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北京初三一模化学分类汇编-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2019][北京初三一模化学分类汇编-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2019年北京市初三化学一模分类汇编—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朝阳区:19.(2分)右图是纳米铁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锥形瓶中水的作用是。

20.(2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1 实验2(1)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对碳酸钠溶解性的影响。

(2)实验2可获得的结论是。

21.(2分)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实验1 实验2(1)实验1中,能证明燃烧时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

(2)实验2中,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22.(2分)进行如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加入B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红色溶液中含有的物质有水、石蕊、______。

23.(3分)研究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注射器的摩擦力忽略不计)。

已知:A的容积为250 mL,B中盛有足量的水,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1)检查A装置的气密性。

打开K1,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松手后,观察到,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测定A 瓶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

打开K1,用注射器向A中注入20 mL NaOH溶液(足量),关闭K1,充分反应后,(填实验操作),观察到B 中的水进入A 中,当B中液面不再变化时,测得B中减少了60 mL水,则A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

东城区:18.(3分)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O2,并进行O2的性质实验。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选择B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

(2)C中可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________。

19.(2分)下图为实验的基本操作。

A B C实验1 实验2(1)实验1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2)实验2测定溶液pH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________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

20.(2分)从20-A或20-B中任选一个....作答。

若均作答,按20-A计分。

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完成实验(杠杆已经调至平衡)。

21. (2分)实验小组同学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1)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 2的现象是______。

(2)对比实验②和③,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

22.(3分)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浓硫酸、浓盐酸的挥发性。

其中甲、乙、丙三个广口瓶中依次装有浓硫酸、浓氨水、浓盐酸。

房山区:19.(2分)实验室用右图装置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20.(2分)用右图装置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实验现象为:剧烈燃烧,。

(2)集气瓶底部放水的作用是。

21.(2分)“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操作如下图所示。

(1)此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填序号,下同)。

(2)操作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

A.引流B.加快溶解C.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22.(2分)如右图所示进行实验。

(1)旋紧瓶盖后振荡,观察到的现象为。

(2)判断该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并说明理由: 。

23.(4分)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A 中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证明碳酸钠溶液显 性。

(2)B 中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3)碳酸钠溶液在鉴别C 、D 中的物质时,依据的不同现象是 。

(4)E 中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丰台区:19.(2分)实验室用右图装置制取O 2。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

20.(2分)请从20-A 或20-B 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20-A 计分。

21.(3分)利用下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若X 为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澄清石① ② ③ ④ ⑤灰水变浑浊。

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X 为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与(1)中等体积的CO 2,观察到B 中无明显现象,其原因是 。

22.(3分)实验小组用pH 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实验中,甲溶液是 。

(3)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

23.(2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右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① 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入两只试管中,一段时间后,A 、B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② 用气囊鼓入空气至白磷和红磷露出水面,A 中白磷燃烧,B 中无明显现象。

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仅通过对比实验②中露出水面的白磷和红磷可得到的结论是 。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海淀区:A B19.(2分)实验室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CO2。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检验CO2是否集满的操作为_________。

20.(2分)用右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加热粗铜丝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

(1)上述实验说明铜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

(2)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现象是__________。

21.(3分)用下图所示实验研究CO2的性质。

A B C(1)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

(2)B中紫色溶液变红的原因是_________。

(3)C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_______,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C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22.(2分)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1)从长颈漏斗注入过氧化氢溶液,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甲、丙中现象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

23.(3分)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甲 乙 丙(1)能证明甲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

(2)乙中可观察到白色浑浊,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丙中铁片上有红色固体析出,银片无明显变化。

由该实验过程推断,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为________。

门头沟区:20.(2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A B(1)实验室利用A 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B 中,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 ,放大量热。

21.(3分)用如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夹持装置已略去),左侧直玻璃管中液面以上平分为5份。

(1)加热铜丝可以引燃白磷,利用的是铜有良好的 性。

(2)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现象是 。

(3)用白磷能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 。

燃烧匙水白磷粗铜丝22.(3分)用如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完成部分性质实验ⅠⅡ Ⅲ(1)Ⅰ处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写出Ⅱ处干燥管中的实验现象 。

(3)Ⅲ处如何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经充满整个集气瓶? 。

23.(2分)为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A 、B 两个方案。

(1)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案是 (填“A”或“B”)。

(2)方案B 中,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的现象是 。

24.(3分)实验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两个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石灰石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1)实验一:证明可燃物燃烧条件。

A 中放有过氧化氢溶液,B 中放有一定量二氧化锰;C中放有约半瓶80℃热水,C 中左侧长导管出气口处放一块白磷。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后观察到C 中白磷燃烧。

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该实验C 中水的作用是 。

(2)实验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B 中充满二氧化碳,C 中液体是足量稀盐酸,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A 中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广口瓶中,关闭活塞,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石景山区:19.(2分)用右图装置进行O 2制取实验。

(1)KMnO 4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

20.(2分)用右图装置进行CO 2制取和性质的实验。

(1)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

21.(2分)实验小组同学配制50 g 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

ABCA B C D E(1)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 。

(2)实验操作顺序为E 、C 、 。

22.(2分)用右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

(1)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1/5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变为红色,原因是______。

23.(3分)进行如下实验,研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1)溶液变为红色的是 (填序号)。

(2)没有明显现象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两支试管中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______。

顺义区:19.依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B 用来探究燃烧的条件,由此得出燃烧的结论是__________。

(3)C 中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现象是__________。

(4)D 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A B C DE20.小明要配制16%的食盐水用于选种,进行了下图所示的操作。

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 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有__________(请具体说明至少一点)。

(2) 操作E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

(3) 通过上述过程所配制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16%。

21.利用右图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1) 打开K ,向装置中通入一定量的CO 2,B 中无明显现象。

该过程能否证明CO 2与NaOH 反应,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

(2) 将注射器中的盐酸推入A 中,B 中石灰水变浑浊,则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通州区:19. (2分)从19-A 或19-B 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19-A 计分。

20.(2分)如图所示,用细线系住宽1cm 的铜片使之平衡,然后在铜片一端用酒精灯加热。

(1)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铜片不能保持平衡,请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其 原因 。

(2)若想用右图装置证明铜具有导热性,还需要的操作是: 。

21.(2分)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A B C(1)设计A、C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需要O2的现象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