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鱼皮文化及保护与发展
二、赫哲颇具特色的服装服饰材料—— —鱼皮
鱼皮加工的皮革是一种优异的皮革,由它制成的皮革 产品质地轻便柔软、经久耐磨、易染色 、富有弹性 、防水性 好,使用寿命长,具有美丽的天然花纹,同时环保。 在严寒 的冬季不硬化、不会蒙上冰。 但是鱼皮也有缺点:它的透气 性不好,导致穿着的舒适性存在问题。 鱼皮不能沾水,否则 就会膨胀,变黑难看。 北方的冬天寒冷,水基本上都冻成了 冰,所以鱼皮多为冬季穿用。 同时由于鱼皮中含有大量的 胶质,所以不能接触到火和热水,否则会卷曲变脆,抽缩走 样。 赫哲族的鱼皮皮革多用哲罗鱼、细鳞鱼、鲶鱼、鳇鱼、狗 鱼、刀鱼、干条鱼、胖头鱼、草根鱼、鲩鱼、大马哈鱼、鲤鱼等 鱼皮制成。 能加工成皮革的鱼皮,首先需要较大的鱼。 一般 来说,大马哈鱼皮做面料最好,它的皮子较大,纹理细致美
的记载:“金代女真人穿鱼皮衣, 一般以大马哈鱼 皮缝制。 此鱼皮鳞片小,色淡黄,去鳞制衣后,日光照之,有
1. 鱼皮制革的加工过程
传统的服装革多为猪、牛、羊、鹿皮革等 ,这些皮革的 加工过程可分为:准备工序 、鞣制工序和整理工序。 准备 工 序 包 括 浸 水 、脱 毛、膨 胀 、片 皮 、消 肿 、软 化 、浸 酸 等 ;鞣 制 工 序 是 将 皮 革 浸在 鞣 液 中 以 改 变 皮 质 的 化 学 成 分 ,固 定皮层的结构;整理工序可分为湿态整理和干态整理。 湿 态整理包括水洗、漂洗和漂白 、削匀、复鞣、填充、中和、染 色以及加脂。 干态整理包括平展与晾干、干燥、涂饰。 [2] 赫哲族的鱼皮制革都是手工操作。 工具均为木制,这 主要是怕金属工具伤了鱼皮。 工序基本上可分为剥皮、阴 干、去鳞、铡皮子、捶打、揉搓。 制作鱼皮革的鱼要新鲜,如 果存放时间过长,鱼肉和鱼皮粘连在一起 ,扒鱼皮的时候 会 比 较 费 劲 ,并 且 扒过 的 皮 上 会 带 肉 ,影 响 皮 子 的 质 量 。 剥鱼皮时一般用桦木木刀,这种刀既厚实又锋利 ,不伤皮 子。 鱼皮剥好后,将其钉在门上或墙上阴干。 如果是大鳞 鱼皮 ,如 草 根 鱼 、青 根 鱼 、鲤 鱼 皮 等 ,阴 干 后 应 去 鳞 ,把 刀 刃塞进鱼鳞与鱼皮之间,用拇指压住鳞片与刀刃 ,连鳞带 刀一起提揭,就能揭扯下一大片鱼鳞。 [1]如果是无鳞鱼皮 和 小 鳞 鱼 皮 ,如 鳇 鱼 、哲 罗 鱼 、怀 头 鱼 、鲇 鱼 、鲢 鱼 、干 条 鱼、狗鱼、鲑鱼、白鱼等就可省略此步 。 阴干的鱼皮很硬 , 要使其成为能穿用的衣料,下一步就必须让它变软。 赫哲 人通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 在阴干的鱼皮上撒上玉 米 面 ,一 方 面 ,玉 米 面的 细 小 颗 粒 可 以 硌 掉 部 分 鱼 鳞 ;另 外,玉米面还可以吸收鱼皮上的油 ,起到去油的作用 。 鱼 皮包上玉米面后就放在木制铡刀上铡压 。 铡刀上下有锯 齿,鱼皮就在锯齿间被翻转压扎。 铡压过后的皮子经过木 砧或木槌平缓、均匀地捶打和用手揉搓后 ,就会变得柔软 结实。 此时的皮子就可以用来制作服装服饰了。 赫哲族的鱼皮制革工艺 , 是经过无数代人的经验积 累传承下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鱼皮制革已经突破 了手工制作,以下即为一种高原裂腹鱼 、草鱼鱼皮的鞣制 方 法 :首 先 使 用 转 鼓进 行 预 处 理 、脱 脂 ;在 划 槽 中 进 行 复 灰、脱灰、软化、浸酸;然后再用转鼓予鞣 、铬鞣,在划槽中 提 碱 、中 和 ,用 转鼓 复 鞣 ,加 脂 染 色 ,再 经 干 燥 ,整 理 等 后 处理制成原皮。 (摘自肖体平的专利 。 专利名 :高原裂腹 鱼、草鱼鱼皮的鞣制方法。 专利号:00123406 )该方法与上 面提到的传统的服装革加工过程相似。 其成革耐寒耐水, 质量优于爬行动物皮革,且不掉层,表面天然花纹美观。
2. 赫哲族对鱼皮皮革的应用
赫哲族先人曾以鱼皮为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 , 穿鱼 皮衣和佩带鱼皮荷包。 赫哲族人延续先人的习惯,鱼皮服
96
2009 年第 1 期总第 127 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介
