的场面是热烈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 争论中,达成共识,接受了同伴的观点,最后形成与入小学相关的认知经验。针对问 题一,有些孩子并不完全理解这种变化,有些孩子认为,小学不是有课间休息的吗? 我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把玩具拿出来玩,并不影响上课啊!通过辩论使孩子共同关注 这个问题,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上小学后可以带一些体育玩具,但是不能带其它玩 具,并愿意在未来的小学生活中遵守这一规则。针对问题二孩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 上小学后,放学回家稍休息后,应尽快完成作业,不能只顾着玩,将作业留到很迟才 完成。通过问题三,孩子更明确地了解了幼儿园的生活较为自由、松散,小学较为严 格,有规律。孩子也都表示上学后上课尽量不要随意喝水,或去小便,这样会影响老 师和同学们上课,应在课间十分钟做好这些课前准备工作。 除此之外“利用幼儿的已有的认知经验学看功课表,并尝试整理书包”是为孩 子入学之所急。在孩子们参观了小学之后,孩子们对功课表上写着什么、书包里该放 些什么、每天怎样整理书包等问题产生了兴趣。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进一 步激发他们当一名小学生的愿望,并生成了《整理小书包》这一活动。在活动中, 让 孩子讨论“小学生每天要带什么书?怎么才能知道?”这个关键性问题的提出,引出功 课表,接着让幼儿学看功课表, 最后学习按课程表整理书包。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让 孩子学会整理书包的方法,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了物品的分类,和整理幼儿园教室里 的玩具、图书的方法,平时我们看到教室里凌乱的物品时便会及时提醒孩子去整理。 这样有利于发展了孩子的坚持性和责任感,加快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步伐。
1
学海无涯
小学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了充分的心里准备,还在 调查、询问中增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
案例分析: 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的意义理解和时间的长短的体
验教少,“认识时钟,逐步建立时间概念”是上学之所需。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和家中 备一个小闹钟,让孩子自觉地遵守作息时间。在家时,家长也可以发挥小闹钟的叫醒 功能,及结合小学的生活和孩子一起制定在家的作息时间表,适当调整孩子学习、休 息、游玩的时间。家长要引导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整理衣物、学习用品,每天早上独立 洗漱、穿戴、吃早餐,培养孩子按时早起的习惯,让孩子从容面对每天上学的第一个 困难,通过《我有一个小闹钟》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增强了时间 观念,还让孩子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同时,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满足幼儿需要 , 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如:时间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贴近生活,我们并没有 采 用说教的方式,如讲个《龟兔赛跑》之类的故事来教导孩子好好珍惜时间,而是 将关 注点深入到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去,从孩子身边问题情境入手,“早上起 不来, 睡懒觉、吃饭拖拉”等等,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对孩子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 有意义 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内容才能引发幼儿的意义学习,促进幼儿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要上小学了,自己的事情要
自己做。并在谈话中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应该学会做一些事情,如:整理书包,收拾玩 具等。家长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让孩子对那些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有自己的想法、态 度、主张,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幼儿被动的接受任务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孩子形 成言行不一致的行为习惯。往往会让教学模式犹如“纸上谈兵”,没有落到孩子行为 的实处。
情景描述: 在幼儿园里,家长培养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往往停留在自己吃饭、穿衣、叠 被、洗手绢上。从小幼衔接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服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上小 学,要自己上学、鞋带松了自己系,下雨要自己用、收雨具,自己削铅笔,自己收拾 书包,天热了自己知道脱衣服,可见培养自我服务能力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需要加 强。
情景描述: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现经过了一个寒假的孩子们由于假期生活的宽松,变
得有些懒散和拖沓。很多孩子还没有从假期的生活作息中调整过来,变得爱睡懒觉。 孩子的来园时间从 7:30 到 9:30,参差不齐,这缭乱了幼儿的正常作息时间,也影 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更不利于适应将来的小学生活。如何鼓励孩子早起来园,积极 参加晨间活动成为教师尝试解决的问题之一。 问题讨论:
单激励都不够,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做法是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从内心体验到时间 观念,知道要遵循幼儿园作息时间表。通过开展的教学活动《我有一个小闹钟》,让 孩子学会看懂时间,并将时间与图片配对。如:早上 8 点入园,8 点 10 分晨间活动, 9 点做操等,让孩子渐渐了解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活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前一阶 段是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待幼儿都能遵守作息时间表了以后,后一阶段 我们与小学老师取得联系,让孩子通过调查,询问等手段,向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了解 小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预先知道小学的作息时间表。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孩子对
很多教师会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手段和措施,如通过早上按时来园的孩子给予表扬 和鼓励,吸引孩子都能早起来园。但是这种靠精神激励的做法往往难以达到长久的效 果。没过多久孩子们还是遵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早到幼儿园的还是那批孩子们,而“小 懒猫们”还是姗姗来迟,促使活动达不到老师预期的效果。
诠释与研究: 要改变“小懒猫们”的生活作息,仅仅凭借教师权威的发号施令,或是外界的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