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准确解读教材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在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简单化。
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呢?准确地解读教材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它不仅是增强教学效率的前提,同时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准确地解读教材呢?
首先,要瞄准方向,把握课标精神。
由于教材都是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首先要把握课标的精神。
大家看一看课标的修订稿就会发现,基本框架并没有改变,只是学段要求更加明确、更具操作性了。
那么, 怎么看课标呢?我认为,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看。
先看这一领域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再看对这一学段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突出强化的是哪些方面。
其次,要站对位置,把握知识结构。
在这方面,应该学会把所教知识放在“教材队伍”里排排队,充分考虑所教知识站在什么位置合适,也就是要系统地分析教材,把握每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
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一般都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内容螺旋上升、逐级提高。
那么,怎么看教材呢?我认为,可以按照“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看。
对于所教知识,先考虑在单元中的位置,再考虑在本册教材中的位置,最后考虑在整套教材中的位置。
另外,还要看这一领域的各部分知识在整套教材中是怎样编排的。
第三,要细看取舍,把握教学要求。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编排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如何做好取舍,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呢?一是要注意新教材取消了例题前的复习、准备或过渡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恰恰可以起到“脚手架”的作用,这些变化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依据老教材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二是要注意新教材中有的学习素材远离学生。
在组织学习材料时应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的素材,以便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三是要注意对教学时间的处理。
由于教材活动的时间、探究的时间多了,因此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别挤占练习的时间。
第四,要认清本质,把握教学实质。
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看出,无论哪一
套数学教材,其中所蕴涵的基本原理都是不变的,也就是意味着所传递的事实性的客观知识是不能改变的。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能变化的是什么?”“万变不离其宗的又是什么?”其实,数学教材一般由感性材料、基本原理和应用材料组成,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主线,把一系列基础知识同数学认识材料与应用材料.
数学发展的原始动力、社会背景、创新思想,统统被淹没在逻辑的海洋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教学需要把“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恢复活跃的、火热的数学思考。
要实现这样的转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教材的研读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