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战烽火之 --- 滇缅路战役(中国远征军)

抗战烽火之 --- 滇缅路战役(中国远征军)

抗战烽火之--- 滇缅路战役(中国远征军)抗战烽火之--- 滇缅路战役(中国远征军)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在云南省西南部、缅甸、泰国西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地区,对日军第15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1.战事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同苏、美、英及东南亚、大洋洲各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在美、英两国建议下,设立中国战区(最初包括中国、泰国、越南和缅甸北部)统帅部,3月,日军进攻缅甸(时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守军告急。

中国以陆军第5、第6、第66军为主共10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第1路,在司令长官罗卓英指挥下,进入缅甸与盟军并肩作战。

8日,日军第15军在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指挥下登陆仰光,分路北进。

一路以第33师团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东岸进攻卑缪:一路以第55师团由勃固向仰曼铁路北犯东吁、彬文那,企图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2.日军进犯;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8日,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在彪关以南与第5军警戒部队接触。

第5军骑兵团给日军以奇袭后转移至鄂克春地区。

接着日军又发起进攻,经激烈战斗,鄂克春失陷。

日军继续向东吁进攻,与第5军第200师发生激战,双方均有重大伤亡。

日军一部向右翼迂回,第200师向北转移。

此时,第5军新编第22师由黎达誓方向反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双方在斯瓦河畔对峙。

4月11日,日军第55师团和增援第18师团各一部向黎达誓进攻,经激烈战斗,新编第22师逐次转移至彬文那。

日军进犯彬文那地区,被第5军第96师击退。

后因右翼英军后撤,阵地突出,第5军各部放弃彬文那向密铁拉、敏建方向转移。

16日,日军第33师团在突破英军阵地后,将英缅军第1师及战车营一部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

第66军新编第38师一部驰援,与日军鏖战两昼夜,击毙日军1000余人。

3.战役结束;日军攻陷东吁后,以第56师团分向毛奇、雅多进攻。

第6军先后在毛奇、垒固、和榜、雷列姆地区阻击日军,并在萨尔温江以东的缅泰边境地区,对日军进行作战后回国。

第200师在和榜地区阻击日军北犯,并克复东枝。

在转移途中与日军发生激战,师长戴安澜受重伤后牺牲。

此后第200师、第96师经腾冲、维西向怒江东岸转移。

第5军直属部队、新编第22、第38师经太洛、新平洋转移至印度东北边境雷多地区。

日军于24日攻陷雷列姆后,旋即分两路向腊戍突进,第66军逐次回援,节节失利,日军直向中国国境逼进。

此后,退回滇西的远征军与滇西第11集团军各一部在龙陵、腾冲地区对日军实施反击,以一部进入日军后方游击,主力逐次退回怒江东岸,与日军隔江对峙。

至9月16日,战役结束。

中国远征军滇缅路作战1.简介;1942年3~9月,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支援英国盟军抗击日军进攻的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大本营为尽速攻占东南亚各国和西太平洋诸岛屿,令第15集团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率2个师由泰国麦索侵入缅甸,陷仰光后,又增调2个师,共约9.5万人,飞机250架,分路向缅甸北部进攻。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在云南省西南部、缅甸、泰国西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地区,对日军第15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同苏、美、英及东南亚、大洋洲各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是年1月,在美、英两国建议下,设立中国战区(最初包括中国、泰国、越南和缅甸北部)统帅部,3月,日军进攻缅甸(时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守军告急。

中国以陆军第5、第6、第66军为主共10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第1路,在司令长官罗卓英指挥下,进入缅甸与盟军并肩作战。

8日,日军第15军在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指挥下登陆仰光,分路北进。

一路以第33师团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东岸进攻卑缪:一路以第55师团由勃固向仰曼铁路北犯东吁、彬文那,企图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18日,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在彪关以南与第5军警戒部队接触。

第5军骑兵团给日军以奇袭后转移至鄂克春地区。

接着日军又发起进攻,经激烈战斗,鄂克春失陷。

日军继续向东吁进攻,与第5军第200师发生激战,双方均有重大伤亡。

日军一部向右翼迂回,第200师向北转移。

此时,第5军新编第22师由黎达誓方向反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双方在斯瓦河畔对峙。

4月11日,日军第55师团和增援第18师团各一部向黎达誓进攻,经激烈战斗,新编第22师逐次转移至彬文那。

日军进犯彬文那地区,被第5军第96师击退。

后因右翼英军后撤,阵地突出,第5军各部放弃彬文那向密铁拉、敏建方向转移。

16日,日军第33师团在突破英军阵地后,将英缅军第1师及战车营一部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

第66军新编第38师一部驰援,与日军鏖战两昼夜,击毙日军1000余人。

日军攻陷东吁后,以第56师团分向毛奇、雅多进攻。

第6军先后在毛奇、垒固、和榜、雷列姆地区阻击日军,并在萨尔温江以东的缅泰边境地区,对日军进行作战后回国。

第200师在和榜地区阻击日军北犯,并克复东枝。

在转移途中与日军发生激战,师长戴安澜受重伤后牺牲。

此后第200师、第96师经腾冲、维西向怒江东岸转移。

第5军直属部队、新编第22、第38师经太洛、新平洋转移至印度东北边境雷多地区。

日军于24日攻陷雷列姆后,旋即分两路向腊戍突进,第66军逐次回援,节节失利,日军直向中国国境逼进。

此后,退回滇西的远征军与滇西第11集团军各一部在龙陵、腾冲地区对日军实施反击,以一部进入日军后方游击,主力逐次退回怒江东岸,与日军隔江对峙。

至9月16日,战役结束。

2.起因;为保障中国国际交通线滇缅路(中国昆明─缅甸仰光)畅通,中国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以3个军10个师共10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第1路。

