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再思考

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再思考

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10月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再思考许灵艳,黄文貌(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40)收稿日期:2012-08-25作者简介:许灵艳(1983—),女,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肩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文章通过对比、总结德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工程教育的特点,分析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对策探讨,旨在对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西方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8-0118-02Rethinking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of ChinaXU Ling-yan ,HUANG Wen-mao(School of M 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the high requirement for engineering talent is brought up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ponsible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s facing a great challenge.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and some measure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Germany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And aims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implement of “high level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Keyword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western engineering education ;high level engineering education企业技术开发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第31卷第28期Vol.31No.282012年10月Oct.2012中国有一个著名的问题,叫做“李约瑟难题”,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个难题与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同一现状。

曾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回答过:原因是我们的祖先只教我们如何敬上、如何遵守秩序和如何维持传统习惯。

这位物理学家中肯的回答道出了中国教育的一些弊端。

我们确实骄傲于中国古代工程的辉煌,过去的一个世纪,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诸如,桥梁专家茅以升、火箭专家钱学森、地质学家李四光等工程大师和工程教育家,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样的人才着实罕见,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工程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科学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出色的工程人才,而出色的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工程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工程教育的模式应该适应全球工程的发展,而不能是原地踏步,止步不前。

在时代进步的同时,教育也要跟上脚步。

因此,工程教育,特别是能培养适应现代化工程发展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教育,对我国、乃至世界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西方工程师培养的特点纵观西方国家,如,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其工程教育模式可谓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典范,且各有特色,如:德国有“文凭工程师”制度;法国有严格的入学选拔制度;美国有“大工程观”理念。

但他们的教育模式有其共同特点。

①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

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科目的学习,基础知识学习的时间也比较长,学生的专业方向划分得比较晚;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很注重基础学科,教育课程的每次改革,都特别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美国的很多高校都规定了学生所必须学习及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工程技术、实验课程等;以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的德国工程师教育,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取得相应的学位。

②注重能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科技日益发展,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竞争的根源其实是人才的竞争,是能力的竞争。

因此,人才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

法国的教育,特别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测验,题目不是就课本的内容简单提出,而是学生大多没有见过的、新颖而复杂的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

美国的高等工程院校也同样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内容、方案的调第31卷第28期整,教学方法、理念的改进,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等,都是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基点的。

③注重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共同培养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

法国工程师的培养非常注重与企业的结合,他们的教学大纲包含有邀请企业的工程师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

每位法国工程师学生,在第二或第三年里,有两段长达4或6个月的企业实习经历。

实习结束时,他们一般都要写报告,企业里的相关人员会被邀请来对报告进行评价。

在德国,工程师教育目标是培养“成品工程师”,除了严格的理论学习,他们非常重视实践,特别是企业实践经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

2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2.1工程教育规模庞大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较快。

据资料统计,高等工程院校1949年为28所,1953年为38所,1988年高达281所,1993年达到292所。

特别在近几年里,我国设有工科专业的院校数量迅猛增长,2003年,中国设有工科专业的院校达到1303所,2006年,我国设有工科专业的高校为1653所,至2009年,我国办有工程教育的普通高校有2200多所。

2.2教育设施、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从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全国包括工科院校在内的各大高校,积极扩大校园面积,设立多个分校区,有的高校建立的新校区面积甚至超过原校区的几十倍,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大学城。

随着学校面积的增大,教学设施、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工科类院系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购置了实验仪器及设备,一些工科院校甚至建立了校内外合作工程教育平台。

2.3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学习增强经济全球化造就了教育的国际化。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也增强了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和学习,例如,举办和参加各种国际研讨会、互派交换生、留学生等。

截止到2010年,我国已经和世界上178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方面的合作。

3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探讨教育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而高等工程教育更是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使命,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力军。

但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工业化的贡献率不高。

一项国际洛桑学院的调查表明,我国的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师的能力的排名是最后一位,该调查反映出我国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方面的矛盾。

3.1社会导向问题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对我国的高等工科院校办学思想、观念等缺乏适当的指引,使得高等院校出现了盲目攀比的风气。

首先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校想尽方法去除“职业”、“专科”的帽子,后是普通高校想法设法向研究型大学迈进,再有是重点高校努力向垂涎三尺的“世界一流”进军。

当然,进步是件好事,但是,应该对自己有清楚的定位,特别当自己的办学特色与追求的“进步”有冲突时,应认真思考以牺牲自己的特色而换取冠冕堂皇的“外衣”是否值得。

重点工科院校正在为其实现的“综合化”而欢呼时,是否意识到他们在工程领域中的优势也正因此而削弱。

一些高职、专科学校也正在丢掉自己原本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特长,努力追求专升本。

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教育委员会委员沈士团教授曾指出,“过去有很多专业性的工科大学和综合性的工科大学,现在工程教育的意识有所退化和减弱,而且比较严重”。

西方一些国家,如法国,其明确指出工程师高等学校与综合性大学分别扮演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种不同的角色,他们是两种并列的教育类别,而不是层次高低的关系。

毕业生就业以后,工资待遇也不会因为他们的不同的教育背景而有太大的差异,因此,两种教育各自发挥特色,和谐发展。

在我国,不管是高等技术学校、高等工科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必须明确他们各自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同时,明确他们的教育目的,各尽其责,各施所长,才能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3.2学校实施的问题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实践教学是我国教学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很多学校,强调科学知识,忽视实验课程,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同时,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学生实习重参观、轻参与,毕业设计脱离生产实际等。

国外一些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科学校,其培养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如美国工程教育界提出的“大工程观”,要求工程教育要重视工程的实践特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在教学方面,基础学科的教授和实践教学的实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应合理安排好两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才能使其并行不悖。

②师资队伍缺乏工程背景,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交流较少。

近几年来,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非常重视教师的海外经历,殊不知教师的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对工科类学生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些有着企业工作经历,在企业里面能够胜任高级工程师职位的人才,到了高校里面只能是普通的“工程师”,甚至只是“助理工程师”。

待遇悬殊,使得企业里资深的高级工程师不愿进入高校,高校对引入有着企业经历的人才也并不是很重视,高校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或者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他们对理论知识了解很多,而对生产实践了解甚少,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导致其教导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