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高二语文灯下漫笔试题

(完整版)高二语文灯下漫笔试题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灯下漫笔试题【模拟试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正确,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了(liǎo)然国粹(cuì)莫(mò)明其妙因为(wei)B. 妇孺(rú)铺(pū)张杀掠(lüě)排场(chang)C. 勒(lē)令倘(tǎng)使几(jī)乎推崇(chóng)D. 涨(zhǎng)仿佛(fú)像……似( sì)的循(xǘn)环2. “我非常高兴,赶紧去买了一半。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灯下漫笔》一文从现实写到历史,又从历史回到现实,在逐层深入的分析中推出了三个关键性语句。

请依次写出这三个语句。

答:(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

然而我们究竟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4. 解释下列词语(1)了然:___________________(2)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3)不肖:___________________(4)国学:___________________(5)国粹:___________________(6)道学:___________________5. 文中所说“复古的”指的是什么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鲁迅先生说“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鲁迅先生真的“不了然”么?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这样说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单元评估测试一. (30分,每小题3分)1. 划线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震颤(chàn)眉黛(dài)阡陌( xiān)游目骋怀(chéng)B. 溺死(nì)宁谧(bì)作孽(niè)孕育( yùn)C. 一瞥(piē)敛裾(jū)禁锢(gù)冠冕(guan)D. 绚丽(xuàn)憧憬(chuēng)花蕊(rǔi)芥蒂难容(tì)2. 字形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 懊悔缈茫合谐端祥B. 翌日点缀缥缈征兆C. 漫游欣慰咒骂别致出色D. 苍桑铭记幽辟嬉游3. 下面一段文字的句(1)和句(2)中的划线部分分别用了一些修辞方法,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1)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A. (1)排比、比喻(2)排比、比喻、对比B. (1)借代、排比、比喻(2)对比、排比、比喻C. (1)排比、借代(2)排比、比喻、对比D. (1)排比、借代(2)排比、比喻、拟人4. 在下面文字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副词,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夜是漆黑一片,在我的脚下__________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_________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_______减淡。

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_________分辨出来了。

A. 渐渐逐渐终于仿佛B. 仿佛渐渐终于逐渐C. 仿佛渐渐逐渐终于D. 终于渐渐逐渐仿佛5. 《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对下列诗句中类似“闹”那样精彩的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4)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A. (1)弄(2)极(3)别(4)一B. (1)起(2)舒(3)惊(4)一C. (1)弄(2)舒(3)惊(4)点D. (1)起(2)极(3)别(4)点6. 补全横线上的话,最准确的一项是()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____________,山上闪出_____________。

山下的灯________,山上的灯____________,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A. 疏落的灯光灿烂的万家灯火把黑暗照亮了把黑暗照淡了B. 灿烂的万家灯火疏落的灯光把黑暗照淡了把黑暗照亮了C. 疏落的灯光灿烂的万家灯火把黑暗照淡了把黑暗照亮了D. 灿烂的万家灯火疏落的灯光把黑暗照亮了把黑暗照淡了7. 下面的句子表述中没有语病,最明确的一项是A. 门外传来了孙老师的说话声,我走出去一看,原来是黄老师和他谈话呢。

B. 林君兰同学的学习成绩在全校是很突出的,在我们班也是拔尖的。

C. 美国的历届总统候选人,对棘手的国民经济问题,都束手无策。

D. 在民族危难的关头,只有人民才能担当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8-9题。

雪冷松边路,月寒湖上树,缥缈梨花入梦云。

巡小檐芳树春。

江梅信,翠禽啼向人。

8. 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小令开头,作者运用对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月夜的雪中乡野风景图。

B. 作者选取“雪”、“月”、“松”等对象来描写,是为了表达一种高洁的情怀。

C. “缥缈梨花入梦云”,是说远处梨花进入作者视野时是虚幻的,飘浮的,给人以朦胧之感。

D. “江梅信,翠禽啼向人”,意思是说江梅送来春天的信息,碧色的鸟儿快乐地向人啼叫。

9. 关于这首元曲,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小令的前两句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扑朔迷离的气氛。

