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雨水处理设施【篇一:初期雨水收集池计算】初期雨水收集池、事故池常见问题与对策一、初期雨水收集池1、初期雨水收集池常见问题化工企业初期雨水通常含有较高浓度的化学品、按照清污分流的原则,污染的初期雨水需进行分流收集妥善处理,后期污染程度较轻的雨水进过简单预处理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固体颗粒杂质后,通过雨水系统直接排入自然受纳水体。
常见问题如下:1) 初期雨水量计算和收集不科学,初期雨水收集池设计过大或过小;2) 未设置初期雨水收集池或将初期雨水池与事故应急池混淆使用;3) 污染汇流区设置不合理,部分可能产生跑冒滴漏污染且受降雨冲刷的区域未考虑;4) 将室内或地下区域以及人工清洗作业产生的废水视作污染的初期雨水;5) 雨污切换装置采用人工控制造成反应滞后,部分超标初期雨水溢流外排;6) 收集后的初期雨水后期未采取处理,直接外排。
2、对策:厂区内雨水均进入废水处理系统;或雨污分流,且雨排水系统具有下述所有措施:①具有收集初期雨水的收集池或雨水监控池;池出水管上设置切断阀,正常情况下阀门关闭,防止受污染的水外排;池内设有提升设施,能将所集物送至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无法利用装置围堰、罐组防火堤控制事故液时,应关闭雨水系统的出口阀门、拦污坝上闸板,切断防漫流设施与外界的通道,将事故液排入中间事故缓冲设施;如果未设置中间事故缓冲设施,直接排入末端事故缓冲设施;②具有雨水系统外排总排口(含泄洪渠)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关闭雨水排口(含与清净下水共用一套排水系统情况),防止雨水、消防水和泄漏物进入外环境;当区域排洪沟通过厂区时:③如果有排洪沟,排洪沟不通过生产区和罐区,具有防止泄漏物和受污染的消防水流入区域排洪沟的措施。
当区域排洪沟通过厂区时: 1 )不宜通过生产区;2)应采取防止泄漏的可燃液体和受污染的消防水流入区域排洪沟的措施。
3)液化烃罐组或可燃液体罐组不宜紧靠排洪沟布置。
二、事故池1、事故池常见问题事故池是在现有事故收集系统设施不能满足事故排水储存容量要求时,用来暂时收集储存事故排水的水池。
常见问题如下:1) 缺少事故处理池,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差;2) 事故池挪作它用,如将初期雨水池与事故应急池混淆使用,初期雨水进入事故池;将事故池挪作调节池用;3) 事故收集系统设置不合理,事故处置过程中未受污染的排水进入事故污水收集系统,进入事故应急池;4) 事故池设置不合理,容积过小存在事故污水溢出现象。
事故池设置在地势较高处,发生事故时,事故废水不能重力流入;5) 未考虑当事故池容积不能满足事故污水储存容量要求时,设置加压设施外排到其它储存设施;事故应急池溢流管与雨水系统相连;6) 无事故废水处理方案,直接将事故污水外排。
2、对策:1)按相关设计规范设置应急事故水池、事故存液池或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等事故排水收集设施,并根据下游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和易发生极端天气情况,设置事故排水收集设施的容量;2)事故存液池、应急事故水池、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等事故排水收集设施位置合理,能自流式或确保事故状态下顺利收集泄漏物和消防水,日常保持足够的事故排水缓冲容量;且3)设抽水设施,并与污水管线连接,能将所收集物送至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4)事故存液池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5)设有事故存液池的罐组应设导液管(沟),使溢漏液体能顺利地流出罐组并自事故存液池距防火堤的距离不应小于7m;事故存液池和导液沟距明火地点不应小于30m;事故存液池应有排水设施。
6)事故排水处理事故排水中的物料应回收;事故排水宜送污水处理场处理,当不能进入污水处理场时,应妥善处置;能进行生物处理的事故排水,应限流进入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事故排水的监测项目应根据物料种类确定;处理事故排水时,应根据物料挥发性、毒性等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含可燃液体的污水及被严重污染的雨水应排入生产污水管道,但可燃气体的凝结液和下列水不得直接排入生产污水管道:与排水点管道中的污水混合后,温度超过40℃的水;混合时产生化学反应能引起火灾或爆炸的污水。
1)《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747-2012)3.1.1 设计水量应包括生产污水量、生活污水量、污染雨水量和未预见污水量。
各种污水量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生产污水量应按各装置(单元)连续小时排水量与间断小时排水量综合确定; 2 生活污水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014的有关规定执行;3 污染雨水储存设施的容积宜按污染区面积与降雨深度的乘积计算,可按下式计算:v=fh/1000 式中:v——污染雨水储存容积(m3);h——降雨深度,宜取15mm~30mm(对全国十几个城市的暴雨强度分析,经5min初期雨水的冲洗,受污染的区域基本都已冲洗干净。
5min降雨深度大都在15mm~30mm之间);f——污染区面积(m2)。
4 污染雨水量应按一次降雨污染雨水储存容积和污染雨水折算成连续流量的时间计算确定,可按下式计算:qr=v/t 式中:qr——污染雨水量(m3/h);t——污染雨水折算成连续流量的时间(h),可按48h~96h选取。
5 未预见污水量应按各工艺装置(单元)连续小时排水量的10%~20%选取(包括事故跑水、渗漏水)。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6.1.8/6.6.1 化工建设项目应设置应急事故水池。
6.6.2对排入应急事故水池的废水应进行必要的监测,并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1 能够回用的应回用;2 对不符合回用要求,但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水,可直接排放;3 对不符合排放标准,但符合污水处理站进水要求的废水,应限流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4 对不符合污水处理站进水要求的废水,应采取处理措施或外送处理。
