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市道路设计指引

深圳市道路设计指引

深圳市工程建设指引编号:xxxxxxxx深圳市道路设计指引T h e G u i d e of Ro a d D e s i g n i n S h e n z h e n(征求意见稿)2019-X X-X X发布2019-X X-X X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交通运输局 联合发布前言为适应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规范全市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统一建设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提高精细化设计水平,制定本设计指引。

指引在立足国家和行业既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深圳市道路工程的经验教训,并吸收上海、香港等其它地区的设计经验,反复论证后形成。

本指引未对现有道路设计规范的内容进行修改,强调了道路景观设计,对道路标准化、精细化和人性化设计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要求,特别是在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无障碍设施、人行过街、景观绿化以及附属构筑物等方面,以体现人为本、绿色低碳、公交优先、可持续等设计理念。

本指引不对道路设计全部技术要求进行阐述,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引入新的设计理念,二是吸收先进的设计经验,三是在总结我市道路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强化对设计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本指引未涉及的技术要求和指标应参考相关规范。

本指引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基本规定;3.横断面总体布置;4.行人和自行车交通;5.机动车交通;6.交叉口;7.道路相关设施;8.景观与绿化;9.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10.参考规范、资料名录。

本指引不包括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等已编制过地方技术标准的内容。

本指引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归口管理,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日常管理,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主编单位: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高速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目 录1 总则 (1)2 基本规定 (2)3 横断面总体布置 (4)4 行人和自行车交通 (6)4.1 人行道 (6)4.2 自行车道 (10)4.3 车道分隔方式 (15)4.4 过街设施 (16)4.5 自行车停车设施 (18)4.6 无障碍设施 (19)5 机动车交通 (22)5.1 道路几何设计 (22)5.2 潮汐车道 (22)5.3 道路出入口与地块开口设置 (22)5.4 路侧停车 (22)6 交叉口 (23)6.1 平面交叉 (23)6.2 立体交叉 (24)7 道路相关设施 (25)7.1 路基 (25)7.2 路面 (27)7.3 附属构筑物 (27)7.4 交通标志和标线 (34)8 景观与绿化 (35)8.1 一般规定 (35)8.2 景观设计 (35)8.3 绿化设计 (38)9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39)9.1 环境保护 (39)9.2 资源利用 (39)10 参考规范、资料名录 (40)1 总则1.0.1 为统一深圳市道路工程建设设计标准,提高深圳市道路工程精细化和人性化设计水平,贯彻可持续发展城市理念,编制本指引。

1.0.2 本指引适用于深圳市域范围内新建、改(扩)建各级道路设计。

1.0.3 道路设计应与道路功能和道路周边环境特点相结合,注重慢行系统的功能和环境设计,为使用道路的各类主体提供公平路权。

1.0.4 道路设计应注重保护、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1.0.5 道路设计应进行全路段景观设计,对道路、桥梁、绿化、附属设施等进行统筹考虑,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景观设计成果应设置独立章节表述,并按相关要求进行景观艺术审查。

1.0.6 应按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道路设计。

1.0.7 道路设计提倡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成果应符合国家及深圳市相关标准的规定。

1.0.8 本指引未规定的相关内容,应符合国家及深圳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基本规定2.0.1 城市道路应按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2.0.2 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应符合表2.0.2的规定。

表2.0.2 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道路等级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设计速度(km/h)100 80 60 60 50 40 50 40 30 40 30 20 注:高速公路改造为城市快速路,在条件允许时应采用高等级的速度标准;2.0.3 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快速路、主干路应为20年;次干路应为15年;支路宜为10-15年。

2.0.4 各种类型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2.0.4的规定。

表2.0.4 各种类型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道路等级路面结构类型一般沥青路面 透水沥青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 砌块路面 快速路 15 12 30 —主干路 15 12 30 —次干路 15 12 30 —支路 10 10 20 混凝土砌块10年石材砌块20年2.0.5 桥梁、隧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2.0.5的规定。

表2.0.5 桥梁、隧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类别 设计使用年限(年)特大桥、大桥、重要中桥、隧道 100中桥、小桥 1002.0.6 道路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道路最小净高应符合表2.0.6的规定。

表2.0.6 道路最小净高道路种类 行驶车辆类型 净高(m)机动车道各种机动车 4.5小客车 3.5(3.2) 非机动车道 自行车、三轮车 2.5人行道 行人 2.5 注:1 城市快速路、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的连接线、货运专用通道最小净高应采用5.0m;2 小客车专用道最小净高一般值应为3.5m,条件受限时可采用3.2m,小客车专用道宜考虑采取容错措施。

3 快速路或主干路的辅道应采用同主线一致的净高;4 有特种车辆通行要求时,需满足其通行净高要求。

2.0.7 单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2.0.7的规定。

表2.0.7 单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设计车速(km/h)机动车道类型>60 30-60 <30 常规公交、大型车或混行车道(m) 3.50-3.75 3.25-3.50 3.25 小客车专用道(m) 3.25-3.50 3.00-3.25 2.80-3.00 注:1 用地条件受限时,可采用最小值;2 平曲线路段应满足车道加宽要求。

