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预测

地震预测

地震预测根据所认识的地震发生规律,用科学方法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作预先的估计。

地震预报则是在具备一定可靠程度的前提下将地震预测的意见向公众宣布。

有实用价值的地震预报必须同时报出时间、地点和强度。

科学的地震预测是将来实现地震预报的基础。

地震预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开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特别是中、短期或临震前的预测尚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

一些学者对实现地震预报抱有怀疑,对于用行政手段组织地震预测持保留态度。

地震预测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

但是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深层的变动过程,不同于实验室中单纯的可控条件下进行的样品试验,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

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量,这种观测通常是不完全的和不完善的。

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还不能深入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深层介质的物理状态,因为测量过程本身就将打破原有的状态。

而所能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还不能确知。

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所以进展缓慢的真实原因。

地震预测研究有3种不同的思路:①地震地质。

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地质过程。

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应有助于今后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

但有些地震发生前,地质构造往往不甚明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认为与地震有关。

②地震统计。

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时间序列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

此法把地震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

因需要对大量地震资料作统计,研究的区域往往过大,所以判定地震的地点有困难,而且外推常常不准确。

③地震前兆。

地震是地球介质的破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物理过程。

观测地球物理场各种参量以及地下水等异常变化,可能找到有用的地震前兆。

前兆研究中的最大困难是,观测中常遇到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干扰,而所谓的前兆与地震的对应往往也是经验性的。

尚未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可靠的前兆。

以上3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不能独立地解决地震预测问题。

实际采取的是综合的办法,把3种不同思路所得放在一起对比参照,力求对未来的地震活动作出估计。

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

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

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

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

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由于地震预测作为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地震预测的有效途径,但就现在来说,不管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

一次真正的有社会显示度的预报意见必须给出未来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即时空强三要素,一种实用的预报方法必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动物对于地震更为敏感,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

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

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

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

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

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

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地震预测--地震前的预兆(图)作者: rebweb 日期: 2008-05-14 12:34:21 浏览: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编读往来 >>> 文章正文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 (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

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并。

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

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地震前动物的主要异常反应大震前,飞禽走兽、家畜家禽、爬行动物、穴居动物和水生动物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

大震前动物异常表现有情绪烦燥、惊慌不安;或是高飞乱跳、狂奔乱叫;或是萎靡不振、迟迟不进窝等。

动物异常观测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震区群众总结出这样的谚语:震前动物有预兆,抗震防灾要搞好。

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长蛇早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家家户户要观察,综合异常做预报。

动物震前异常反应的主要特点(1)发生动物异常的前兆时间分布:大量震前动物异常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几天到震前几小时。

(2)震前动物异常地区分布特点:一般地说,一个7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范围可达一、二百甚至数百公里。

震级大,其异常分布范围也大;震级越小,异常的范围也越小。

(3)震前动物异常与震级的关系:随着地震震级增大,动物异常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区和反应的强烈程度都有相应的增加。

一般说来,3级左右的地震前,个别动物出现异常反应。

5级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常见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

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前,较大地区范围内,许多动物出现大量的强烈异常。

动物异常反应与烈度的分布关系明显。

烈度越高的地区,异常反应量越大。

对动物异常情况进行观察的方法动物异常观察点应选在地震活动重点监视区域,选择周围环境安静,干扰和污染比较少的地点。

观察点可设在动物园、气象站,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场和养殖场;最好与其它的前兆手段观测点合设或地点相近,便于资料的综合分析。

观察动物的选择要注意来源方便与经济;普遍多见又易于观察的动物,如家鼠、泥鳅、鲶鱼、蛇、家鸽、鹦鹉和马、羊、猪、狗、鸡等家禽家畜等。

圈养动物可作定点定时观察,并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水温、气压环境变化等。

条件不允许时,也可采取早、午、晚各观察一次或随时观察,并做详细记录。

对于野生动物可作定线观察,早、午、晚定时各一次,记录所见到的各种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天气状况。

观察结果要做到定时上报汇总,及时作出时——空分布图,进行综合分析。

地震发生前有些动物会有异常表现震前地下水的异常现象大震前,地下含水层在构造变动中受到强烈挤压,从而破坏了地表附近的含水层的状态,使地下水重新分布,造成有的区域水位上升,有些区域水位下降。

水中化学物质成分的改变,使有些地下水出现水味变异颜色改变,出现水面浮“油花”,打旋冒气泡等。

地下水位和水化学成份的震前异常,在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地区比较明显,极震区更常集中出现。

灾区群众说: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地下水有时也会出现异常震前的地声不少大震震前数小时至数分钟,少数在震前几天,会产生地声从地下传出。

有的如飞机的“嗡嗡”声;有的似狂风呼啸;有的象汽车驶过;有的宛如远处闷雷;有的恰似开山放炮,¨¨¨地声的分布很广,高烈度区更为突出。

按灾区群众经验说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大震声发沉,小震声音发尖;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响的声音短,地震在近旁。

”地震前还会出现地声与地光等现象。

地光明亮而恐怖,地震强烈而怪异。

用于地震前兆观测地体积式应变测量仪和体应变辅助测量仪地震仪目录最早的地震仪现代地震仪发展历程现在的地震仪测量技术发展仪器工作原理[编辑本段]最早的地震仪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的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

我国汉朝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

这架仪器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樽,四周有八个龙头,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

龙嘴是活动的,各自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有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悬垂摆”,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

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悬垂摆拨动小球通过“八道”,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

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经过公元134年的甘肃西南部的地震试验,完全证实了它检测地震的准确性。

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可惜的是东汉地动仪早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地动仪都是后人根据史籍复原的。

由于地动仪只是记录了地震的大致方向,而非记录地震波,所以相当于是验震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

[编辑本段]现代地震仪发展历程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由意大利科学家卢伊吉·帕尔米里于1855年发明,它具有复杂的机械系统。

这台机器使用装满水银的圆管并且装有电磁装置。

当震动使水银发生晃动时,电磁装置会触发一个内设的记录地壳移动的设备,粗略地显示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