2月下旬,应驻缅英军总司令T.J.胡敦请求,由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率第5、第6军入缅,于3月初接替英军仰光─曼德勒铁路以东至泰、老、越接壤地区的防务。

之后,又增调第66军进至曼德勒地区,并派中国战区参谋长J.W.史迪威(美军中将)、第1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入缅指挥作战。

3.经过;1942年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共有3个军,他们分别是杜聿明的第5军、甘丽初的第6军、张轸的66军以及约当两个师的直属部队。

其中杜聿明的第5军,便是28年底在桂南打下昆仑关的部队。

由此可以看出,这三个军实为当时国军中的精锐之师。

当第5军和第6军开进缅甸时,蒋中正即明告史迪威,这两个军是国军精锐部队,宜以防守曼德勒为要务,因为曼德勒是滇缅路的重要据点。

但史迪威的想法,却要用第5军的3个师去协助英国佬反攻。

所以打一开始,戴安澜的200师就奉命直开东古以南的最前线。

这个时候,“盟军”的布署是这样的:右翼,是英军,他们坐拥150辆坦克守普罗美;中路也是主战线,由戴安澜守东古;再往东去就是左翼的第6军了,200师只有9千多人,刚一到防,就和迎面而来拥有二万多兵力的日军第55师团,打了起来。

这一仗整整打了14天,才奉命由廖耀湘掩护后撤到平满纳。

3月18日,担任警戒的第5军骑兵团在彪关以南约20公里之大桥,遭由勃固北进之日军第55师先遣队的攻击,予敌以杀伤后撤回东吁。

20日日军第55师在第5飞行集团一部配合下,向东吁外围阵地发起攻击,遭守军第5军第200师顽强抗击,经五天激战,始夺取外围据点、东吁机场。

3月26日,日军第55师向东吁市区发起总攻。

守军在师长戴安澜指挥下与日军展开巷战。

28日,第5军新编第22师增援,在东吁以北之南阳车站被阻,激战两日,未能突破阻击。

战至29日夜,增援的日军第56师搜索团加入战斗,师主力接近东吁。

据此,杜聿明鉴于第5军预备队第96师尚在输送途中,不能集中主力与日军决战,以解东吁之围,遂命第200师撤出战斗,退往彬马那,以图相机再战。

30日,日军进占东吁,随后分兵两路:第56师东向南梅黑克,然后北攻腊戍;第55师和增调的第18师北向曼德勒攻击前进。

新22师在斯瓦地区依托既设阵地,逐次抗击北进日军;第6军暂编第55师在茂奇地区阻击东进日军。

至于右翼的英军,还没开打,就纷纷北撤,没想到4月17日还是被日军第33师团,包围于平河以南的仁安羌。

史迪威不顾蒋中正禁令,急调驻守曼德勒的孙立人新38师驰援。

4月18日,第66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奉命率所部主力驰援,救援在仁安羌被日军第33师一部包围的英缅军第1师和英装甲兵第7旅,次日击破日军包围,解救出被围部队7000余人、传教士等500余人。

4月19日,孙部渡平河击破33师团日军防线,救出英军7千余人,以及传教士、新闻记者和英美平民等500余人。

4月20日,史迪威又把平满纳的200师,调去巧克巴当支持英军,因而形成了主战线平满纳和曼德勒的兵力不足,让日军有机可乘,终至全线溃败。

4月29日腊戍失守,5月1日曼德勒陷落,5日中国云南怒江惠通桥西岸地区被占。

远征军被迫先后回撤,至9月大部退回云南,一部撤至印度。

此役,远征军经一个多月作战,在保卫东吁、解救英军诸战中,英勇顽强为世人所赞誉。

但由于出国时机过晚,盟军作战缺少协同,多头指挥等原因,使远征军始终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

当重庆的统帅部得知前方吃紧的同时,立即电告史迪威,将国军3个军的主力即速向密支那、片马方向移动。

但史迪威置之不理,而任由大军徘徊于曼德勒与西保之间。

等日军56师团迂回切断后通密支那的铁路时,史迪威才发现大势不妙,面对如此局面,他“玩”不下去了,于是便甩下中国人托付他的3个军精锐部队,自己一个人溜到印度去。

直到6月3日史迪威在重庆露面的时候,我们这位司令官竟然两个月未曾给他的上司盟军统帅一份报告、一个电话。

5月,正是缅甸丛林山区多雨的季节。

像孤儿一样被抛弃了的国军,只有冒着恶劣的环境,和强悍的追兵各寻生路了。

200师师长戴安澜,不幸在西保北撤的战役中受伤阵亡,使国军痛失一员悍将。

中国在对日抗战的八年之中,前四年,是在完全孤立无援之下孤军奋战的,但没想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中国战区成立,我们忝为反法西斯盟国之一份子的时候,这种困境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因为背上了“盟邦道义”的包袱,而将自己陷于难以自拔的绝境!时间跨入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已渐趋明朗,盟军的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这个时候,美、英、俄列强,在表面上注意力似乎已经转到战后一个新世界秩序建立问题,而骨子里,大家还是为自身最大的利益盘算,只有中国仍处于任人宰割的困境之中。

在美、英、俄这三个“盟友”之中,美国是比较“善意”的,尤其在“开罗会议”之后,看起来“颇为良好”。

但事实上,此时的中美关系却有如拋物线的顶端一样,随着便下降了。

其原因在于罗斯福对中国的现状不了解,他的信息是来自于幕僚人员的,而这些幕僚人员往往会因个人的利益与色彩,左右了决策的判断。

像在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曾经问及史迪威:“你看蒋介石还可以撑多久?”史迪威回答说:“情势很严重,蒋可能要垮台!”罗斯福想了一下说:“假如这样,我们就要找别人,或者别派来合作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