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批注式的阅读指导。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例,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一是课前预习课文,与文本的语言对话,使用符号批注。
二是课中重点讲读,写评点式批注。
三是课外阅读写反思式批注,发展思维。
关键词:批注;阅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69-02
教师要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作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真正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
因此,将批注式阅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标的需要,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的需要。
一、课前预习课文,与文本的语言对话,使用符号批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这就是说,阅读要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语言训练的任务。
有时候学生的初步感受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学生要走进文本。
其实,学生的初步感受,已经把书上的语言进行了初步的“消化”,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和想法。
这样的初步感受充满了真切的灵性。
老师课前要求学生对文本批注,一改以前简简单单地抄写生字词的老习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在独立初读课文后,他们对文本多多少少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请学生自己先读课文,然后请他们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常用的符号主要有:①波浪线”~~~”或直线“——”。
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
②圈点“〇〇〇”。
标在文童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
③问号“?”。
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
④感叹号“!”。
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
⑤分开号“‖”、“/”。
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二、课中重点讲读,写评点式批注
批注的形式多样,内容不限,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批注的内容。
有些学生对于词语比较敏感,着重批注重点或准确生动的字词。
教师可强调: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句,要立刻查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并把查询结果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样做既有利于理解,又有利于记忆。
有些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着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阅读除了运用符号批注,还可运用文字批注。
文字批注比较自由,可长可短,力求简洁明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行。
文字批注可以写在文章的天头、地脚、行间、旁空等处。
我们根据批注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将批注简单地分为眉批、旁批、夹批、脚批等。
眉批为疑难问题的提出与理解,旁批
主要批内容概括和写作特点方面,夹批为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语境含义等,脚批为对思想内容的评价和想象拓展等。
教师可提示:读书时要边看边思考,并用精练的语言把每段的中心意思都写在该段之后。
这样做有利于把握文章的脉络。
有些学生善于感性思考,着重批注感人之处,将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新颖论说等特别值得注意的内容要在其旁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抄写”等字样,以便为以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这种传统的批注法,使教学异彩纷呈,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功,教学氛围活跃而不失序,开放而不松散。
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讨论这些批注,既是检验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产生新思想的过程。
教师在“隐性”的指导中,借助课文情境,基于文字、超越文字,给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这种具体的言语实践中敏于文字、发现问题、构建意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让学生用15分钟默读第五、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在课本旁写批注,再要求学生用几分钟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最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有的学生对“周密”和“精密”两个词进行了分析;有的学生对“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枪,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进行详细的点评(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了詹天佑的动作,不但写出了詹天佑的工作过程,而且从他的动作中,我明白了詹天佑
是一个对工作极端负责,不怕苦,不怕累的人。
一个伟大的工程师尚能处处起带头作用,而我作为一个小组长,有时还摆架子去指挥同学,真是惭愧。
)从学生的批注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个句子,而且受到思想的洗礼,这真是出乎老师意料之外。
还有的学生对该段做了精彩详细的总评。
一节课下来,我倒成了倾听者,原先设计的问题及要讲的话现在已经没有必要了。
三、课外阅读写反思式批注,发展思维
批注阅读不但要用于课文学习,还要用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时,学生的批注可以“有句无篇”,也可“有句有篇”,即可以是着眼于词、句、段的旁批,也可以是写在文章后边的着眼于全篇的总批。
学生的批注式阅读常常是各自进行的,因此批注阅读后还需要进行集中交流,以便提升批注的质量。
我的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每次批注阅读后各小组都要进行充分交流,然后由一名同学将全组的批注进行整理,并形成新的批注,以便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例如,读完《负荆请罪》后,有一个阅读小组就在插图旁整理出了如下批注:知错就改,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但又有谁能像廉颇那样做得这样深刻彻底呢?想想前几天老师批评我们组做值日不负责,我们居然推来推去,找种种借口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看着廉颇的图片,我的心怦怦直跳。
看着学生的回答我真感到无比的欣慰。
如果学生每次阅读时都能把自己的感悟、思考、疑问写在书上,让读、思、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就会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