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3-5包装材料及其他化学物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汇总
3-5包装材料及其他化学物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汇总
(2)人体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摄入量
食品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人体通过蔬 菜摄入的硝酸盐含量占硝酸盐总摄入量的70%~90%, 而肉,特别是香肠占亚硝酸盐摄入量的69%,饮水只提 供1~2mg/(d•人)的硝酸盐和0~0.2mg/(d· 人)的亚硝酸
盐。 。
根据9-24岁青少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膳禽摄入评估 研究,平均摄入量分别为硝酸盐54.0 mg/(d•人)和亚硝 酸盐1.4mg/(d•人)。
四、金属玻璃等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1、金属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马口铁罐头罐身为镀锡的薄钢板,锡起保护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锡会溶出而污染罐内食品。在过去的 几十年中,由于罐藏技术的改进,已避免了焊缝处铅的 迁移,也避免了罐内层锡的迁移。如在马口铁罐头内壁 上涂上涂料,这些替代品有助于减少锡铅等溶入罐中内, 但有实验表明:由于表面涂料而使罐中的迁移物质变得
3、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硝酸盐急性毒性试验大鼠经口LD50为
3236mg/kg,ADI值为0~5mg/kg· 体重。亚硝酸
盐毒性在食品添加剂中是急性毒性最强的一种 “剧毒剂”,小鼠经口LD50为200mg/kg,人中 毒剂量为0.2-0.5g,致死量3g,ADI为00.2mg/kg· 体重 。
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
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 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聚丙烯
微波炉餐盒、保鲜盒 耐高温120℃,耐低温-20℃
因造价成本,餐盒盖子一般不使用专用PP,放入微波炉 时,需将把盖子取下方可使用。因各类卡口型保鲜盒大 多使用透明PP而非专用PP,一般不能放入微波炉使用。 使用: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 重复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的确 以5号PP制造。为保险起见,容器放入微波炉前,先把 盖子取下。
很少用于食品包装,最好不要购买使用 这种材质高温时容易有有害物质生,甚至连制造的过程 中它都会释放,有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乳 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等疾病。
这种材料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如果在使用, 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聚乙烯
保鲜膜、塑料膜等 保鲜膜别包着在食物表面进微波炉使用:耐热性不强, 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遇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 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并且,
更为复杂。
铝质包装材料主要是指铝合金薄板和铝箔。包装用 铝材大多是合金材料,合金元素主要有锰、镁、铜、锌、 铁、硅、铬等。铝制品主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在于铸铝 中和回收铝中的杂质。目前使用的铝原料的纯度较高, 有害金属较少,而回收铝中的杂质和金属难以控制,易 造成食品的污染。
2、玻璃包装材料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2、食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及人 体摄入量
(1)食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 肉类及其制品添加剂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添加,使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大量蓄积,我国规定肉制品罐头中硝 酸钠用量不得超过0.5g/kg,亚硝酸钠不得超过 0.15g/kg。残留量以NaNO2计,肉类罐头不得超过 50mg/kg,肉制品不得超过30mg/kg。
玻璃是一种惰性材料,一般认为玻璃对绝大 多数内容物不发生化学反应而析出有害物质。 玻璃中的迁移物与其他食品包装材料物质相比 有不同之处。玻璃中的主要迁移物质是无机盐
或离子,从玻璃中溶出的主要物质毫无疑问是
二氧化硅。
3、搪瓷和陶瓷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性 的影响
陶瓷容器的主要危害来源于制作过程中在坯体上涂的 陶釉、瓷釉、彩釉等。釉是一种玻璃态物质,釉料的化学 成分和玻璃相似,主要是由某些金属氧化物硅酸盐和非金 属氧化物的盐类的溶液组成。搪瓷容器的危害也是其瓷釉 中的金属物质。釉料中含有铅、锌、镉、锑、钡、钛等多 种金属氧化物硅酸盐和金属盐类,它们多为有害物质,当 用其盛装酸性物质或酒时,这些物质容易溶出而迁移入食 品,甚至引起中毒。
苯并(a)芘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被
人体吸收,诱发皮肤癌、肺癌、直肠癌、胃癌
和膀胱癌等,并可透过胎盘屏障,对子代造成 伤害,长期呼吸含有苯并(a)芘的空气,饮用或 食用被其污染的水和食物,会造成慢性中毒。
4、减少食品3,4—苯并(a)芘污染的措 施
(1)确保食品原料的安全 (2)改进食物加工过程的方法 (3)减少来自大气、水、土壤等的3,4—苯并(a) 芘污染 (4)加强监督和管理 (5)采用合适的食用方式
聚苯乙烯
碗装泡面盒、快餐盒 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以免因温度过高 而释出化学物(耐温70℃时即释放出)。
并且不能用于乘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因 为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容易致癌。因此尽 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