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 如果完全脱离原有的生产关 系,面对外面日益激烈的竞争,新的生产关系很难具有强 大的竞争力。 所以, 赫哲族在原来渔业文化的基础上产 生、 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必须依托有悠久发展历史的渔 业文化。 现在的赫哲族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当地政 府对赫哲人由渔业转为农业的鼓励 , 同江街津口依托民 族特色发展旅游业的尝试, 以及饶河县四排乡发展与捕 鱼业临近的养殖渔业都是在渔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新的生产关系。 与此同时,必须将渔业文化与经济发展有 机地结合起来。 民族文化不是单纯被动地决定于经济基 础,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是相互作用的。 文化同生产的组 织和管理结合起来,为形成科学的 、艺术的生产组织和管 理方式提供精神动力的思想内核 , 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生 产力,使生产获得发展。 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经 济的发展也需要有文化的智力推动和价值观念的制导。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介
2009 年第 1 期总第 127 期
□廖 勇 李晓蓉
赫哲族鱼皮文化及保护与发展
人
类 用鱼皮加工的 皮 革 制 作服 装 服 饰 的 习 惯 从 古 代就开始流传。 在《三朝北盟汇编》卷三中有这样
观,但这种鱼价格偏高,做出的皮革成本高。 所以,一般多 用胖头鱼、干条鱼、草根鱼、鳇鱼等鱼皮来鞣制。
若夕锦。 ”清代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也有记载:“鱼皮 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 ”[1]这里 所说的鱼皮部落,即为金代女真人后裔的赫哲族。 赫哲族 不仅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继承了先人的传统,在服装服饰上 也如此。 生活在千岛群岛和北海道的日本土著居民阿依努 人、与赫哲族族源关系颇深的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的那乃 人、乌尔其人、基立亚克人以及欧洲北部的沿海居民等也 曾有过穿着鱼皮服饰的历史,但赫哲族的鱼皮文化较之更 丰富典型,也是将鱼皮工艺保存至今的唯一民族。
三、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保护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当旧的生产关系不能满足当 前的物质文化需要时,社会就会产生变革 ,新的生产关系 也就应运而生。 赫哲族依靠渔业沿三江而居的生活方式 形成了该民族独特的渔业文化, 但由于传统的渔业文化 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一旦自然生态环境恶化 ,渔业文化就 会受到冲击出现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 、乌苏里江鱼类资 源不断减少,已经无法承载日益增长的捕捞和生活需要 。 同时, 赫哲族的粗放式捕捞方式已导致了渔业资源的破 坏,再生能力跟不上捕捞量。 随着江中鱼类资源的破坏和 不断减少,赫哲族人的经济收入也相应减少。 [3]显然,原有 的生产关系已不能满足赫哲族人当前的生活所需 。 赫哲 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发生了很大改变 , 捕鱼业已经不 再是他们唯一的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赫哲族生产生活方 式的改变,反过来又影响着该民族传统的的渔业文化。 年 轻一代接纳了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材料 , 对传统的捕 鱼技术和鱼皮工艺越来越陌生, 而赫哲族经过历代发展 而来的高超的捕鱼技术,是鱼皮皮革完整性的技术保证 。 现在,虽然鱼皮皮革的制作工艺并没有失传 ,但精通的大 多为中年人和老年人,随着赫哲族老一辈人的去世 ,鱼皮 皮革的制作工艺就有可能走向消失。 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 是建立在对原有生产关系的