2.0.8 改扩建道路应保障慢行系统使用要求,可通过适当压缩机动车道宽度等措施增加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宽度。

2.0.9 交叉口进口道相邻车道宽度不应同时为2.80m。

2.0.10 桥涵的设计荷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的规定。

3 横断面总体布置3.0.1 道路横断面总体布置应统筹安排地下、地面及地上各种设施,并协调好道路与邻近建构筑物的空间关系。

地下部分应合理安排地下隧道、综合管廊(管线)、地下车库联络道、植物根系生长空间等关系;地上部分应安排好人行、车行空间以及天桥、风雨连廊、交通设施、绿化和街道家具等的空间关系。

3.0.2 机动车道、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绿化带、分隔带(物)、设施带等横断面功能带应根据道路功能定位和交通流量合理布设,应优先保障人行和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3.0.3 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有效通行宽度应满足本指引要求。

人行道应与路侧相邻步行空间形成整体;道路与路侧建设项目共建时,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宜与路侧空间一体化设计。

3.0.4 改建道路横断面应与道路周边建筑空间和景观统筹协调。

3.0.5 商业、居住等生活性街区道路,机动车道数量不超过双向四车道时,不宜设置中间绿化分隔带。

3.0.6 主次干路的自行车道应独立设置,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应采用实体或绿化带分隔。

3.0.7 当道路用地受限时,自行车道可与人行道共板。

3.0.8 推荐横断面形式:表3.0.8 推荐横断面形式道路等级断面形式城市快速路无辅道有辅道主干道 有辅道道路等级断面形式无辅道次干路与支路有机非分隔带无机非分隔带4 行人和自行车交通4.1 人行道4.1.1 人行道宽度1 人行道宽度应依据行人流量,并综合考虑道路规划红线宽度、道路性质等级及沿线用地情况等因素设置。

2 不同区域的各等级城市道路人行道宽度应符合表4.1.1中的规定:表4.1.1 各等级城市道路人行道最小宽度道路等级人行道宽度(m)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火车站、码头附近路段长途汽车站轨道站点出入口一般路段快速路辅路和主干路 5 4 3 次干路 4 3 2.5支路 3 2.5 2 注:人流量较少的山岭路段,可设置宽度不小于1.5m的人行道或硬路肩以满足检修通行要求。

3 改扩建道路工程,条件受限人行道宽度达不到表4-1要求时,改造后人行道宽度不得小于原有人行道宽度。

4 交叉口范围内的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路段上的宽度。

5 人行天桥、人行地道、轨道站点出入口、公交车站站台、管廊(线)等设施的地上部分应避免占用人行道空间。

条件受限时,人行道宽度可适当压缩,但不得小于2m。

6 当原有道路人行道较窄且道路拓宽条件受限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不限于)增加步行空间:(1)采用树箅填平人行道树池,见图4.1.1(a)。

(2)采用“背向式”公交车站候车亭,见图4.1.1(b)。

图4.1.1(a) 带树箅的行道树树池 图4.1.1(b) “背向式”公交车站候车亭4.1.2 行人导向标识牌1 交叉口、轨道站点出入口及公交站点等处人行道应在醒目及方便驻足观看的位置设置行人导向标识牌。

2 行人导向标识牌宜提供片区地图、相对位置图、主要道路、公交车站及轨道交通站点位置、重要旅游景点分布、重要建筑位置等信息,见图4-3。

3 有条件时,宜设置夜间可视的行人导向标识牌,标识牌宜具有免费wifi、查询电子地图、出行公共信息及民生服务信息等功能,见图4.1.2(a)及图4.1.2(b)。

图4.1.2(a) 行人导向标识牌 图4.1.2(b) 带电子地图和wifi行人导向标识牌4.1.3 人行道铺装1 人行道铺装应平整、美观,铺装的材质、颜色及图案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1)交通性道路人行道铺装宜采用彩色透水材料,色彩宜选用无色调(深浅黑白灰) ,铺装肌理简洁。

图4.1.3(a) 交通性道路人行道铺装(2)生活性道路人行道铺装宜采用彩色透水材料,色彩宜选用1-2种相似色,或与无色调(深浅黑白灰) 搭配,铺装肌理精致,塑造适宜的环境景观。

(3)大型商业、商务区域,重要景观道路的人行道可采用花岗岩等天然石材铺装,但宜与海绵城市设施配合使用。

图4.1.3(b) 居住区人行道铺装图 图4.1.3(c) 商务、商业区人行道铺装2 人行道铺装宜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应结合路基地质情况选用全透水式或半透水式结构,铺装结构可采用(不限于)以下形式:(1)彩色环保透水砖面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及级配碎石基层,见图4.1.3(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