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滴水穿石的启示(自备)

滴水穿石的启示(自备)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出示课题,齐读)2.“滴水穿石”是什么意思?“滴水穿石”也叫“水滴石穿”。

让我们来看一幅图,(出示: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的奇石图。

)你看到了什么?3.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不是正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呢?它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耐人寻味的启示呢?二、初读课文,预习检测:1.打开课文,带着这2个问题,自由朗读,并从文中划出相应的语句。

2.预习检测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生字词正音,并理解词义。

出示生字词:a.指名2生朗读,齐读。

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b.会读了,还要会理解,说说你已经了解了哪些词?◆迷恋(痴迷)◆自勉(自己勉励自己)◆自谋生计(选择“谋”的字意)◆日雕月琢(形容经历的时间很长)◆小贩◆《本草纲目》(纲: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

这里就是指李时珍把各种药物分为16部,再按照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主治等分门别类地罗列出来,这就叫——纲目,本草纲目。

)◆碳粒电话筒(传声原理:利用声音震动话筒里边松散的碳粒,产生不同的电阻,然后由变化的电流转化为声音。

)◆专利权(创造发明者在期限内享有的利益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安徽省(地处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带)◆给*予(“予”的意思就是“给”,多音字组词)(2)重点词语朗读、理解。

文中四字词语很多,你能准确朗读吗?如果能读出味道来就更好了。

a.指名3名学生分行读词。

b.与“滴水穿石”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哪些?(突显词语)女生齐读。

c.其中哪两个词语与他们是相反的?(突显词语)男生齐读d.成语是我们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平时要多积累,运用到我们的文章中就能锦上添花。

这些好词你能记住多少呢?试着分类背一背,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记得多。

e.同学们背得非常投入,课后把他们再记记牢。

你还可以再积累一些与滴水穿石内涵一样的成语。

3.预习检测2:过了词语关,现在我们来闯闯课文朗读关。

(1)练读文章中的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2)练读预习时通过多遍朗读才读顺的句子。

(2个)提醒注意:读书要关注句中的标点,长句要注意朗读时的自然停顿。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回顾课文,“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指名读,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向我们揭示的,若把这句话浓缩成其中的两个词该怎么说?(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感知课文脉络:这是一篇说理的文章,这就是作者的主要观点,(齐读)课文还有一句与他遥相呼应,是哪句呢?(出示句子)这一句话是怎么得出的呢?(是由滴水穿石的现象得出这个观点。

)这就叫——(板书:引出观点)3.课文最后向我们揭示启示,得出结论,(板书:得出结论)这样首尾呼应,就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一起把这两句话读一读。

(出示句子)4.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观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板书:举例论证)举了几个例子?(4个)哪四个?(三个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和雨水不能滴穿石块这个现象)5.小结:这是说理性文章的一般结构。

四、教学第一自然段:研读“奇观”:过渡:同学们,实现美好的理想要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为什么会给我们这么重要的启示呢?让我们走进安徽广德太极洞内,去见识一下“滴水穿石”这个奇观,感受一下“滴水”的力量吧!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滴水穿石”这个奇观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用不同的符号边读边划。

2.这块石头“奇”在哪?(出示语句)这块石头最奇特的地方就是那中间的小洞——光滑圆润。

在你的印象中哪些事物是光滑圆润的呢?(感知“光滑圆润”的事物:珍珠、大理石打磨出的球体。

(能工巧匠精心雕琢的)、鹅卵石、雨花石(那是经历了无数风浪形成的)而这个小洞似乎也是被哪个雕刻家精心雕琢、打磨出来的一样。

你能读出这种“神奇”吗?4.这一奇特的景观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出示句子: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一大奇观。

)形成这一奇观需要两个条件,那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5.水滴的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是它居然能把石头滴穿,真是奇迹啊!课前,老师就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反复朗读,其中的“日雕月琢”这个词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小水滴惊人的力量。

我反反复复地读着,仔仔细细地琢磨着,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小小水滴如同一个志向高远的雕刻师,日日月月,分分秒秒------在岩石的一个地方滴啊滴啊-----从不间断,正是这种惊人的毅力成就了小水滴创造出这一伟大的奇迹。

6.你们从这段话中的哪个字词上也感受到了小水滴的力量呢?请你用着重符号标出。

(指名答,突显文字)7.请你也学着老师的样,抓住一个词,在旁边写上你独特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让老师坚信小水滴也是一位“大力士”。