PC其它类
pc用于我们常见的,奶瓶,水杯,水瓶等。是 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循环使用的塑料产品。
4、对人体的危害
(1)对皮肤的影响 (2)肝毒性 (3)胸腺萎缩 (4)废物综合症 (5)免疫毒性 (6)生殖毒性 (7)致畸性 (8)致癌性
5、预防
①应限制含氯化学品(塑料、涂料、填充物、阻 燃剂等)的使用,开发替代产品。 ②控制焚烧化学品。
(2)环境中3,4—苯并(a)芘的污染
3,4—苯并(a)芘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人类 的社会活动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如工农业生 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煤炭、 石油、汽油、木柴等燃料,以及柏油路上晾粮 食、油料种子等,均能使食品受到3,4—苯并 (a)芘污染。
2、摄入3,4—苯并(a)芘对人体的危害
三、纸和纸板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性的 影响
目前,食品包装用纸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 1 、纸原料不清洁,有污染,甚至霉变,使成品染上大量 霉菌; 2 、经荧光增白剂处理,使包装纸和原料纸中含有荧光化 学污染物; 3、包装纸涂蜡,使其含有过高的多环芳烃化合物; 4 、彩色颜料污染,如糖果所使用的彩色包装纸,涂彩层 接触糖果造成污染; 5、挥发性物质、农药及重金属等化学残留物的污染。
3、塑料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卫生标准
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性基本要求为 无毒、耐腐蚀性、防有害物质渗透性、防生物 侵入性。很多国家对塑料的原料及其制品制定 了卫生标准以及检验方法,并对添加剂加以规 定。
对于塑料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溶出残留量的测定, 一般采用模拟溶媒溶出试验进行,同时进行毒理试验, 评价包装材料毒性,确定有害物的溶出残留限量和某些 特殊塑料材料的使用限制条件。溶出试验是在模拟盛装 食品条件下选择几种溶剂作为浸泡液,然后测定浸泡液 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2、常用塑料及其制品对食品安全性的 影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
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 饮料瓶别循环使℃,只适合装暖饮或冻 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 质融出。并且,科学家发现,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 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对睾丸具有毒性。
3、污染食品的途径
工业生产及垃圾焚烧所产生的二恶英以烟尘的形式 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中,大气中的二恶英可以通过沉 降作用降落到土壤及水源,经作物根系吸收污染植物, 植物可直接被人体食用或作为饲料造成畜禽产品的污染; 水体中的二恶英通过水生植物、浮游动植物—食草鱼— 食鱼鱼类及鹅、鸭等家禽这一事物链过程,在鱼体和家 禽及其蛋中富集。某些食品包装材料也含有二恶英,直 接造成对食品的污染。在加热的情况下,塑料、一次性 饭盒等可产生二恶英。
三、二恶英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1、结构 二恶英是一大类化合物,共有75种多氯二 苯并二恶英、135种多氯二苯并呋喃。由于它们 的化学结构与性质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相似, 所有统称为二恶英,其中毒性最大的有2,3,7, 8-四氯二苯-对-二恶英、1,2,3,7,8-五氯二 苯-对-二恶英。
2、来源
二恶英类化合物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来源有: ①对含氯的有机物进行焚烧所形成,如焚烧垃圾和医疗废 气物、工业燃烧(冶炼)、家庭煤材的燃烧及机动车燃 烧的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或在较低温度下燃烧更易 产生二恶英; ②有机化学制造,含氯酚的化学产品生产过程中二恶英作 为其副产品生成,如木材防腐剂、除草剂、无氯酚杀虫 剂等的生产过程; ③纸张生产的漂白,用氯气漂白纸浆过程中会产生二恶英。
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塑料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塑料是以高分子聚合物(合成树脂)为主要
原料,再加以各种助剂(添加剂)制成的高分 子材料。
1、塑料包装材料的污染物来源
(1)塑料包装表面污染物 由于塑料易于带电,造成包装表面微尘杂质污染食品。 (2)塑料包装材料本身的有毒残留物迁移 塑料材料本身含有部分的有毒残留物质,主要包括有 毒单体残留、有毒添加剂残留、聚合物中的低聚物残留 和老化产生的有毒物,它们将会迁移进入食品中,造成 污染。 (3)包装材料回收或处理不当 包装材料由于回收和处理不当,带入污染物,不符合 卫生要求,再利用时引起食品的污染。
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做为水杯, 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乘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 得不偿失。
高密度聚乙烯
清洁用品、沐浴产品、药物
清洁不彻底建议不要循环使用
使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
通常不好清洗,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
菌的温床,最好不要循环使用。
聚氯乙烯
硝酸盐为植物中天然成分之一,而当土壤中的硝酸 盐含量高时引起其在植物体内蓄积。绝大部分植物通过 根系从土壤中摄取硝酸盐和铵而获取氮以满是植物体组 织如蛋白质、DNA等的合成。硝酸盐在植物体内分配是 不均衡的,蔬菜品种不同硝酸盐变化也很大。不同种类 蔬菜的新鲜可食部分亚硝酸盐含量不同,按其均值大小 排列顺序为:根菜类>薯类>绿叶菜类>白菜类>葱蒜类> 豆类>茄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