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文学写作
1.陆机在《文赋》中认为,要解决文学写作中“意不称物”和“文不逮意”的问题,困难在于“能”而不在于“知”;康德也曾指出(见本书第三章)艺术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能力而后者是知识。
结合《文赋》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1)对“意不称物”和“文不逮意”的理解
陆机在《文赋》的小序中说明,《文赋》主要解决的是写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文赋》从文体特征和创作构思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作了解答。
①“物”指作家、诗人把握的对象,“意”是作家、诗人的思想情感。
②“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作家在艺术构思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对物的感受和认识之难,二是对这种感受和认识的表现之难。
(2)创作的主要阶段和基本特点
①准备过程
陆机认为创作构思的准备要注意三个方面:
a.心神专一。
“伫中区以玄览”,意思说诗人伫立于天地之间,要用一种“玄览”的心境去观察万物。
“玄览”意为排除心中各种杂念、成见,使心灵变得像镜子一样清明洁净,以观照事物的深远和精微之处。
“涤除”是“玄览”的条件,只有心境澄明,才可能体察万物的精髓。
这是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注意力高度集中,心地要虚静空明。
b.心物对应。
陆机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这不是一般的观察自然,而是心灵与自然的感应。
四时的变化引起诗
人的感叹,万物的情状让诗人思绪纷繁。
c.知识准备。
“颐情志于典坟”,“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指的就是通过阅读典籍和诗词,积累知识,颐养情性。
②构思过程
陆机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如此具体、细致地揭示了诗人构思的过程及其特点。
陆机实际上揭示了艺术构思所具有的精神自由性、情感形象渐进性、表达的起伏性、艺术的创造性和艺术概括性等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a.诗人进入虚静的澄明状态之后,构思活动就开始了。
b.构思是以活跃的想象为中心展开的,想象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活动,具有极大的自由性。
在想象中,情感和物象都由朦胧走向明确;
c.为了把构思的形象和情感表达出来,就要借鉴古典著作中的语言。
但是这种用词语表达情感和形象的活动常有变化,有时很难,艰涩无比;有时很顺利,顷刻之间文思泉涌,所谓“浮藻联翩”。
d.在想象中,会出现创造性的时刻,发前人所未发。
e.陆机还认为构思活动具有艺术的概括性,可以以少总多,天地之大可以在诗人所描写的有限的“形内”表现出来,万物之多可以在他小小的“笔端”抒写出来。
③表达过程
a.构思后要根据章节层次分段布局,考究词句,安排结构。
聚精会神地深入思考,精细地多方考虑然后成篇。
b.陆机将自身的创作体会和经验融会于论著之中,对艺术构思后的种种现象都作了精到的描述。
陆机考虑到了表达过程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但是描述多而论断少。
不过在当时,
像他这样来描述创作过程的人是很少的。
(3)“能”与“知”
“能”与“知”的关系问题在《文赋》当中有着明显的表现。
陆机所描述的准备过程、构思过程、表达过程中的标准和要求表明了《文赋》在传授“知”之后的实际目的在于作家的“能”。
因此《文赋》中十分重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真实体验,并力求作出解答和规整。
2.文学写作的心理过程有什么特点?