参考文献: [1 ] 徐万邦:《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服饰文化比较》,《大连 大学学报》,2007 年第 2 期。 [2 ] 朱松文主编:《服装材料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 年。 [3 ] 于长江:《现代化过程中的赫哲族:“文化”还是“生产方式”?》,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年第 3 期。 [4 ] 洪英华:《试谈民族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黑龙江民族 丛刊》,2003 年第 1 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
2006 年佳木斯市成立的赫哲鱼皮文化传播中心 , 致力于
开发赫哲族传统鱼皮手工制品、民族鱼皮服饰 、鱼皮工艺 画、鱼皮镂空刀刻画、鱼皮缝合工艺旅游纪念品等五大类 几十个品种的民间艺术品, 就是将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 起来的很好的例子。 同时,面对赫哲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 , 社会各方面也都在积极寻找应对的措施。 2003 年,赫哲族 大马哈鱼皮服饰在法国中国文化年中展出 , 同年也在香 港文化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中展出。 2004 年,国 家审核通过了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业性试点项 目 “黑 龙 江 省 赫 哲族 传 统 渔 猎 文 化 ”,其 中 一 项 主 要 保 护 内容即为民间艺术中的鱼皮工艺 。 同年,在首届 “黑龙江 文化艺术之冬”民间美术大赛精品展上 ,独具风情的赫哲 族的鱼皮文化展区吸引了众多目光。 2006 年,赫哲族鱼皮 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 录。 近年来,国内外的博物馆也对赫哲族的鱼皮文化产生 了极大兴趣, 纷纷找到会鱼皮技艺的赫哲族人制作鱼皮 服装服饰供其收藏。 街津口乡的赫哲族村民尤雪琴就为 日本民俗博物馆和我国自然博物馆等精心加工制做了五 套用哲罗鱼、狗鱼、鲤鱼、大马哈鱼皮缝制的鱼皮衣裤 ,并 且受到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好评。 总之,在社会各个阶层 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环境下 , 正确把握住新的 生产关系与传统渔业文化的关系 , 赫哲族人定能走上健 康发展的道路。
装与服饰是他们的民族特点。 赫哲族女子大多穿鱼皮长 衣和女式鱼皮套裤。 鱼皮长衣的袖子短肥 、腰身窄瘦 ,身 长过膝,下身肥大。 样式象旗袍。 袖口、托肩和前后胸均缝 以用鹿皮或鱼皮剪成的云卷和动物图案 , 衣下边往往缝 有铜铃或贝壳之类的装饰品。 女式鱼皮套裤上端为平口, 裤角绣花纹或镶花边。 赫哲族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 衣和男式鱼皮套裤,男式鱼皮套裤上端斜口 ,裤脚下沿镶 黑边。 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 耐磨。 鱼皮除了用做衣服和裤子的面料 ,也用来制作鞋 , 手套,围裙,绑腿以及缝制鱼皮服装和鱼皮物件用的鱼皮 线。 用鱼皮做的鞋里塞上干乌拉草 ,穿上轻巧暖和 ,防水 防潮。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化纤等各种现代 服装面料的大量输入, 鱼皮已不再是赫哲族主要的服装 服饰材料, 而是作为体现赫哲族民族文化的载体被收藏 于各地博物馆之中。 鱼皮除了用于制作服装服饰 , 也和其他门类的艺术 形式结合。 当代的一些艺术家就运用粘贴、镂刻等技艺利 用鱼皮作画。 鱼皮天然的鱼鳞花纹凹凸不平,既多种多样 又浑然天成,颇具自然之美。 构成的画面色彩斑澜 ,风格 古朴粗犷,而且富有立体感。 鱼皮画内容多为表现赫哲族 人传统的日常生活画面, 也有一部分表现赫哲族人的宗 教 信 仰 ,反 映 了 赫 哲族 的 审 美 观 ,生 存 环 境 、生 活 状 态 和 生产技术,是中华民族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佳 木斯市赫哲鱼皮文化传播中心就根据野生鱼皮天然特有 的鱼鳞花纹,创作出了赫哲民间传统手工制作的鱼皮缝合 工艺旅游纪念品、 鱼皮镂空刀刻画等五大类鱼皮工艺品。 鱼皮皮革与其他门类艺术形式的结合,丰富了鱼皮皮革的 应用范围,也将赫哲族的传统民族文化生活融进更多的载 体,为赫哲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拓宽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