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维度理论 三

文化维度理论 三

文化维度理论三接文化维度理论(二),摘抄了一段更加详细的文章(《跨文化管理》,作者:陈晓萍)强皮纳斯的文化架构理论(续)关系特定-关系弥散关系特定-关系弥散这个维度可以用来很好地描述和解释在不同文化中生活的个体在人际交往方式上的巨大差别。

这个维度的提出源自已故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科特卢温(Kurt Lewin)的圆圈拓扑理论。

卢温本人出生并成长于德国,后来到美国留学、工作并定居。

他发现美国人的人际交往方式与德国人的相差很远,于是开始对此进行研究,并在1934年发表了《拓扑心理学的原理》一书。

他提出了两类交往方式,一类被称为U类方式(即关系特定类型),另一类被称为G类方式(即关系弥散类型),如图2-4所示。

图2-4(a)表现的是U类交往方式,也即美国人的一般人际交往模式。

中间的实线小圆圈代表个体的私人空间,很小而且封闭。

外周的虚线大圆圈与小圆圈之间的空间代表个体的公共生活空间,也即允许普通他人进入的地方。

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人的公共空间很大,他们对人友善,愿意帮助陌生人,在路上行走见到陌生人也会微笑、致意,说"Hi"。

有一点交往后,他们会带你去他们的家里做客,如果你需要喝饮料,他们可能会让你自己去冰箱拿。

如果你下班需要搭车回家,他们会主动提出帮助,让你坐进他们的汽车送你到家门口。

对他们来说,房子的客厅、厨房、书房等都是公共空间,冰箱也是,汽车也是,可以对任何人开放。

同时,一个人的公共生活空间可以分为众多领域,比如工作场所、高尔夫俱乐部、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等。

用实线隔开代表这些不同公共领域之间的严格界限。

一个典型的特殊领域是人的工作领域,他们与这个领域中有关的人交往,上级、同事、属下,展现自己在该领域中的面貌和特点;另一个特殊领域可能是自己参加的一个俱乐部,比如摇滚乐队,比如高尔夫球队,在这个领域中,个体用相似或者不同的方式与队友交往,表现自己另外方面的特长和风格。

但有意思的是,一般大家都不会把自己在某一特定领域交往的人带入其他领域,所以,参加社区活动的人一般不会是自己工作中的同事,摇滚乐队的人也不知自己在工作场所中的表现。

因此,U类交往方式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划得清清楚楚,特定领域,特定人群,不加混淆。

图2-4(b)表现的是G类交往方式,也是德国人的一般交往模式。

此图的很大不同之处是:①大圆圈是实线,表明即使是公共生活空间,一般人也不能轻易进入;②公共空间要狭窄很多,许多在U类文化中被看成公共空间的地方如书房、冰箱或汽车在这儿被视为私人空间;③私人生活空间相对要大,不封闭,说明已经进入公共空间的人要进入该个体的私人空间相对比较容易;④公共生活空间的不同领域之间用虚线相隔,表明彼此的界限不是绝对分明,而是互相渗透。

在此类文化中,一般人不会对陌生人微笑,只有对熟识的人才会做出友好的表示,只有对更熟识的人才会邀请他们来自己的家做客。

但如果你被邀请做客了,你就很可能被介绍给该人其他的朋友,被带入此人其他的社交圈,从而慢慢被引进该人的私人空间。

一旦进入私人生活空间,彼此就会分享一些比较隐私的想法和话题,谈自己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对他人的看法等等。

如果我们用房屋建筑来做一个比喻,美国的房子大都有一个院子,但院子没有围墙,完全敞开,似乎随便什么陌生人都可轻易进入。

房子里面通常有很多不同的房间,客厅、餐厅、厨房、书房、娱乐室、洗衣房、盥洗室、卧室等。

客厅、餐厅、厨房和书房通常被看做公共空间,随进随出,但所有的卧室都带锁,一般未经许可不能进入,因为那是私人空间。

表面上看来随意可进的房子,里面却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进入的。

再看中国比较老式的庭院,院外都有一堵高高的围墙,门口则有人把守(门房),别人要进入院子很不容易。

但是一旦进了,却会发现里面没什么警戒,很容易去不同的房间。

衍生到其他的建筑,也有类似特征。

比如中国的高校,四周都有围墙,只有几个大门开着,门口还站着警卫检查证件。

但走过这一关,要进不同的大楼什么的就相对容易了。

其他公司、机关组织也是如此。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发现美国的校园完全是开放式的,既没校门,也没围墙,更没警卫,任何陌生人都可以出入,甚是惊讶。

后来发现其实学校内的每一栋楼都有自己很严的保安措施,并不是你进了校区就可以随便进入教学楼或实验室的。

再像微软这样的公司,其办公楼与当地的居民住宅之间也无围墙相隔,公司本身也没有用高高的围墙圈起来,看过去,一座一座的散楼矮矮地分布在绿草树影之间,再普通平常不过了。

但要进入每一幢楼,都需要有加密的卡才行,非内部工作人员谁也别想进去。

所以,看似随意的背后事实上却有严格的管理支撑。

来自这两种不同文化的人在各自的文化中生活时,彼此间享有共同对人际交往的假设,有默契,所以如鱼得水,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止,何时该出。

但是,当两个人中有一个来自关系特定文化,另一个来自关系弥散文化时,矛盾和冲突就可能发生,当然更多的可能是不解和挫折感。

这两类人交往时有一个危险区,可以用图2-5所示。

两类交往圆圈相交的部分(阴影)就是危险区。

为什么呢?当来自G类文化的人被邀请到美国人家里做客时,可能觉得自己已经被他们看成了"自己人",是进入了他们的私人空间(虽然这对美国人来说还是公共空间),所以会有对对方了解更多的期待,或者说会期待听到对方的心声,与自己交流比较亲密的思想,展露真正的自我。

