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泵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5. 叶片泵的实例2-1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5. 叶片泵的实例2-2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高压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一). 采用浮动配油盘,保证高压下的容积效率 (二).减小叶片与定子内表面接触应力的结构措施 a) 减小作用在叶片底部的油液压力――阻尼槽,内装式小 减压阀 b) 减小叶片底部承受压力油的作用面积――母子叶片,阶 梯式叶片 c) 使叶片顶端和底部的液压作用力相平衡――-双叶片, 弹簧式叶片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 定子圆弧段圆心角≥配油盘封油区夹角 定子圆弧段圆心角 配油盘封油区夹角ε 配油盘封油区夹角 ----以免产生困油现象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在配油盘的排出 口的封油区进入 端的边缘处-- 端的边缘处-- 让工作空间从封 油区逐渐进入排 出区时使其逐渐 与排油口相通, 与排油口相通, 避免压力急增, 避免压力急增, 造成液体冲击和 噪音。 噪音。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vane pump
a.配油盘的中心线相 a.配油盘的中心线相 对定子的中心线顺转 向偏转一个角度。 向偏转一个角度。 b.限定最高排压, b.限定最高排压,排 限定最高排压 压达到限定值时, 压达到限定值时,使 排腔相通。 系、排腔相通。 c.补偿弹簧的弹力大 c.补偿弹簧的弹力大 小为限压值。 小为限压值。
单作用泵 1)叶片槽后倾角(20~30° 1)叶片槽后倾角(20~30°) 叶片槽后倾角 2)叶片后倒角 2)叶片后倒角 原因: 原因: 它的偏心距小,侧推力T 它的偏心距小,侧推力T不大, 仅考虑其叶片和定子间的密封性, 仅考虑其叶片和定子间的密封性, 减小叶片的伸缩力, 减小叶片的伸缩力,所以使之后 倾,加大压力角,使伸缩力 内滑力) 减小。 (内滑力)R减小。
第三节 叶片泵
4. 叶片泵的特点
vane pump
有回转型容积式泵的一般特点; 1)有回转型容积式泵的一般特点; 2)流量较均匀,运转平稳,噪声较低; 流量较均匀,运转平稳,噪声较低; 流量较均匀 3)双作用叶片泵转子所受径向力是平衡的, 双作用叶片泵转子所受径向力是平衡的, 双作用叶片泵转子所受径向力是平衡的 轴承寿命长,它的内部密封性也较好, 轴承寿命长,它的内部密封性也较好, 容积效率较高; 容积效率较高; 4)结构紧凑,尺寸较小而流量较大; 结构紧凑, 结构紧凑 尺寸较小而流量较大; 5)对工作条件要求较严。叶片抗冲击较差, 对工作条件要求较严。 对工作条件要求较严 叶片抗冲击较差, 较容易卡住, 较容易卡住,对油液的清洁程度和粘度 都比较敏感。 都比较敏感。端面间隙或叶槽间隙不合 适都会影响正常工作; 适都会影响正常工作; 6)结构较复杂,零件制造精度要求较高。 结构较复杂, 结构较复杂 零件制造精度要求较高。
限压式叶片泵工作原理(内反馈式) 限压式叶片泵工作原理(内反馈式)
排油压力F对定子的水平 排油压力 对定子的水平 分力Fx 分力 补偿器弹力F 补偿器弹力 S Fx>FS 则定子的 > 偏心减小, 偏心减小,流量随排压 增大迅速降低。 增大迅速降低。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习题
1.《船舶辅机考试必备》中本节的全部习题。 1.《船舶辅机考试必备》中本节的全部习题。 为什么双作用叶片泵一般比齿轮泵容积效率高? 2.为什么双作用叶片泵一般比齿轮泵容积效率高? 为什么叶片泵所输送的油液粘度不宜太高或太低? 3.为什么叶片泵所输送的油液粘度不宜太高或太低? 叶片泵配油盘上的三角槽有何功用? 4.叶片泵配油盘上的三角槽有何功用? 叶片泵叶片端部与定子内壁的可靠密封,常采用哪些办法? 5. 叶片泵叶片端部与定子内壁的可靠密封,常采用哪些办法? 在管理维修叶片泵时主要应注意些什么? 6.在管理维修叶片泵时主要应注意些什么? 名词解释: 7. 名词解释: 卸荷式叶片泵,2)非卸荷式叶片泵 3)叶片泵配油盘的盲孔 非卸荷式叶片泵; 叶片泵配油盘的盲孔; 1) 卸荷式叶片泵,2)非卸荷式叶片泵; 3)叶片泵配油盘的盲孔; 4)叶片泵的叶片压力角 4)叶片泵的叶片压力角
定子 转子 叶片 e
泵体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第三节 叶片泵
1. 叶片泵的分类
vane pump
