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白居易编制人:杨大芳班级姓名一、作者与背景简介1、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

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

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

葬于龙门山。

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2、诗歌主张。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

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

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

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

著有《白氏长庆集》。

预习检测1.白居易,字________,号。

晚年号________ 。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 诗人。

人称“”。

他和好友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_______ ”运动,主张“________ ,________ ”。

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白居易诗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

二、有关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

文苑寻宝【司马青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

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

形容极度悲伤。

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后来高中语文课文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上船时,偶然听得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演奏。

在和琵琶女对话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觉得他们两人命运相同,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惊人句,并为之泪湿青衫。

青衫,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

“司马青衫”表达的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思。

因此,古代诗人常用此典故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

宋司马光《锦堂春》“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

”是说“伤心事”还不止琵琶女的身世。

金吴激《人月圆》从“南朝千古伤心事”一直说到“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也是指伤心事太多,其中“同是天涯”还用了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

元白朴《夺锦标》在新亭眺望时触目伤心,也说到“谁念江州司马,沦落天涯,青衫未免沾湿”,这里就是写自己的悲痛了。

还有反用这个典故的,如刘镇《水龙吟》“笑多情司马,留春无计,湿青衫泪”和辛弃疾《满江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不过这些反用,表面上是旷达的样子,实际上蕴含着更多的悲痛。

三、阅读作品,思考回答问题:1、梳理课文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0字以内)。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四、诵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1、全诗写琵琶女演奏写了几次?每一次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2、结合文章第三段内容我们能否发现琵琶女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3、在第三曲这部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用了哪些手法?课后积累《琵琶行》中出现的成语:1、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2、切切私语——(现作“窃窃私语”)“在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3、珠盘玉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4、整衣敛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5、秋月春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6、暮去朝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7、门前冷落——“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

也作“门庭冷落”。

8、杜鹃啼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9、司马青衫——“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

形容十分悲伤。

10、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来指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愁怨,后来引申为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比喻某种高尚行为给予人们的深刻感受。

11、同是天涯沦落人——指同是飘泊沉沦在他乡异域的人。

12、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即成知己,不必要从前认识才算故人。

意谓一见如故。

①wéi ② gǔ③ mǐn ④ xiāo ⑤ yè⑥ lán ⑦ōu yā zhāo zhā⑧ pén1.①写成②是③中④替、给⑤说话⑥说⑦字略。

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积累。

3.交待时间、地点、事件、琵琶女身世、作家境况、创作动机,与全诗在内容上相互照应并互为补充。

4.琵琶女是一位在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妓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从夜送客之时的“秋瑟瑟”、“无管弦”、“惨将别”转而“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千呼万唤”她才“始出来”。

因为她有满腹“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作者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它的难言之痛。

5.相似之出:都是由京都来到偏远江州,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都有由荣到衰的遭遇和满腹的忧愁暗恨。

由此作者发出了“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得感慨一方面感慨自己的身世,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

6.略。

7.①悄悄②悲、伤③随手④形容声音浊杂粗重⑤形容声音轻细⑥形容教声婉转8.琵琶女演奏琵琶曲分三个部分:序曲、曲中、曲终。

先调弦校音随声出情,接着三个乐段以声传情,曲终收拨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旋律的变化暗示了琵琶女情绪由舒缓流畅在经短暂间歇后转为雄壮激越,。

琵琶女将蕴藉已久的悲情,借乐曲弹奏出来。

9.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物,写出了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显示了琵琶女内心情感的起伏。

冰泉冷瑟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1.①冲犯②停止③即使④实在12.过者即长者;行人即役夫13.①父亲、母亲和妻子、孩子②黄河③华山以东的地方④函谷关以西的地方14.①夸张②联珠③比喻④互文15.深刻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对战乱的痛恨。

17.提示:根据乐曲的表现手法,把乐曲的所带给我们的意境写出来。

2、“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2)读P40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