但对美国人来说,这样的交往距离触及到他们真正的自我部分还相距甚远,所以,完全不会开始倾吐自己的隐秘思想,或者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暴露出来。

这些东西他们只和生命中一两个极其密切的人分享。

因此,来自G类文化的人就会感觉到挫折,会觉得自己怎么努力也走不进对方的内心;或者感觉到美国人际交往的肤浅,永远只停留于表面,而不触及更深层的交流。

反过来说,美国人同样会感觉挫折,却为相反的原因。

比如,一个美国人收到来自G类文化人的邀请去他/她家做客,他答应了。

去了之后,主人带他参观整座房子,每一个房间,甚至卧室和洗手间。

他略感不适,但没有太在意,以为卧室和洗手间也在公共空间之列。

殊不知,请他做客对来自G文化的人已经是将他看成了圈内人,所以,愿意分享个人生活的其他层面。

共进晚餐后,开始聊天,说着说着他/她就开始讲述自己的过去,自己与其他朋友的关系,或者自己的隐私故事。

这时那个美国人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内心会问,为什么他/她要对我说这些,我对他/她个人的隐私根本不感兴趣,这实在太过分了。

听着听着就会起身想走,逃脱这个尴尬场面。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与一个美国人谈恋爱。

我的朋友从未去过美国,他们是在中国认识的。

她觉得那个美国男人对她非常好,在中国出现SARS期间,还专门从美国飞过去看她,陪伴她,令她很感动。

于是她就带他去见她的朋友,一起聊天,一起玩。

她这样做是因为她将他看成了亲近的人,所以让他了解自己的社交圈,并让他看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自己在不同人群中的形象,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可谓用心良苦。

十几天过去了,临走之前,美国男友对她说这些天他太累了,每天都要应付那么多的陌生人,而他只想与她一个人呆在一起,没有别的愿望。

隐隐地似乎有怪她对他关爱不够的责备。

殊不知在她这边,这才是对他信赖和承诺的表现!多么冤枉!这样诸如此类的不理解在以后很多其他的交往中也频频出现,后来他们只能中止了恋爱关系。

我事后想,如果他们两个对中美文化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的话,就可能不至于到非分手不可的地步。

因为美国人把生活的不同领域分得很清楚,而且领域与领域之间不渗透,不重叠,所以,什么事情都是一是一,二是二,不混淆。

例如"对事不对人"就是将事与人分开的思维习惯的结果。

他们常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将这件事个人化"或"这不是针对你这个人的"(Don't take it personally)。

对他们来说,这比较容易做到。

我记得自己一开始到美国听系里的同事作学术演讲时,到最后总有人会提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很尖锐,而且是在读的博士生向教授提的。

在中国从来不会有人如此直截了当地当面提这样的问题,但在美国就经常发生。

我就想为什么他们不在意?难道别人指出他们研究中的问题不会使他们觉得难堪吗?因为在中国,我的习惯思维是,如果别人说我的研究做得不严谨,就等于是批评我这个人,别人对我的评价就会降低。

我于是问我的美国同事。

他们回答说,别人提出中肯的意见说明自己的研究引起了别人的兴趣和思考,是好事。

另外,演讲后听到指出的问题能有助于自己进一步思考,对改进自己的研究是极大的帮助,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不高兴!相反,关系弥散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所有的生活领域都联系起来,所有的事物之间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他们来说,要不将具体发生的事情个人化是不可能的,Everything is personal。

说我做的事情不好就是说我不好,当面指出我工作中的错误就是看不起我,不给我面子,让我下不来台;说我的好朋友品行不端就是对我的污蔑,贬低我的父母就是贬低我,说我公司的产品质量不好就是影射我的公司形象。

生活在关系弥散文化的人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特别顾及面子,而任何芝麻绿豆的负面小事,只要与己有关,就都会觉得会损坏自己的面子。

所以,在这样的文化中,管理人员应特别关注维护他人的面子,尽量在批评的时候讲清楚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不良业绩本身,否则不但达不到效果,还把人的自尊伤害了。

关系特定-关系弥散这个维度不仅能解释人际交往的特征,还是思维方式的表现。

美国人不但划分人际交往的特定领域,对所有事务的思维也有特定的倾向。

前面我曾举过工具的例子,在美国对付一个问题有一个特定的工具,非常细分和专业,比如,厨房里用的各种厨具,各种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他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基本的准则是,只要你能想到用工具的地方,这个工具在美国就一定存在;更别提很多你根本没有想到过的工具,也早就被别人想到并发明出来了。

再说女性使用的化妆品,口红一般都有几十种颜色,粉底霜、粉饼、指甲油也是如此,因为不同的颜色可以满足不同肤色、不同发色、不同眼睛颜色的顾客的需求;不同的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

特定、精确变成美国人的思维习惯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有时也会妨碍融会贯通能力的发展。

有一个笑话是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的。

大家都知道圆珠笔在墙上写的时候常常不出墨,因为重力向下,当圆珠笔与地面平行时,墨就出不来。

在宇宙飞船上,地球引力减小,人都会飘起来,圆珠笔就更写不出来了。

于是,宇航局专门拨了两百万美元研制在宇宙飞船上能够使用的圆珠笔,花了一年时间,终于研制出来了。

有趣的是,当别人问前苏联的宇航员他们如何对付圆珠笔的问题时,他们说,他们就不用圆珠笔,而用铅笔写字!而中国人思维的弥散性也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