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学案(曾传华设计)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提高搜集、概括信息的能力。
2.能识别云及云彩,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掌握一些气象知识。
关注自然,热爱科学。
3.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借鉴修辞、描写、谚语等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看云识天气的知识。
2.学习本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诸葛亮借东风或拿破仑借河面结冰攻破荷兰首都,指出根据自然现象预测天气,引出课题。
屏显课题:看云识天气
提问:从课题上你读出哪些信息?
(此前,学生探究过《虽有佳肴》课题,了解到课题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体现,有时候课题就是文章中心句。
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养成读文先读标题的习惯,掌握从标题入手阅读文章的方法。
)
学生可能回答:1.是文章中心句——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征兆。
2.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是科普文。
3.是说明文,揭示了说明顺序,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4.内容上“看云”是主体,“识天气”是目的、意义……
二.指导预习
1.了解学习目标(详见“导学案”)
2.走近作者——知识链接
详见《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59页。
3.默读课文,标记自然段序号,利用工具书正音释词。
完成《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59页“基础梳理”1—3题,“导学案”4、5题。
4.小组订正
三.预习反馈
1.预习检查。
学生演排,集体订正。
2.朗读检查
第一段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泛读,第二段全班女生齐读,第三四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五六段分别由两名男同学朗读,第七段全班男生齐读。
朗读评价。
四.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详见“导学案”“合作探究”
第二课时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一)整体感知
小组代表汇报:
1.文章的结构层次
2.理由:文章第一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铺排了万千姿态的云。
第二段是第三四五段的“纲”:“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征兆。
”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
第三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将“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第四五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征兆”。
第六段介绍“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3.结构特点:总——分——总。
优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4.用一句话概括内容:详细说明各种云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二)研读课文(详见“导学案”)
1.识云
小组代表演排,完成“晴天云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云的光彩简表”
屏显表一: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菱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很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
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00米
左右
较薄阳光暖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匀称2000米
左右
较薄天晴
追问:从表格中你有何发现?
学生可能提出:
(1)从卷云到高积云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读了课文我们很容易就把它们区分开来,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抓住云的形态特点。
不同形态的云带来的相应的“天气征兆”则是本质特点。
(3)从云的形态变化说到云所表示的天气征兆,让我们对云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一目了然,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从现象到本质
(4)对于不同的云和代表的天气征兆,作者在用语(词)上有何异同?
屏显表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
空
高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
阳
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
天空
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
山
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屏显表三: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
时风
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化朝霞不出门,晚霞行
千里
屏显抢答题: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
(2)如果卷云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
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
(3)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虹。
()
(4)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那是高积云。
()(5)“华”的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
()
2.辨云
屏显:根据课文提供的相关知识,辨识下列云彩。
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你能辨识下列云彩吗?
3.说云
屏显: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要求:
(1)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2)让别人明白你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评价。
(三)合作探究(详见“导学案”)
屏显:
1.本文介绍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但我们读起来却条理清楚,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学生可能回答:(1)抓住特点和本质。
介绍说明事物一定要抓住特征。
(2)作者依据各种云的形态特点、所在位置、厚度情况、光彩现象及其阴雨雪的关系,分为两大类:即云的形态同天气变化关系(3—5段);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6段)。
然后,又将云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分两类:第一类,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共同特征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第3段);第二类,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征兆(4、5段)。
这种分类说明,能把众多、凌乱的内容组织得条理井然。
(3)详写云的形态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略写云彩,主次分明。
(4)无论是介绍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还是云彩,都从现象入手,揭示本质,符合人们认识规律,逻辑性强。
按一定顺序行文,文章就会条理清楚。
2.在介绍云和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时,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详细写云与天气变化的关
系,而略写云彩,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可能回答:
共同点:(1)抓住特点和本质。
(2)对云的形态变化,运用比喻,进行生动描绘。
(3)都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进行解说。
(4)用语准确,如介绍“卷云”用了“最、很、可以”这些虚词。
详略安排:(1)标题是“看云识天气”,文中“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经验告诉我们”“云能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等语,都告诉我们云的形态变化与天气变化是作者要介绍重点,突出中心;详略安排为文章中心服务。
(2)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3.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学生可能回答:总结全文,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意义——服务于工农业生产;指明学习的方法:学习,观察,掌握规律;指出其局限性。
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四)深入理解课文,质疑问难。
小组将发现的问题归类,先在组内自行解决,然后将小组未解决的问题,求助其它组解决。
第三课时
一.小组质疑问难
二.引导品味语言
屏显:请用“我从____句(段、词)中品味出了______。
”句式说话。
学生展示。
三.总结
屏显:请你对学习本文的收获作简要总结
学生进行总结、补充
提示:我们还可以从植物、动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帮助我们识别天气。
生活处处是课堂,生活处处有语文。
四、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段,归类整理。
3.观察一周的云,并做好记录,验证云与天气的变化的关系,写一观察日记。
4.达标检测:详见《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