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4、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和预习要求:查字典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
一、播放历史故事《南辕北辙》,初步认识与感受课文。
教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教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
二、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教师:同学们,这种通过故事的手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寓言。
点及发展史: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三、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1自读课文。
注意在读故事的时候,把你遇到的不理解的字和词勾出来,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生自由朗读故事。
教师巡视。
2、学会质疑,有什么不理解的或谁有问题?
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3、认识“辕、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
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
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4、学写“盘缠、硬”。
教师讲解并示范这三个字
先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
指名回答。
教师书空并讲解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
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
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又边别写成厘米的厘。
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
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回答。
(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
(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读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车人很固执。
很愚蠢。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教师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3段对话。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
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
4、学生分组辩论。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
)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
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
四、联系生活再理解
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