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摘要我们在考察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时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全面综合各个主客观情况,而且还要透过行为的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真正地正确把握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关键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犯罪;复杂;易变性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主义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揭示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等一系列特征。
关于犯罪的特征有几个及这些特征是什么,刑法理论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
但没有一位刑法学者否认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这个特征。
如:马克昌认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①何秉松认为“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危害社会的属性,简称社会危害性”②张明楷曾明确指出“传统的三特征说认为,犯罪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
三个特征密切联系,其中社会危害性是最本质、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其他两个特征都是社会危害性的派生与延伸”③从立法上说,“严重到需要科处刑罚的程度时才是犯罪。
在此意义上说,作为犯罪基本特征的社会危害性,是应受刑罚处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④按照陈光良的理解,“社会危害性是我国刑法中犯罪的犯罪的本质特征,是我国刑法对犯罪的否定性评价”⑤由此可见,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有意义的特征,体现了犯罪的实质内容,这也是决定是否成立犯罪的最重要基准。
对此,我国刑法理论界并无太大争议,但是如何理解刑法上成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诚如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所言:“什么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即犯罪对社会的危害,这是一条显而易见的真理,并不需借助于象限仪和放大镜,而且它们的深浅程度都不超出任何中等智力水平的人的认识范围,但是,由于环境惊人的复杂,能够把握这些真理的人仅仅是各国和各世纪的少数思想家。
”⑥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刑法学上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一、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概念的厘定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社会关系)的侵害性。
法益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具体说,是指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由法所保护的、客观上可能受到侵害或威胁的人的生活利益。
其中刑法所保护的生活利益就是刑法上的法益。
只有当某种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了现实的侵害或者侵害的危险时,该行为才具有刑法上的社会危害性。
如果某行为根本没有侵害或不可能威胁到法益时,不管行为人的内心思想多么邪恶,也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分类(一)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指社会危害行为已经造成对社会的实际危害。
刑法分则条文中规定的各类犯罪,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其二是指社会危害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
例如,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等等。
这种情况必须是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才认为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
⑦(二)根据危害的表现形态把危害分为物质性危害和非物质性危害。
物质性危害是指能够具体确定和度量的,它是具体有形的物质形态;非物质性危害是指抽象的、无形的和不能具体测量的,诸如损害国家安全利益、国家机关的威望、公司企业的信誉、公民的人格和名誉等等。
我们应该看到,这两种形态的危害并非对立的,两者有时候会因同一个犯罪行为而同时产生。
在其他条件相同没的情况下,对两种危害相同并存具发的犯罪,一般认为社会危害性相对要大一些。
⑧(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可以通过我国刑法第13条所列举的犯罪侵犯客体而表现。
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⑴对于国家安全的危害;⑵对于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危害;⑷对于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危害;⑸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财产权利的危害;⑹对于社会管理秩序的危害;⑺对于国防利益的危害;⑻对于国家机关行政秩序、司法秩序的危害;⑼对于国家公务活动廉洁性的危害;⑽对于军事利益的危害。
以上几个方面概括反映了我国刑法中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基本内容。
危害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关系的侵犯,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妨碍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向前发展。
⑨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特点(一)相对稳定性与易变性的统一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如杀人、强奸等一些有史以来都被认为是犯罪的某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较为稳定,不是很容易发生变化。
因为在大家心中,这些行为具有具有极端的反社会性,冲破道德的底线,为人们的良知所不容忍。
此外,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刑事立法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富乐提出的“法治”八项基本原则中,要求良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哪些行为是法所禁止的,哪些行为是法所允许的,只有这样法才可以明确的引导大家作出合法的行为。
“易变性”是指同一行为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其社会危害性的有无大小不同。
因为无论是刑法规定的社会危害性的具体标准还是司法解释的标准,都不是永远不发生变化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⑴在犯罪立法上,随着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有些过去被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如“投机倒把”)现在已不是犯罪;而有一些过去没有规定为犯罪的现在出现了(如“单位犯罪”),而且一些过去没有的新型犯罪,国家立法机关今后还将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增补。
