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章新型化学纤维

第8章新型化学纤维

Modal纤维的结构 Modal纤维属于再生纤维素纤维,由纤维素大分子构成。Modal纤维采用高湿
模量粘胶纤维的制造工艺,从其性能看它属于变化型高湿模量纤维。 Modal纤维成形时,粘胶中有变性剂,凝固浴中ZnSO4含量较高,故Modal
纤维的截面为圆滑的皮芯结构,皮层厚度大于普通粘胶纤维。Modal纤维属于皮 芯纤维,具有与超强力粘胶纤维近似的皮层结构,而其芯的结构则与波里诺西克 纤维比较近似。皮层贡献了韧性,而芯层则贡献了刚性。
2.性能
机械性能 ——强度:较高(原因:纤维素不降解、结晶度高、取向度高)
湿强≥80%干强→生产高支轻薄纱线织物 ——伸长:较低,→→织物水洗后变形小 ——初始模量和湿模量:较高→织物尺寸稳定性↑、抗皱↑ ——勾结强度:较大 沸水收缩率
较小(Lyocell 2.68%;粘胶4.09%)——原因:Lyocell结晶度较大,晶粒较大 对碱溶液的稳定性
件下,有助于分子间相互作用,蛋白质中的疏基(-SH)和二硫键(-S-S) 的交换反应较易进行,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加纺丝液黏度。当溶液 pH<4.6时(酸性增强),蛋白质溶解度随pH值的增加而减小;当 pH>4.6时 (碱性增强),其溶解度明显增大。因此,从大豆分离蛋白质的溶液pH值控制 在蛋白质的等电点4.6~4.8较适宜。
形态结构 ——皮芯结构:共聚部分蛋白质在湿法纺丝中先凝固——纤维芯层
共混部分蛋白质在湿法纺丝中后凝固——纤维皮层 ——截面(哑铃形或不规则三角形);纵向(表面光滑,凹凸沟槽,卷曲)
(二)性能
外观(视角效果) 光泽、悬垂性、织纹细腻
舒适性 手感柔软、滑爽、质地轻薄
染色性能 本色为淡黄色,酸性染料、活性染料染色,色牢度好
较高→丝光处理 吸湿膨润性
吸湿膨润的异向特点(径向40%,轴向0.03%) 纺丝牵伸诱导结晶→原纤的结晶化沿纤维轴向排列→轴向结合力↑;径向力↓→层 状排列→湿润下→分子进入无定形区→大分子链间的横向结合被切断→分子间距加 大→纤维变粗 较高的径向膨润率→织物湿加工困难 较低的纵向膨润率→在湿加工后尺寸稳定性好 舒适性 回潮率↑、保水率↑→人出汗时吸收汗液↑→热传导能力和汗湿汽传导能力↑→当人 体蒸发的汗液和热量被织物吸收后,又能很快从织物表面扩散出去→人体感到凉爽
喷丝孔的长经比 由于大豆蛋白质纤维可纺性较差,因而选择大的长径比有利于纤维成形,提高
可纺性。在蛋白质浓度、纺丝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喷丝孔长径比为60时,纤维 可纺性以及强度最好。
15%~18%,黏度700~750Pa·s) ——过滤脱泡 纺丝
干喷湿法纺丝,即通过空气夹层的湿法纺丝。
Lyocell纤维纺丝拉伸装置示意图
1—原液罐 2—计量泵 3—喷丝头组件 4—空气夹层 5—凝固浴 6—导丝辊 7—水洗浴 8—卷绕辊
——喷丝孔孔经及长径比:0.10~0.15mm, 长径比↑→纺丝流体在喷出前取向↑→拉伸↑
(四)Lyocell纤维生产工艺控制及主要设备
Lyocell纤维生产工艺流程
1.工艺控制 原料准备 ——浆粕:木浆或棉浆,纯度大(α纤维素96.5%~99%),聚合度小
