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时代不同,文化也不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唐宋时期的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两个朝代在时间上比较接近,文化因此也有比较好的传承,但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关键词]差异;唐文化;宋文化;唐诗宋词;饮食生活;艺术文化一、唐文化、宋文化的概念1.唐文化唐代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在世界文化上,也是独具特色的瑰宝。

唐代文化不仅在当时受到各国,尤其是日本、新罗等亚洲诸国的热爱,而且在一千余载后的今天,仍然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遍及天涯海角的“唐人街”,就是明证。

唐文化一直从不同类型文化中吸取精华,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唐文化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较好的传承了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和胡汉文化。

这样的传承导致了唐文化成为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胡汉文化的大融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促进了文化大交流。

唐朝时期,统治者在政治上采用三省六部制,文化上通过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安定有序。

在此时期,经济繁荣,出现了盛世景象,经济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很好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文化出现了新的繁荣现象。

国文化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文化与技术也大量向周边国家输出,在输出的同时也引进了回来,因为与周边国家的频繁交流,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盛行,给各个民族提供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不但是文化技术的输出时期,更重要的是此时也是对外族文明吸取时期。

这样就给当时唐朝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从总的特质来说,唐文化豪迈、兼容并蓄、自信、雄壮。

唐文化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唐文化容体系庞大完整,结构完整,发展程度高。

唐文化体系庞大,包罗万象,包括、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当时世界上合个方面的社会科学基本都有着详细的记载,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

二是唐型文化有很强的开放性。

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对他的穆斯林民众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1]许多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都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唐文化引进自己的国家为已用。

从总体上来说,可以从唐文化的在特质和政府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表现出唐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唐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由于唐文化是继承了几千年来汉族文化的特质,唐文化在当时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比较成熟的。

这个时期的唐文化有着有着兼容并蓄其他类文化的特点和属于自己的特性。

天竺佛教文化最终也被唐文化融合而中国化。

三是唐型文化不僵守古制。

唐初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很繁荣,统治者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实行一种开明政策。

[1]唐政府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并且留居的外国居民的文化也受到了相应的尊重。

唐政府还特意建立了管理对外文化的机构。

2.宋文化宋代文化空前进步,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可谓是收获颇丰,闻名于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人宋濂谓“自以下,文莫盛于宋。

”[2]宋代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拓宽视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宋文化。

南宋朱熹曾说过一句话,“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

近代学者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

”[2]足见宋型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得到许多人承认的。

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单单有着属于这一个时代的单一的形象特征,而且是一个具有全新的文化特性的文化典。

以寻求在、思想上的充实为导向的宋学,组成了宋文化的基本中心思想的重要方面。

宋朝的统治者在建立思想制度方面除了中央集权制,还有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系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文化的发展需要必要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宋代城市应运而生,当时的宋朝城市空前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

这一点可以通过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贩夫走卒进行的经济活动场面,体现出来当时城市经济的活跃。

而宋文化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发展起来的。

宋型文化有着其反映本质特征与民族精神的因素。

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兼容并蓄的精神成为宋代士人的基本价值取向。

宋学各派能够“学统四起”,兼容并蓄。

虽然主不一,甚至剑拔弩,但是最终都是在同一个政治文化围。

二是开放批判的文化特点。

宋代文化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纯粹是封闭保守的,而是一种开放创新的文化类型。

这种创新意识在宋代文化各个领域几乎都有出色的表现。

三是宋文化的平等观念。

唐朝的科举制度、阶级结构和生产关系上的变革,表现出的平等观念影响着宋朝士人的思想,这些士人对平等思想的宣扬加之人口的流动,很快就使平等的观念在全国传播,平等观念更深入人心,宋朝的文化倾向也随着平等的方向发展。

二、唐宋文化的区别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唐宋两朝在时间上非常接近。

虽然如此,两代却依然有很多的差别,朝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也各自不同,各有各的属性。

文化作为精神财富,在不同的时代特征中,有着其不同的特质。

1.唐诗宋词、文人特质的不同诗与词是中国古代诗歌两种最主要的形式,唐诗与宋词则是这两种题材的典,均为历代文学之胜。

在《诗经》以来诗歌创作基础上兴盛起来的唐诗,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而词萌芽于于隋唐之际、兴盛于晚唐五代,发展到了宋代也臻于兴盛。

在我国抒情为主的诗歌传统中,唐诗与宋词互相辉映,各有千秋,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各以其巨大而独特的魅力,千余年来一直得到各个时代不同读者的喜爱,历久弥新。

唐诗磅礴的气势与宋词的细腻温婉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差异的。

(1)外部形式的差异外部形式的差异性包括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唐诗的句式整齐划一,古诗可长可短,比较随意。

宋词的句式参差不齐,有长有短;其次,唐诗宋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唐诗的句法相对比较固定。

