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听课报告今天听了刘琳老师讲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感触颇多,虽是实实在在的课堂,却令人神往。
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说是百听不厌。
下面重点谈两点:一、抓特点描写,引领全文。
把文章写细致,写生动,能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
、刘老师在讲《威尼斯小艇》一文时,提出引领全文的问题:如果你来写,你会写小艇的那几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寻找描写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与作用,学习作者栩栩如生的描写。
交流时,学生说出了威尼斯的小艇的样子:“有二三十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这里写出了小艇的长度、外形,将小艇比作“新月”,十分形象。
这样的静态描写突出了它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写到船夫驾驶小艇时,课文更为生动活泼:“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这是很多船夫们所不及的,是威尼斯船夫所特有的本领。
这里老师让学生通过抓住“左拐右拐”、“挤过去”、“穿过”、“急转弯”等动词,深入体会船夫驾驭小艇技术娴熟,得心应手。
动态的描写再次说明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生活中离不开它。
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写作中如何才能做到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我想,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写文章时,也会很好地注意抓住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描绘出事物的特点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充分利用空白,发散学生思维。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往往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
在教学时,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对感悟文章主题会有极大的促进,而在想中、说中,自然也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刘老师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时就有这么一个片段:师:同学们想一想,除了书上用小艇做的事外,你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了一会儿)生:我看见女教师提着手提包,匆匆忙忙坐上小艇去学校上课。
生:我看见科学家坐上小艇去考察威尼斯的水质。
生:看见小学生背着书包上船,在朗读课文。
生:我看见运动员坐小艇去球场打球。
生:我看见病人坐小艇去医院,外国旅客乘着小艇去游览。
生:小姑娘在小艇上卖花。
生:孩子坐在小艇里切蛋糕,吃肯德基,过十岁的生日。
师:是啊,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
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独特的风情。
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在这个片段中,刘老师很好地利用了课文中的空白,“你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地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深埋于脑海中的种种生活场景被激活了,孩子们很自然地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大家都想说、愿说,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更深地体会到课文“威尼斯人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小艇”这一主题。
刘老师的课,让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课堂。
《草船借箭》听课报告《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秒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时王耀老师深刻领会教材,全面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王老师首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里设疑,既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确定本节课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王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摘录课堂片段:生: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
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
并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
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这请鲁一起去取箭。
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
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
如果曹操命令弓驽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不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会。
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
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
火箭和箭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
他怎么舍得用火箭呢?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
王老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在这节课中,王老师的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同学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掌握更准确,大大深化了探究的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负数的认识》听课报告听了董欲爽老师的《负数的认识》一课,我受益匪浅,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达到了新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其中有以下几方面特别值得我学习。
一、教师专业素养方面,体现出董老师数学专业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精湛、娴熟。
具体表现为:1、教学风格方面:以热情、睿智、甜润、激情、善意的教学风格,创设了民主、和谐、开放、个性、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教师角色转换到位,实现了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由课程复制者转变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者、创造者。
与学生建立了亲切自然,质朴而合作的关系,创设了有效学习的共同体。
3、教学准备在课程目的资源、精神资源做了充分的准备,开发生活课程,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尤其在备课方式和投入上不是经验型备课,而是创新型备课,做到了用心备课,为提高本节课的有效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学策略创新。
在本节课中,董老师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问题全面,引发学生思考,收到了理想效果,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采用了比较法教学。
由反义词的对话游戏为铺垫,折射出本文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让学生对三个自然的案例现象进行比较性标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辨析和归纳,生成理想的选择方案,确定了本课的主题内容和知识点。
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采取了总结性策略。
及时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归纳,如所有正数都比“0”大,所有的负数都比“0”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这种做法提升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同时,引发学生主动地想象,联系客观实际进行思考,使本课知识与生活现象进行链接,学生得到内化后,举出了很多案例,有的说银行存款,有的说瓶子倒水,有的铅笔盒子……都是升华。
三、学生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要求。
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体现了探究意识,表现为以下几点:1、学生的学习表现积极。
95%以上的学生主动参与,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是真实性的体验学习。
2、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投入、认真。
比如:省略号问题,学生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真实有效的。
四、课程整合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在本节课当中,实现了多元化的课程整合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程视野,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1、媒体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老师借此给予课堂延深,将现代社会与学生个人发展相联系,抓住机会进行引导,体现了数学课的育人功能,效果显著。
学生当堂生成和表述了自已的观点,如有的学生说,“报效祖国,要做国家栋梁”,从这点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数学课中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应用价值。
2、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对数学史和我国数学产生极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3、实现了与生活实践课程的整合。
在知识应用环节中列举了小明家收入的案例,黄山海拔的案例,刘翔跑步的案例,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生活意义,使课程知识生活化,对知识难点进行了突破。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节课,董老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上还要进一步减压,进一步放松,加大开发的力度,围绕学生课前自主、课堂自主进行研究。
《方向与位置》听课报告今天,听了丛艳丽老师执教的《方向与位置》一课,下面谈一下听完这节课的感受。
丛老师这节课先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然后再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
在这节课中,丛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组织了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1、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辨认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室里引导学生辨认方向,设计了“指一指”、“认一认”、“转一转”等活动,辨认其他方向,并设计了“对号入座”的游戏,使学生对实际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验和感受。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丛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学生在认识了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后,老师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省份,找一找自己的家乡,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家乡在我国的哪个方向,以及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小组交流,进一步认识了地图上方向。
3、注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丛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知识的应用性。
当学生学习了在实际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的方法后,我设计让学生看从学校到华联超市路线图,说一说向哪个方向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4、善于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
在教学中应善于把学生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学习材料,有效开发了课程资源。
丛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指南针辨认实际的方向后,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办法,学生说出了利用北斗星、树叶、树的年轮和手表等多种从课外书上了解到的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丰富了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