(650~700:纤维素降解不明显) ——溶剂:NMMO(含水4.5%~19%) 纺丝液制备 ——纤维素的溶解:浆粕+NMMO+水→90~125℃,2h→黏稠溶液(纤维素
(皮肤保健);紫外线透过率几乎为零 ——较好的吸湿性、透气性:羟基、横截面的高度中空 ——较好的染色均匀性:羟基 ——生物降解性:微生物(二氧化碳+水) ——其它良好性能:良好的悬垂性,耐磨性,光泽亮丽,不易褪色,丝质感觉,
手感柔和、光滑。
生产工艺
竹纤维的生产类似于粘胶纤维等再生纤维的生产,即先将竹子制成浆粕,再纺丝 而成。 ——浆粕的生产:竹子(纤维素40%~50%,木质素20%~30%)→预水解—碱煮 法或二次蒸煮法→竹浆粕(纤维素81.5%,木质素10%)
Modal纤维的性能
——物理机械性能:干强较大,湿强略低于棉,大于粘胶纤维,柔软顺滑,丝 质感觉;湿态伸长较小,纤维的干态伸长介于棉和粘胶之间。
——化学性质:耐碱性较好,但不耐酸。 ——染色性:染色性能较好且经过多次洗涤仍保持鲜艳如新,色牢度好。 ——耐热性、耐目光性: 在150℃左右强力开始下降,180-200℃分解。 ——微生物降解性: 可以自然降解。 ——耐洗性:与棉织物一起经过25次洗涤后,柔软度、亮洁度都比好。 ——其它性能: 柔软、光洁,色泽艳丽,织物手感特别滑爽,光泽亮丽。
大豆蛋白纤维生产工艺流程图
原料 从大豆豆粕中提取,该豆粕是农副产品大豆榨过油的饼粕
纺丝溶液黏度 在黏度小于410MPa·s范围内,黏度越大,可纺性越好。蛋白质浓度大于14%
时,纺丝溶液黏度过大,无法纺丝;低于12.5%时,纺丝溶液黏度太低,纺不出 理想纤维。
蛋白质溶液pH值 大豆蛋白纺丝液是将高纯度大豆蛋白质在碱的作用下,调制而成。在碱性条
(二)Lyocell纤维结构及性能
1.Lyocell纤维结构 分子结构
纤维素,聚合度400~700(生产过程物理过程,木浆纤维 素结构没有被破坏,聚合度较高→纤维强度较高) 形态结构 皮芯层结构;截面(椭圆形或圆形);纵向(光滑均一) 聚集态结构 高结晶(Lyocell 63.9%,粘胶40%)且晶粒较大(使纤维 弹性模量、刚性、脆性及织物尺寸稳定性提高)、高取向 (Lyocell双折射率0.05~0.07;粘胶0.02)
——纺丝、后处理及后加工:与普通粘胶纤维基本相似 浆板→浸渍→压榨→粉碎→老成→磺化→研磨→溶解→过滤→脱泡→过滤→纺丝
→牵伸→切断→后处理→干燥→打包
三、Modal纤维
Modal 纤维是奥地利兰精公司生产的,它是由木浆粕制造而成的新一代再生 纤维素纤维,具有环保性,使用后可生物降解处理。其轻柔、滑糯,有丝的光泽 且吸湿透气性好,染色均匀,色牢度好。其干强、湿强优于传统的纤维素纤维, 可纺细号纱。
二、竹纤维
(一)概述 定义
以大自然的速生常青植物竹子为原料生产的纤维。 分类
原生竹纤维和再生竹纤维。 ——原生竹纤维:竹原纤维、天然竹纤维——常采用竹子碾平、扭转、梳理,而 后再对竹纤维脱胶、去除糖分、脂肪、消毒、晾干而成,它保留了竹子抗菌、除 螨、清热、解毒的特性和天然清香——机械、物理过程 ——再生竹纤维:竹浆纤维、竹粘胶纤维——竹子→竹浆粕→化学变化→纺丝→ 后加工
保健功能性 大豆蛋白纤维(氨基酸)与人体皮肤亲和性好→保健中草药(纺丝时加入)
与蛋白质链以化学键相结合→药效持久
导湿性 纤维表面沟槽→导湿性优于棉→避免织物由于汗湿而紧贴在身体上
第二节 新型再生蛋白质纤维
一、大豆蛋白纤维
