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的生理机制
一般的行为需要有感受和应答的能力才能完成。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无神经系统的海绵动物也有感受和应答的能力,它们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原生动物的行为最简单,一般认为只有趋性,它们能感受到环境中的刺激并靠近或远离之。
腔肠动物有神经网,扁形动物以上的无脊椎动物已有神经节和感受器,脊椎动物更有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之分,感受器官也高度发达。
无脊椎动物已有内分泌,而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越来越复杂。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便是行为的生理学基础。
当然,行为的完成离不开肌肉及腺体等效应器,它们的演化事实上是与神经系统相平行的。
动物生活的环境中有着种种物理、化学刺激;体内不断进行的生理、生化过程也会产生一些刺激,如饥饿时胃部收缩,而膀胱充盈则引起尿意。
但并非任何刺激都携带着对机体有意义的信息,都为动物所感受到,动物只是有选择地感受体内外的刺激,例如吃饱的动物就对食物不感兴趣。
这说明,动物的进食行为需要内外两方面的刺激:内刺激(饥饿感)和外刺激(通过视觉和嗅觉发现外界的食物)。
这种机体的内在状态(饱或饥)也常称为动机,在过去又称驱力。
感受器接受信息,将它转变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此解码,并作出决策。
运动神经又将决策送到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于是出现应答。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弧。
反射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无需训练即会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固定的,从生物学意义上分为防御反射、性反射等等,从发生部位上可分为角膜反射、膝反射等等。
非条件反射可使动物初步适应环境。
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其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
又有经典式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之分。
条件反射使动物更能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反射之间互有联系,一个反射能解除另一反射所受的抑制,从而引发后者,也可能抑制另一个反射。
所谓本能就是一系列非条件反射;而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学习引起的神经系统改变发生在什么部位,目前尚不清。
反射活动要求刺激(外或内)作为原初动因。
但人们逐渐发现,神经系统可以自行发动活动,例如由内在“生物钟”调控的节律活动。
内分泌对某些行为有明显影响,如性激素与性行为就有密切关系。
阉割的公鸡既不打鸣,也无生殖行为,但给阉鸡注射雄激素后又表现这些行为。
内分泌系统活动又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因而也受环境影响。
如许多北温带动物在每年春季发情,这是因外界日照加长,通过神经系统刺激了内分泌腺活动,分泌性激素,并引起一系列生殖行为。
还有许多行为是在内分泌的基础上再经环境刺激而引起的。
如鸽的垂体分泌催乳素后,其嗉囊中腺体制造“鸽乳”,但仅在嗉囊充满、胸部受幼鸽挤压时才吐出鸽乳。
行为开始后总有终止,使之终止的因素有多种。
许多行为因负反馈而自行终止,如胃部充满后动物便停止进食。
此外,新出现的强烈的外部刺激会停止正在
进行的行为,如猛兽的出现使正在食草的羚羊停止进食,并开始另一种行为——逃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