⑵在司法解释方面社会危害性的具体标准和界限常常发生变化,具有相对灵活性。
例如某些经济领域犯罪行为,虽然法律或司法解释规定了具体的数额标准,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对某些经济犯罪的立案、追案标准出现差异。
此外,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同一地区的某些经济领域犯罪的数额标准也会适当提高;或者根据某类犯罪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为了有效遏制该类犯罪蔓延的趋势而降低其追诉、定罪的标准。
而这种标准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⑩(二)质和量的统一并非所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在刑法第13条“但书”中“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明确指出了一个行为只有严重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即达到了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才可能构成犯罪。
这取决于我国刑法的特点与刑事政策。
如果某行为由其他法律处理便能有效地保护该法益时,就不适用刑法。
刑法是其他部门法的补充法,如果把其他部门法比作“第一道防线”,刑法则是“第二道防线”。
○11当某种法益某种社会关系不能依赖其他部门法予以充分保护时,才由刑法予以保护。
我国的刑事政策是宽严相济,一直注重扩大教育面、缩小惩罚面,故对轻微危害行为不以犯罪论处。
(三)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社会危害性首先表现为客观上的危害,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许多犯罪,都以物质性或非物质性的客观损害结果作为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但是造成这种损害结果的行为确是在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和意识支配下实施的,是行为人主观恶性的体现,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东西。
○12因此社会危害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其实,社会危害性的有无及其程度大小,不仅取决于客观上所造成的损害来说明的,还包括行为人的主观要件和主体要件。
如:在造成的伤害相同时,故意伤害比过失致人伤害的社会危害性大,以至前者的法定刑比后者的法定刑高。
四.影响社会危害性程度大小的因素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成立犯罪。
在认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时,一般要考虑如下因素:(一)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这是决定行为社会危害性大小的首要因素。
不同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同的意义,侵犯不同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显然不同,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不相同,从而可以反映出其社会危害性也不同。
比如侵犯国家的主权比侵犯个人的私有财产所有权的危害性显然要大。
(二)行为的性质、手段、方法和其它有关情节行为是否合乎法律规范、是否采用暴力、是否在法律明文禁止的时间和地点实施,这些都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
(三)行为是否造成了危害结果、危害结果的大小或者是否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如果行为已经造成了危害结果而且相当严重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则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相对较大;如果某行为没有造成危害结果或者造成轻微的危害结果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不重则其社会危害性就相对较小,有可能不构成犯罪。
(四)行为人本身的情况行为人是否具有责任能力或者是否具有一定的身份,这与其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也有密切关系。
无责任能力者的行为,即使对社会造成了某种损害,但由于其自身原因,致使主观恶性相对较低,因而不认为其行为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进而不构成犯罪。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也从主客观相统一上影响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并反映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有的犯罪成立以某种特殊身份为前提。
(五)行为人主观方面的情况行为是在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实施的,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还是既不是故意也不是过失(意外事件)、行为人的动机如何、是否出于一定的目的等主观方面,都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在造成相同的伤害情况下,故意造成伤害的行为比过失造成伤害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要相对大一些。
(六)情节是否严重是初犯还是累犯、造成的影响是否很坏、动机是否卑劣、危害范围是否很大等等,对确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起着重要作用。
(七)行为实施的社会形势社会形势是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治安以及阶级斗争的综合情况,它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有相当大的影响。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危害性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同一种行为在一定的社会形势下具有社会危害性或者有相当大的社会危害性,而在另外一种社会形势下,该行为可能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或者具有很小的社会危害性。
因此,我们在考察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时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全面综合各个主客观情况,而且还要透过行为的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真正地正确把握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五、社会危害性的意义(一)区分罪与非罪从刑法第13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知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可以决定一个行为犯罪成立与否,只有当某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时才可能成立犯罪,当社会危害性很小或者根本没有社会危害性时就不成立犯罪。
犯罪构成各方面的要件都在从不同侧面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
如果某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就不存在犯罪构成。
无社会危害性和较小的社会危害性成为阻却犯罪成立的有力条件,如:紧急避险、正当防卫之所以不构成犯罪是因为这些行为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