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重点中学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关于重点中学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摘要重点中学的建立在资源短缺的特殊时期,是为了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目的。

然而,现在社会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重点中学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本文阐述了重点中学引起的问题,着重从学校、教师、学生角度论述重点中学引起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种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政策重点中学Reflections on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in Key Middle Schools//HanTingAbstractKeymiddleschoolsareestablishedtomeetthepartic-ularnationaldemandfortalentsinthespecialperiodofresourcesshortage.However,thefastdevelopingsocietymakesproblemsinkeymiddleschoolsmoreandmoreprominent.Inviewoftheproblems,thispaperdiscussestheunequalaccesstoeducationcausedbykeymiddleschools,andproposessuggestionsandstrategiestosolvetheproblems.Key wordsequalaccesstoeducation;educationpolicy;keymid-dleschoolsAuthor's addressXingzhiBranch,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344200,Fuzhou,Jiangxi,China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成为稳定的平衡器,受到人们的极度关注。

①而重点中学在国家几十年教育政策的倾斜和保护下,办学经费、师资、设施、领导力量、生源都得到充分保证,成为“特殊阶层”、“特权阶层”,一方面为高校输送大量合格新生,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但是另一方面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强烈地冲击着教育公平的原则。

1重点中学的由来重点中学历经近五十年的教育政策倾斜,1953年由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和师范的意见》确定各地举办重点中学的数目。

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问题时指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要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②自此全国各地迅速确定了一批重点中、小学。

到20世纪90年代,重点高中被划入示范高中建设,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根据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建设的原则,将于1997年前后,分三批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高中。

至此消除了重点中学的概念,但事实上本质并未变化。

2重点中学带来的问题2.1重点中学没有起到期待中的示范作用,相反它在某种层面上来讲起到失范的作用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希望重点中学能够为非重点中学带来示范作用,即重点中学用自己先进的办学理念、有效的办学目标、科学的办学机制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去影响和带动非重点中学的发展。

但是现实并没有如期待的那么美好,因为这种期待忽略了两种学校之间的根本差异性,非重点学校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及文化底蕴等各方面都与重点中学有质的差别,所以重点中学的那一套办学思想、模式很显然不适用于非重点学校。

而在教育失范行为方面重点中学却起了榜样作用,也即是重点中学之间的“高升学率”的竞争导致了所有学校之间的“唯升学率”的竞争,致使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2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的存在能满足不同家庭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只是谎言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家庭,都希望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良好的教育。

没有一个人、一个家庭愿意自己孩子只可以获得差一等甚至更差的教育。

作为公共资源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应该获得的,都应该相对公平地享有教育资源。

2.3重点中学的设立带来很多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冲击教育公平的原则2.3.1学校间的失公平重点中学条件再不好也处于相对繁华、相对发达的县城,相比于多处在穷乡僻壤的非重点中学,有更大的地利之便。

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重点中学的着重扶持,教育投入又多于其他学校。

这使得重点中学有足够的资金去改善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不断加强学校建设,而非重点中学在这种不公平“待遇”下,原先存在的师资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设施不全等诸多困难日益突出,出现所谓的“马太效应”,即加速走向“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两极分化。

2.3.2教师间的失公平重点中学的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收益方面都明显高于一般学校的教师,从而导致优秀教师流向重点中学,加剧了非重点中学和重点中学的“教师落差”,也挫伤了在非重点中学任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2.3.3学生间的失公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

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求学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意识环境和情绪环境,而非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是经重点中学筛选之后的“差生”。

很多情况下这种“差生”看到亲人、朋友冷漠的面孔、不屑一顾的目光,有着消极的思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立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这种人为的不公平政策,使大量非重点中学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理自信、享受教育服务等多方面都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大量学生的智力资源因教育条件的不足而难于被开发,对非重点中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

(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江西·抚州344200)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30-0065-02(下转第122页)653重点中学产生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3.1政府方面政府是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离开了政府,教育公平无从谈起。

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没有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就难于实现。

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实行教育专项基金,改变教育支出很少的局面,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地方政府要进一步确立以公平理念为教育政策的价值观念,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

而对于政府投入的学校,包括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都要加强监管,一方面防止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要杜绝教育腐败。

另外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学的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可以出台新的鼓励性政策,鼓励企业、私人投资教育来解决目前教育供求紧张的矛盾。

3.2社会方面3.2.1发行教育彩票,为非重点中学教育的发展筹集资金众所周知,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公益性彩票为我国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巨大的贡献,而且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与认同。

教育也是一项社会性公益事业,发行教育彩票可以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影响非重点中学发展的最大瓶颈是钱的问题,在国家财政拨款数量有所倾斜时,发行教育彩票无疑是一条筹集教育经费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发行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等的经验和老百姓有购买彩票的热情、心理承受力与经济实力,发行教育彩票有着可行性的因素。

3.2.2加大宣传,冲破传统的观念现在在社会上,广大农村的学生尤其家长仍认为考上大学就等于端上铁饭碗,所以把升学率和高分数当作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

非常多的家长迷信重点中学,孩子升不了重点,宁可“砸锅卖铁”出成千上万的自费款让其子女入重点就读。

不少家长和社会上的人只看到重点中学的升学率远远高于非重点中学这一事实,却看不到非重点中学生源质量较差这一事实,使非重点中学“处境”常常十分艰难,发展举步维艰。

这无形中就给非重点中学造成压力与不公平,需要加大宣传,改变社会人这种心理和心态,为非重点中学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3.3学校与教师方面从非重点中学自身发展来讲,要积极培养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突破论资排辈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条件使年轻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教学骨干队伍,切实注重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和精神生活质量。

从重点中学方面来讲,要帮助非重点、薄弱中学的转化,派遣优秀的校长、骨干教师定期到薄弱学校挂职、上课,提高其师资队伍的水平。

另外,笔者认为一条可行性很强的方法是:将非重点中学并入重点中学,用重点中学优秀的管理经验,对非重点中学进行重组,对教师要定期培训,也可以把地区的中学教育做大做强,这也需要将义务教育延长至12年,省去中考这一评估标准将学生定为三六九等而分到不同学校,进入统一高中学习,这样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高中教育,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对教育公平提出新的要求。

教育公平的发展与实现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注释①翟博.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7(7).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2.参考文献[1]易海华.关于转型间高中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4).[2]张惠梅.重点中学教育政策的延续与变革及论争[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1).[3]顾明远.中学教育要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第二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开幕词[J].中国教育学刊,2007(12).[4]吴华.国家教育公平政策的思路、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蒋士会.现状与追求: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透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2).编辑李少华2管)中的H2S气体与A所产生的H2的体积之和等于进入量气管中气体的体积,所以即使A中无H2产生,只要B增重(说明有H2S产生),量气管仍可有气体进入,只不过全是空气罢了!综上所述,根据试题所给的条件和实验现象只能得出固体M的组成可能有Fe、FeS、FeS2。

若不考虑FeS2,且进入量气管的气体体积较A装置中空气体积大(说明必定生成了H2),才能确定M的组成必然有Fe和FeS,自然地,M中Fe的质量应等于或小于V400g(因为H2S气体可能滞留在A中)。

怎能确定固体M其中一种物质(其实是Fe)的质量为V400g呢?显然应该是小于此值,所以问题(5)选择c选项当然是欠妥的。

4建议本试题若要求考生像笔者一样解答显然要求偏高。

但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这样的试题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不失为一道好题。

不过,作为一道开放性探究题若能把试题中“固体M中一定有……”中的“一定”改为“可能”的话,试题将变得更为严谨,学生也较易解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