作用数--单作用、 作用数--单作用、双作用叶片泵泵 --单作用 级--单级、双级叶片泵 --单级、 单级 可否变量--定量式、 可否变量--定量式、变量式 --定量式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要求: 要求: a) 叶片不发生脱空 b) 获得尽量大的理论排量 减小冲击,以降低噪声, c) 减小冲击,以降低噪声,减少磨损 提高叶片泵流量的均匀性,减小流量脉动。 d) 提高叶片泵流量的均匀性,减小流量脉动。 常用定子内表面曲线有:阿基米德曲线,正弦曲线, 常用定子内表面曲线有:阿基米德曲线,正弦曲线,等 加速-等减速曲线,高次曲线等。 加速-等减速曲线,高次曲线等。
叶片泵由于有两个吸油腔和压 油腔, 油腔,并且各自的中心夹角是 对称的, 对称的,所以作用在转子上的 油液压力相互平衡, 油液压力相互平衡,因此双作 用叶片泵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 用叶片泵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转子每转一周完成吸、 转子每转一周完成吸、 排油各二次。 排油各二次。 双作用 叶片泵与单作用叶片泵 相比,其流量均匀性好, 相比,其流量均匀性好, 转子体所受径向液压力 基本平衡。 基本平衡。 双作用叶 片泵一般为定量泵; 片泵一般为定量泵;单 作用叶片泵一般为变量 泵。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T N R
β
增大, 使 β增大,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2. 叶片泵的结构
vane pump
双作用泵 1)叶片槽前倾角 10~14° 1)叶片槽前倾角θ(10~14°) 2)叶片后倒角 2)叶片后倒角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2. 叶片泵的结构
vane pump
叶片泵由于有两个吸油腔和压 油腔, 油腔,并且各自的中心夹角是 对称的, 对称的,所以作用在转子上的 油液压力相互平衡, 油液压力相互平衡,因此双作 用叶片泵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 用叶片泵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
吸入口 排出口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三角槽的作用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压力角β: 压力角 :定子对叶片作用 力方向与叶片伸缩方向之间 的夹角。 的夹角。 N:定子对叶片的作用力; :定子对叶片的作用力; T:侧向力(垂直于叶片,使叶 :侧向力(垂直于叶片, 片产生弯曲; 片产生弯曲; R:内滑力(使叶片向内滑移) :内滑力(使叶片向内滑移) T=NSin β R=NCos β 在一定的位置上N是不变的, 增大: 在一定的位置上N是不变的,β增大: 侧推力T减小(减小弯曲)、内滑力R )、内滑力 侧推力T减小(减小弯曲)、内滑力R 增大(不被卡阻)。 增大(不被卡阻)。 前倾θ 双作用泵 前倾 θ ……10~14° °
θ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3. 叶片泵的流量
理论排量 单作用泵
vane pump
Q = 4π Re Bn ×10
t
−6
L / min
双作用泵
Q = 2Bn(R − r )[π (R + r ) −
t
σZ cos θ
]×10
−6
L / min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6. 叶片泵的管理
vane pump
1)有规定的回转方向,不允许反转(叶片槽倾斜角、叶片倒角、既 1)有规定的回转方向,不允许反转(叶片槽倾斜角、叶片倒角、 有规定的回转方向 定的吸排口、配油盘的节流槽等部件的设计安装的方向要求); 定的吸排口、配油盘的节流槽等部件的设计安装的方向要求) 方向要求 2)拆卸和装配时注意定位销的位子; 2)拆卸和装配时注意定位销的位子; 拆卸和装配时注意定位销的位子 3)拆卸和装配时注意部件表面清洁; 3)拆卸和装配时注意部件表面清洁; 拆卸和装配时注意部件表面清洁 4)零部件的配合间隙(叶片与槽0.015~0.03mm, 4)零部件的配合间隙(叶片与槽0.015~0.03mm, 零部件的配合间隙 0.015 轴向间隙,又称端面间隙,即转子与配油盘的间隙: 轴向间隙,又称端面间隙,即转子与配油盘的间隙: 小型泵0.015~0.03mm、中型泵0.02~0.045mm); 小型泵0.015~0.03mm、中型泵0.02~0.045mm); 0.015 0.02 5)合适的油液温度和粘度T≤55℃ 粘度为17~37mm2/s。 5)合适的油液温度和粘度T≤55℃ 粘度为17~37mm2/s。 合适的油液温度和粘度 17~37mm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