B. 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怡人的春景图,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对比。

C. 作者以乐景反衬哀景,塑造了一个失意的、心情凄冷的赏雪人。

D. 从这首小令所描述的意境看,作者是一个生性高洁的人,而不是一个怅惆的孤独者。

10.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落雪的夜牛汉北方,落雪的夜里一个伙伴给我送来一包木炭他知道我寒冷,我贫穷。

我没有火。

祖国啊,你是不是也寒冷?我可以为你的温暖,将自己当作一束木炭,燃烧起来……你温暖了,我也再没有寒冷。

1947年春天,开封A. 第一节以平实朴素而又精炼的语言述说在寒冷的雪夜友人送来木炭为其驱寒的事实。

B. “我可以为你的温暖,/将自己当作一束木炭。

/燃烧起来……”的诗句,形象而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愿为祖国牺牲自己的情怀。

C. 诗中的三个“寒冷”是指诗人的人生磨难和坎坷命运,两个“温暖”是指祖国的光明美好和繁荣富强。

D. “你温暖了,/我也再没有寒冷”这两句诗极为明显地写出了诗人自己与祖国唇齿相依的关系。

二. (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回答11-15题。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德里亚海。

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

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到北部春来的早,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11. 划线句的观察角度和描写特点()A. 平视形色兼备B. 俯视情景交融C. 俯瞰化静为动D. 俯瞰虚实相生12. “团花锦簇”是个比喻,它的本体是()A. 圣马克方场B. 威尼斯城的诸小岛C. 圣马克方场的钟楼D. 沙堤隔开的亚德里亚海13. 对“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说明威尼斯与中国江南水乡具有同样特色;威尼斯的明媚风光牵动了游客的心,反映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B. 说明威尼斯的景色牵动了游客的情思,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C. 说明威尼斯如同中国江南水乡一样,美丽富饶,使人流连忘返。

D. 通过威尼斯与中国江南水乡的比较,使中国人容易领略异国风光。

14. 对“夏初从欧洲到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说明欧洲北部春来得早,威尼斯四季春常在,所以游客多。

B. 通过北欧和威尼斯两地气候对比,说明威尼斯气候宜人,景色迷人的原因。

C. 用北欧春色早逝,反衬威尼斯春色长存,同时流露出游客对春色的依恋之情。

D. 说明夏初时节威尼斯还留存着迷人的春色,表现对威尼斯的喜爱之情。

15. 这段文字着意刻画威尼斯风光的一个特点是()A. 绮丽B. 干净C. 别致D. 明媚三. (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6-17题。

春(甲)了绿衣给田野,给树木,给花园,甚至于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也点缀着新绿。

就是油碧色的湖水,被春风粼粼地吹动。

山间的溪流也开始淙淙汩汩地流动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紫的,蓝的,以及不能名色的花开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黑的,以及各色的蝴蝶们,从蛹中苏醒了,舒展着美的耀人的双翼,栩栩地在花间,在园中飞了;便是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只要有新鲜的花木在生长着,只要有什么花舒放着,____________。

蝴蝶来了,(乙)来的是花的春天。

当我们在和暖宜人的阳光底下,走到一望无际的开放着金黄色的菜田间,或杂生着不可数的无名的野花的草地上时,大的小的蝴蝶仍总在那里飞翔着。

一刻飞向这朵花,一刻飞向那朵花,便是停下了,双翼也还在不息不住在(丙)动。

一群儿童们嬉笑着追逐在他们之后,见他们停下了,便悄悄地蹑足走近,等到他们走近时,蝴蝶却又态度闲暇地舒翼飞开了。

“呵。

蝴蝶!它便被追,也并不现出匆急的神气。

”在这个时候,我们似乎感觉到全个宇宙都耀着微笑,都泛溢着快乐,每个生命都在生长,在向前或向上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