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肾精的主要生理功能: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这一作用通过肾阴与肾阳
的协调来实现。
肾阳:具有激发、推动、温煦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肾阴:具有滋养、濡润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 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 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性别因素
地理气候因素 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四)体质学说的应用
指导养生健体 指导诊治疾病
体质是辨证的基础、论治的重要环节。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六腑 (一)胆: 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六腑 (二)胃:
1、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2、胃主通降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六腑 (三)小肠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四)大肠 传化糟粕。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五)膀胱 贮尿、排尿 (六)三焦
(一)心
心为“君主之官”,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统领全身脏腑的功能活 动。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
心主脉:心是心血脉系统的主导。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2)心主神明
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心主神明又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脾
2、脾的系统连属
(1)脾主肌肉、四肢
(2)脾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3)脾在志为思
(4)脾在液为涎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四)肝
肝是疏畅气机、调节气血、
协助消化的重要器官。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藏血 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2)肝主疏泄
疏泄:疏通、畅达之意。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 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 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 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 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 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 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气与血之间的相互联系
1、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气与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 津能载气。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 体质与健康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五官、九窍、四肢、筋肉骨脉
内脏
五脏:实质性脏器。 六腑:中空管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中空有腔,却藏精气。
气、血、津液
经络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本章须要掌握的重点: 1、脏腑 掌握脏腑学说的特点 掌握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系统连属 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 2、气血津液 掌握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 掌握血的生成、功能与循行 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经络 4、体质 掌握体质的含义
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 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主升清:指脾运化功能在气机方面的特点,以上升为主。一方
面,脾将水谷精微上输肺、心、头、目;另一方面,其升举之力, 可防止内脏下垂。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脾主统血 统,指统摄、控制、管辖。脾主统血,指脾可以统摄、控 制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使其不能溢出脉外。
8、肝与脾:对血液的调控和消化吸
收功能的协调。
9、肝与肾:精血同源。肝肾之阴相 互滋生。
10、脾与肾:先后天相互滋生。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腑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饮食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
废物的排泄过程的协调相继。
六腑以通为用。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脏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 经脉别论》 相关脏腑:肺、脾(胃)、肾(膀胱)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和濡养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 润泽皮毛,肌肉,润滑关节。
——尿液。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2、肺的系统连属 (1)肺主皮毛 (2)肺开窍于鼻 (3)肺在志为悲忧 (4)肺在液为涕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是消化、吸收、输布营养 和水液的主要器官。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主升清
运化:消化、吸收、转输。脾主运化: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
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为中空管
腔结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承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包。结构中空
有腔类似腑,却藏精气而不泻类似脏。
3、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的区别
功能特征与实体器官之别。不能等同。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根据来源、分布及功能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具有滋润作
用的红色液体。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血的生成:
1、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脾胃是气血 生化之源。
2、精血的互化。精血同源。
3、津液也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可
以互损。
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2、肾的脏腑系统连属
(1)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2)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3)肾在志为恐 (4)肾在液为唾 《素问· 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 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豕。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 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藏精,指肾对精气的闭藏。其作用是将精藏于肾,并
促进精气的不断充盈,防止其无辜流失,为精气充分发挥生 理作用创造条件。
肾中所藏之精,来源于先天之精,并得到后天之精的不
断充养。肾的功能通过肾中精气的作用而体现。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五)肾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四节 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 一、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
1、心与肺:气血运行。
2、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3、心与肝:血液与精神情志。 4、心与肾:水火关系。 5、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代谢。 6、肺与肝:气机调节。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7、肺与肾:水液代谢和呼吸。
1、通行元气
2、运行水液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奇恒之腑
(一)脑 1、脑主精神活动 2、脑主感觉功能
(二)女子胞
1、主月经
2、主孕育胎儿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二节 气、血、津液(精) 一、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1、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2、气是指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的动力。如心气、肺气、脏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群中的个体,在生长发育 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理差异。这种差异可表 现在形态、结构、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
刺激的反应性等方面。古有禀赋、禀质等
类似名词。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体质的构成
体型 脏腑 精气血津液 生理功能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
先天因素 年龄因素
称心主神志、心藏神。指心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心
是神志活动的主宰。其根源在于,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心的系统连属
(1)心开窍于舌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3)心在志为喜 (4)心在液为汗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四)肝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肝主疏泄 调节精神情志
协调消化吸收
维持气血运行 调节水液代谢 调节生殖功能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四)肝 2、肝的系统连属 (1)肝主筋,其华在爪
(2)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3)肝在志为怒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五)肾
肾为先天之本。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以及维 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2)肾主水
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这一功能通过
肾的气化来实现。 肾中精气是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的原动力。 肾的气化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直接相关。 水液代谢过程:胃(入口)、脾(运输)、肺(分发)、 肾(主持)、三焦(通道)——尿、汗、粪、呼出之气(终 产物)——体外。 (3)肾主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