但是宋词的句法却不是固定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再次,唐诗宋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唐诗是用平声押韵,从开始的押韵到结束都是押韵,隔一句都是押韵,第一句可以用押韵也可以不采用押韵。

而词可以用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唐诗宋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唐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两联必须要对仗,而词的对仗却没这么多规则,没有统一的要求。

(2)题材容的差异在唐朝更多的是以诗歌为士人的特长,而宋朝士人作词较为擅长,各有千秋。

清朝曾有人比喻过,“词之为体为美人,而诗则壮士也”, [3]可见诗这种体裁阳刚,高亢,明朗,而词则阴柔,舒缓,精致。

从诗词容上说,诗在类型上较偏重政治社会生活,歌颂国家的大好河山,国家的强盛。

这些诗人手法夸,想象丰富,豪迈奔放。

与宋朝的词相比,宋词在题材容上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更为狭窄的一方面,描写男女之情、离愁别思,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细腻、温婉、敛的心情感。

虽然在两宋时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轼、“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但仍以清照、观、周邦彦、柳永等的婉约词占主导地位,故婉约派为宋朝文化主流。

(3)文人特质的差异一代文化必然影响着这一时代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风格和创作倾向。

因此唐宋时代的作家也受到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影响,涌现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唐代是胡汉一体的大一统王朝,因此唐朝士人普遍具有一股强劲豪侠之气,“大有胡气”,尚武豪放,“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他们突破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积极创造文化,积极探索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人参军,希望借此可以实现生平抱负。

以诗歌为例,“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4]在文学创作中也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直抒胸怀。

另外,由于唐代文化的管理宽松,管理的宽松也造就了唐代士人的狂妄气质。

以诗歌为例,明显体现出士人那种远想、“公侯皆我辈”的从政热情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高度自信以及天下为己任的高扬精神,使其诗歌具有典型的唐代特色。

由于宋代是经过了混乱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建立的,统治者比较注重的是国家的稳定,因此对文化的管理制度也比较严格,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

[4]因此宋朝文人作家文人意识更为自觉,他们为文化创造的活动也更具有强烈的文人气息。

在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教育,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局面。

科举制度也随之完善,再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广大的文人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权,文人地位得到了提高,“重文轻武”成为社会现象。

宋代士人的理想追求信念也因此发生变化,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现象。

全国上下,都有一种轻视武人的态度,这种文化氛围下,宋代的理学、诗词、文、赋、书、画等都呈现出一种浓郁的精致、高雅、敛、含蓄的审美趋势。

1.唐宋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1)唐朝饮食的“胡化”与宋朝饮食的“汉化”唐代时,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大有胡气”的全面开放状态。

具体在饮食生活领域的胡食之风表现更强烈,当时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之说。

唐代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里都可见到胡食文化的影响。

首先在主食上,“胡食者,即烧饼、胡饼、搭纳”已成为唐代北方家庭最为普通的饮食;[5]其次在副食上,唐代的菜肴制作方法也深受胡法烹饪的影响。

用胡法烹饪的菜肴以羊肉、奶酪为主料,然后再用烤炙的方法加工而成。

用韦巨源《烧尾宴食单》所记的58种肴馔为例,其中用羊肉制成的菜肴就有11种,占其总数的18.97%;用奶酪制成的食品有5种,占其总数的8.6%。

[5]胡食的比例非常高,这就充分反映了唐代饮食胡化的倾向;再者在饮料方面,西域的葡萄酒受到了唐人的普遍欢迎。

游牧民族常食用的各种乳制品也受到了唐人的广泛欢迎。

再加上皇族本身就有部分突厥语族的背景,这些食物也就势必占有很大的空间。

据记载这似乎是奶制品消费在中国所达到的顶峰;在市场上的表现为胡人饼肆、胡姬酒肆数量众多,生意兴隆;最后在饮食习俗上,“胡”坐围食对唐代会食制的形成也不无关系,各种胡曲、胡舞经常出现在唐人的酒宴上,而胡人形象的“酒胡子”则成了唐人劝酒的酒令用具。

唐代饮食文化这种强烈的“胡化”色彩,反映了大唐文明开放、进步与发达的时代风貌。

与唐代饮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大大减弱了。

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宋代对胡食文化的吸收大大减少。

宋代时,西域、河西走廊的丧失导致了中西陆路交通受阻,国势的衰落也导致了对外族吸引力的下降,外族的威胁也导致了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和对异族文化的排斥情绪,所以这一切造成了宋代对胡食文化的吸收大大减少;二是宋代对前代吸收的各种胡食文化进行了甄别改造,吸取精华,祛其糟粕,慢慢的逐渐实现了“汉化”。

但是由于中原汉族对胡食文化的吸收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宋人因此在生活中仍大量接触各种胡食、胡瓜、胡饼、胡椒、羊肉、葡萄酒等,并仍视之为汉族饮食生活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