以榨油后的的大豆废粕为原料,利用高新技术,将豆粕中的球蛋白分离提纯, 并通过助剂、药物分子处理,使提纯的球蛋白改变空间结构,再添加羟基和氨基等 高聚物改性剂,制成一定浓度的的大豆蛋白质纺丝液,经湿法纺丝工艺和后加工处 理而成大豆分离蛋白质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共聚共混纺丝而成。 (蛋白质:23%~55%,聚乙烯醇:45%~77%)
(二)再生竹纤维
结构 ——化学成分:纤维素81.5%、木质素10.1%、半纤维素、脂蜡质、杂质 ——形态:纵向(光滑、均一,多条浅的沟槽)
截面(圆形,边缘为不规则锯齿形,多孔隙) ——超分子:结晶度31.6%、聚合度280、取向度0.023
性能 ——强度较低、伸长度较大:结晶度↓、取向度↓、吸湿↑→强度↓、伸长度↑ ——卷曲性能好、可纺性好 ——抗菌、抑菌、防紫外线性和保健功能:竹醌(抗菌、抑菌);竹蜜和果胶
形态结构 ——皮芯结构:共聚部分蛋白质在湿法纺丝中先凝固——纤维芯层
共混部分蛋白质在湿法纺丝中后凝固——纤维皮层 ——截面(哑铃(二)性能
外观(视角效果) 光泽、悬垂性、织纹细腻
舒适性 手感柔软、滑爽、质地轻薄
染色性能 本色为淡黄色,酸性染料、活性染料染色,色牢度好
第八章 新型化学纤维的性能及生产
第一节 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
一、Lyocell纤维
(一)概述 莱塞尔(Lyocell)纤维是目前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使用有机溶剂法的再生纤
维素纤维,它是以季铵类氧化物N-甲基吗啉-N-氧化物(简称NMMO)为溶 剂,将纤维素浆泊溶解后进行纺丝而成。 工艺流程简单,生产周期短:粘胶纤维和Modal纤维:40h;Lyocell:3h 生产中不污染环境:溶剂回收率99.9% 原材料消耗少: 粘胶纤维:1.73~2.50t烧碱等化工料/t纤维 Lyocell纤维:0.05~0.08tNMMO/t纤维 原料丰富:木材、棉短绒、甘蔗渣 产品:棉的舒适性、涤纶的强度、粘胶纤维的悬垂性、蚕丝般的手感
纤维轴向有排列规则的微孔(直径15~30nm)→水溶胀↑ 纤维较高的结晶度和取向度,而微纤间的横向结合力较弱→湿润下→非晶态或 无定形态的纤维素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几倍的水而膨胀伸长→部分氢键被破坏→结 合力减弱→由于连续摩擦及振动→原纤从纤维表面分离出来→原纤化 原纤化控制 ——纤维制造阶段:纺丝中加入交联剂+调整纺丝工艺参数+对纤维进行处理 ——染整阶段:机械控制+纤维素酶处理+交联处理 ——染色交联:选用多官能团的染料(活性染料) 原纤化应用 仿桃皮+仿麂皮
——气体夹层高度:拉伸和轴向变形主要区段。30mm; 高度↑↑→纺丝线的液流段太长→断裂
——凝固条件:凝固浴浓度:50%NMMO(浓度↑↑→双扩散速度↓↓→凝固速 度↓↓;浓度↓↓→表层凝固↑↑→阻碍双扩散→内层凝固速度↓↓) 凝固浴温度:15℃
——拉伸倍数:7~12,主要在气体夹层区, 拉伸倍数↑↑→纤维双折射率↑↑→断裂强度↑↑
(三)Lyocell纤维原纤化
原纤化定义 湿态下纤维与纤维或与金属等物体发生湿磨损时,原纤沿纤维主体剥离成为直
径小于1~4μm的巨原纤以及进而裂为更加细小的微原纤的过程 原纤化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