答:文学写作有关的心理能力主要有艺术知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和艺术灵感。
(1)艺术知觉
①艺术知觉是对事物的表现性的知觉。
②事物的表现性是指人们在知觉事物时由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和带情感的幻象。
③事物的表现性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但关键还在于“看”。
④艺术知觉不仅是在观察,而且是在领悟;不仅仅在用感官,而且在用心灵。
⑤艺术知觉是文学写作活动的起点。
(2)艺术情感
①艺术情感则是文学写作活动的深层动力。
②文学写作是以作家的审美情感为中心所展开的精神创造活动。
在文学写作中,一切因素都要情感化,知觉要情感化,表象要情感化,想象要情感化,思想也要情感化。
③艺术情感不同于自然情感,自然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的关键是回忆与沉思。
经过回忆与沉思,自然情感得到了艺术升华,与某种更加深厚更加广大的情感相交通,并且与某些特殊的观念或意义相关联,脱离了具体的人事利害的局限,便转化成艺术情感。
④艺术情感的生成一般会经过原始唤起—内觉体验—情感形式化三个阶段。
艺术情感的唤起来自于情境的触发。
有时是自然景物的感触。
⑤原始唤起后的情感,如果有适当的条件就可能转化为艺术情感。
由原始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的这一过程,就是内觉体验的过程。
(3)艺术想象
①特征
a.想象是超越时空的;
b.在想象中人的精神与物象同时游动;
c.想象的关键是思想情感和生命力的活跃;
d.语言在想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过程与标准
艺术想象是情感与形象交织的过程。
艺术想象中总是包含着移情现象。
艺术想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既有勃发,也有沉潜;既有热烈,也有平淡。
a.从艺术想象的形象层面来说,需要不断地增减损益,以求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b.从艺术想象的内涵层面来说,需要不断地提炼深化,以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4)艺术灵感
当艺术想象以一个新的面目骤然间由无意识领域涌现到意识领域中时,这就是灵感的爆发。
灵感是艺术想象的飞跃,它把艺术想象提升到深刻而动人的水平。
3.弗洛伊德认为作家早年的幻想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来源,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答:弗洛伊德认为作家早年的幻想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来源的观点与其心理分析学说一脉相承,表明了性心理及幻想对于作家的巨大影响,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但若因此走向
绝对化,则显示出了片面性。
(1)幻想的产生
当一个人成年后,虽然停止了游戏而投入严肃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在童年游戏中所体验到的快乐是他所不愿放弃的。
人们会用另外一种活动代替童年游戏并延续游戏的快乐,这种活动就是“幻想”。
(2)幻想的特征
①幻想只会发生在愿望不能满足的人身上,是未能实现的愿望的替代物;幸福的人是不会幻想的。
弗洛伊德认为激发幻想的愿望主要有两种,一是野心,二是性欲。
这两种愿望基本上决定了创作家作品选材的类型。
②愿望能够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
幻想一般是由当下的某个机缘激发,然后回溯到早年的某个未曾实现的愿望,最后幻想在未来时间将这个愿望变成现实。
(3)观点
①弗洛伊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表明了性心理及幻想对于作家的巨大影响,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弗洛伊德理论说明了作家是如何将幻想与诗结合起来的问题。
成人是羞于向他人诉说幻想的,但是文学作品中的幻想却给双方带来愉快。
弗洛伊德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诗歌艺术就是用一种技巧来克服我们心中的厌恶感”。
这种用于克服作者和读者厌恶感的诗歌技巧有两种:
a.“作家通过改变和伪装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
这是诗歌技巧的消极意义。
例如作家可以淡化故事的个人色彩,去除一些琐碎的、赤裸裸的、欲望化的思想,将故事与一些公众关注的事件联系起来,赋予故事一些集体的和人类
的伦理价值等。
b.“在表达他的幻想时提供我们以纯粹形式的、也就是美的享受或乐趣”。
这是诗歌技巧的积极意义。
诸如叙事中的悬念、冲突,修辞中的幽默、隐喻、反讽,语言的各种不同风格等,都可以产生这种艺术效果。
弗洛伊德称由此产生的快感为“预感快感”,意思是说这种快感是我们从文学中获得更多精神乐趣的前奏。
②但是这一理论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文学内容来源的问题。
历史上关于这一问题的学说数量众多,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文学内容的来源:来自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或来自对内心状态的表现;来自神灵降临的迷狂状态或来自远古祖先记忆的显现等等,文学内容来源问题是极具个体性和复杂性的,以上学说都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视角,但偏执一辞却是不可取的。
4.人类的原型经验对文学写作有什么意义?
答:原型理论对作家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定义
生活原型是指作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具有某种典型性的真人真事。
作家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进行加工、提炼、概括,创作出具有鲜明生动、个性特征深刻的艺术形象,这种方法就是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化”。
(2)方法
要使一个生活原型成为艺术形象,就必需经过典型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作家运用想像与虚构,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原始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集中、概括,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生活本质与规律,又具有鲜明、生动、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使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也更具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