(出示3、4、5句)抓住一个词,在旁边写上自己独特的感受。

并.练习有感情朗读,表达出小水滴的力量。

)8.结合学生谈的体会,相机评价,指导朗读:●接连不断:多么有恒心的小水滴啊。

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这就叫“持之以恒”●同一个地方:这就叫“目标专一”。

你也来读一读。

●几百年----:时间改变不了小水滴的志向,改变不了小水滴的恒心。

●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就叫“持之以恒”,你也能读好吗?让大家也来感受一下。

不管岁月如何沧桑变化,小水滴将几万年的力量积累起来去攻克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绝不后退,绝不放弃。

这就叫——“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引导学生说出相关词语)多么令人敬佩的小水滴啊!9.让我们记住太极洞内这一大奇观,齐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关键字词,读出小水滴的专一,小水滴的恒心。

(齐读)10.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抓重点字词,进行理解、感悟、朗读,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经常学习运用。

六、布置作业:老师看出,刚才同学们的学习也做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照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书读不成呢?读书是这样,写字也是这样,就让我们一起写好今天的每一个字吧!完成《习字册》板书设计:22.滴水穿石的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引出观点举例论证得出结论第二课时一、复习。

1、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把“滴水穿石”这件事说清楚吗?4、“滴水穿石”是一种自然现象。

但在作者眼里,他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它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

第三节最后一段话就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一起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投影仪出示下面的句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点出“‘滴水穿石’的精神”)⑴自读,这句话比较长,又是一个问句,读时既要注意停顿,又要注意语气。

⑵指名朗读,然后师生评价。

(反复多遍)4、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作者在课文中举了几个人的事例?依次是哪些人?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在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当中,作者举了三个事例,他们依次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教师点拨一下“古今中外”一词(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选材是多么精当。

5、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然后重点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有感情地朗读,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⑴自读。

⑵同桌互读互评,并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精神的。

⑶按“三个人物”分别推荐一名代表朗读,教师评价,重点词语和句子可反复读。

①出示:“明代著名……《本草纲目》”(第一个事例)指名读→谈体会→喜欢读的一起在读中体会这个事例中要从“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其中“滴水穿石”的精神。

②第二个事例中要从“迷恋”、“毕生孜孜不倦”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句话可反复朗读感悟。

③第三个事例要在完整朗读中感悟,可让喜欢读的同学一起读三、拓展迁移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位名人的事例和他的图片(可以自己创作)。

下面召开一个小小的交流会,要求和程序如下:(投影仪出示)小小交流会要求:⑴仿照课文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事迹(不超过100字)(附图片)⑵围绕“滴水穿石”的精神谈出自己的感想。

⑶能用上刚刚学到的词语和相关的名人名言就更好。

程序:⑴修改一下自己收集的原始材料。

⑵自由寻找交流伙伴,可以找好朋友,也可以找有共同话题的同学。

⑶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2位)2、按要求和程序操作,教师注意随机点拨与评价。

3、教师介绍几位名人及名言,多媒体出示,并配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师独白: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他从小酷爱音乐,并且虚心好学,埋头创作。

他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时更兴奋。

”30岁的时候,他耳聋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莫大的打击。

但他没停止过创作的笔,同学们现在听到的就是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的一个片段,表达了贝多芬要与不幸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正是有了古今中外这些成就事业的人,我们的世界才有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他们推动了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他们的成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四、质疑探究1、师:学习了课文,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那就是:__________(生读下面的句子)出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板书:实现理想2、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引导质疑:课文结尾所写的启示和教师出示的有差异,到底哪一句表达更好?3、出示课文原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美好的理想。

”⑴自己对比读读,体会体会,到底哪一句好。

⑵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原句的两点好处。

①课文的原句语气更加强烈,更加突出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②指名朗读“写雨水”的一节,进一步体会到课文原句中的“不三心二意”和“不半途而废”是针对雨水说的,更是针对像雨水那样经常“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人说的。

4、师:课文的原句是从正反两方面写的,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作者的考虑就全面了,表达就有力了。

没想到一句朴实的话中还蕴含着那么多的道理。

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反复两次,第二次要求背诵)5、师:只要每个同学铭记它,并化作你的行动,那么你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可结合课前与学生交谈的话题相联系)6、引导学生质疑: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五、全课小结: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以及体会?六、课外作业:自选一题1、把收集的一个事例写下来,说明“滴水石穿”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课外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比如: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优秀教师、先进劳动者等,然后写一篇报道,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