6.6.3应急事故水池容量应根据发生事故的设备容量、事故时消防用水量及可能进入应急事故水池的降水量等因素综合确定(应急事故水池容量=应急事故废水最大计算量-装置或罐区围堤内净空容量-事故废水管道容量。
应急事故水池容量应根据发生事故的设备容量、事故时消防用水量及可能进入应急事故水池的降水量等因素综合确定。
应急事故废水的最大量的计算为: 1 最大一个容量的设备或贮罐物料量;2在装置区或贮罐区一旦发生火灾爆炸时的消防用水量,包括扑灭火灾所需用水量和保护邻近设备或贮罐(最少3个)的喷淋水量;3当地的最大降雨量。
计算应急事故废水量时,装置区或贮罐区事故不作同时发生考虑,取其中的最大值)。
【篇二:初期雨水处理措施在排水管网规划中的运用】初期雨水处理措施在排水管网规划中的运用容义平(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172 )摘要:结合深圳市进行的排水管网规划编制,介绍了城市排水管网规划中对初期雨收集处理的常用方法和具体措施,对初期雨水池的设置、选型、容积计算、竖向设计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面源污染初期雨水雨水池1、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的必要性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点源污染被逐步得到消除之后,河道的主要污染源就是面源污染。
据国外一些环境科学家研究,河流中的污染负荷约有50%来源于非点源污染。
而我国的一项研究也证明,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市与浙江省的工业污染负荷相加起来,也只占杭州湾污染负荷的10%,另90%的污染负荷来源于农业污染和面源污染,其中畜禽饲养污染负荷就占到了35%,大大超过工业污染负荷。
随着近年来对城市工业污染源防治力度的加大,工业企业污染达标率逐步提高,面源污染已成为污染防治的瓶颈,防治问题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对于一般城市,环境水体的面源主要由生活垃圾、工业固废物、农田污染组成。
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就是初期雨水,其它的面源也大部分都是通过雨水地表径流的方式进入河道水体的。
随着城市大气污染及地面污染的严重,雨水径流污染愈加严重,尤其是污染物较多的初期雨水。
据调查,某些地区的初期雨水的污染物指标最高值已远远高于典型城市生活污水。
北京市曾经对道路地面径流雨水污染情况进行过测试,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及《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相比,ss、bod5和cod指标的最2、初期雨水的处理方法长期以来,传统的雨水处置方法是“疏、导、泄”,视雨水为猛兽,越早、越快、越彻底的排除就越好。
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将原有河道、自然土沟(渠)裁弯取直,改为硬化渠道或排水管道,加之大面积的不透水地表增加,使城市地区的雨水径流系数增大,原有起调蓄作用的水塘、田地及低洼地被填,城市附近河道的峰值流量增大,峰值到达的时间缩短。
现实证明,这些雨水旧有的排放方式影响到了区域水循环和平衡的破坏,导致洪涝灾害的增加,造成河流“侵蚀——堆积”过程的变化、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枯季径流量减少以及水体生态环境的退化。
目前,对雨水的就地处置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处置雨水的方法。
在国外,一些城市雨水滞流项目和计划已被广泛实施。
雨水就地处置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就地渗蓄,减少地表径流。
措施有增加城市透水地表面积,设置初期雨水处理池、恢复植被及修建蓄水盆地、池塘、洼地等人工湿地。
对于新开发项目,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径流的零净增长,保持地下水的回渗率,控制水土流失等。
国内外的研究及工程实践表明,在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和建设中,在一些主要的雨水排放口或支流口建造一定规模的初期雨水池,将已被面源污染的初期雨水在雨水池内作处理后排放,或是通过截流管或污水管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从而控制支流口上游所有的点源、面源污染源,是一项可行的治理措施。
深圳市于2007年底编制完成的全市各流域排水管网规划中,大量采用了在排水管网中增加对初期雨水的截流和处理措施,包括近期对合流管渠的截污、远期对分流制雨水管渠的截流以及初期雨水池的设置等等。
3、考虑初期雨水处理的排水体制选择深圳市是新建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与建设采用完全分流制,城市建设采用成片规划、成片开发,排水工程建设投资巨大和充裕,十分有利于分流制管网系统的形成,可以认为是全国实施分流制较为超前和完整的城市之一;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和处理率也属国内较高水平之一;但实际排水、治污效果却不尽人意。
究其原因,一是城市排水管理的滞后,实际中雨、污混接现象仍是十分突出,要实现雨、污排放的各行其道,任务十分艰巨,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二是部分污水干管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由于工程量大,实施难度高,未能起到截污治污的有效作用;三是大量面源污染随雨水径流排入水体造成污染。
事实说明,完全依靠实施分流制排水系统,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城市排入水体污杂物的收集和处理问题,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仍得不到大的改善。
城市排水体制的建设,关键是提高排水系统对污染物收集率和去除率,使排水系统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