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旅游:旅游是能创造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经济社会活动。
2.旅游经济活动:是指旅游需求者与旅游供给者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形式所形成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3.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特点:①大众性;②全球性;③规范性;④;持续性4.旅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三个阶段)①萌芽阶段②形成阶段③发展阶段5.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6.旅游经济对环境的作用及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竞相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促使各国重视对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
但是,旅游业的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的情况。
因此,发展旅游经济必须同保护环境协调起来。
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环境,提高环境的美感,从而把发展旅游经济和保护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达到既发展旅游经济又保护环境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7.1899年意大利统计局局长博迪奥(L. Bodio)发表了题为《关于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流动及其花费耗用》的论文,标志着旅游经济研究的开端。
8.旅游经济的运行特点:(一)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基本环节(二)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次环节:①旅游产品购买的次环节;②:旅游产品销售的次环节;③旅行社中间环节及两个次环节a.旅游产品批发b.旅游产品零售第二章1.旅游产品:是指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
.旅游产品的概念(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从旅游目的地(或经营者)角度看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各式各样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主要是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产品(一条旅游线路就是一个单位的旅游产品)。
•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指游客花费一定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和感受(包括旅游者在整个旅游线路过程中所得到的综合感受与体验)。
•从旅游市场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市场上交换的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2.旅游产品的构成1.核心部分(或称核心产品)这是指旅游产品中能够满足旅游者最基本或主要的需要部分。
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是指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
旅游吸引物:是指一切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及各种条件,既是一个地区能否进行旅游开发的先决条件和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构成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
旅游吸引物的存在形式,既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某个事件,还可能是一种自然或社会现象。
旅游吸引物按属性可划分为自然吸引物、人文吸引物、特产吸引物三大类。
旅游服务:除了在餐饮和旅游活动中消耗的少量有形物质产品外,大量的是接待服务和导游服务。
2.形式部分(或称形式产品)是指旅游产品的载体、质量、形象、品牌、特色、声誉及组合方式等有关的部分或内容,它是旅游产品核心部分向生理或心理效应转化的部分,属于向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实体和劳务的具体内容。
载体:主要指各种旅游接待设施、景区景点、娱乐项目等,是以物化劳动表现出来的、具有物质属性的实体。
3.延伸部分(或称延伸产品)是指旅游者在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时获得的各种优惠条件、付款条件及旅游产品的推销方式等,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所得到的各种附加利益的总和。
3.旅游产品类型(选择)⑴按特点分类①观光旅游产品②度假旅游产品③文化旅游产品④商务旅游产品⑵按功能①康体旅游产品②保险旅游产品③特种旅游产品④享受旅游产品⑶按开发程度①全新旅游产品②换代旅游产品③改进旅游产品4.旅游产品开发的内容: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分三个层次:新兴旅游地开发:明确竞争地位,注意旅游环保了解现有旅游资源—确定目标市场—确定开发项目—配备旅游人力资源发展中旅游地开发:重点是利用原有旅游产品的声誉和开发优势,进一步扩大和增加新的旅游项目,增加营销力度发达旅游地开发:巩固和提升市场形象,提高管理水平,改造改进原有产品5.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市场定位+市场需求分析。
综合效益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可持续发展原则:环境承受力、容量、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正确处理。
精品名牌原则:集中精力整理出一批有中国(省区)特色,代表其形象和水平的精品项目,使其尽快成为名牌产品(线路、景点、景区、旅行社、导游、宾馆、饭店、商品等)6.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异第三章1.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①人口因素(人口的数量和素质;人口分布的城乡状况;人口的年龄;人口性别及职业构成) ②经济因素(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收入水平及可支配收入状况;旅游产品价格;汇率变化)③社会文化因素(可能对旅游需求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国籍、种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价值观等的差异性。
)④政治法律因素(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地和措施;政府及领导者对国际旅游业的影响;两国之间外交关系对客源互流的影响;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战争、恐怖主义活动及任何形式的不稳定因素等等。
)⑤旅游供给因素(旅游接待国或旅游接待地的旅游供给决定着旅游需求被实现和满足的程度。
首要的因素是旅游资源;此外旅游设施条件、旅游服务水平以及当地居民的好客度等,都可以增加或削弱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2.旅游需求的规律.案例一昆明世博园游客需求量分析一般影响旅游景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旅游景点吸引力、门票价格、人均旅游消费水平、景点所在城市接待游客人数及广告宣传费支出等;考虑世博园在国内外的吸引力,测算出每增加1元世博园广告宣传费(A),则世博园游客人数将增加4人;昆明市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人数(T)每增加1人,则世博园游客人数将增加0.7人;游客人均旅游消费支出(R)每增加1元,则将引起世博园游客人数增加3人;世博园门票价格(P)每增加1元,则将引起世博园游客人数相应减少10人;预计昆明世博会期间接待游客人数平均每天可能达到6万人;人均预计消费支出600元左右;预计世博园投入广告宣传的费用每天将达到3000元。
列出世博园游客需求函数;绘出需求价格曲线。
3.弹性:是指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Y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X的相对变化的程度4.旅游需求弹性:它是测定旅游需求对其自变量变动反映的灵敏程度的指标,是具体说明一个变量每百分之一的变动所引起的旅游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案例二5.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特点:①|EP|>1,表明旅游需求有弹性或弹性大,价格的很小变化都会导致旅游需求量的大幅度变化。
适宜采取降价策略。
②|EP|=1,表明旅游产品需求变动的比率与旅游产品价格变动的比率相等,因此称为单位弹性。
此时价格对总收益影响不大,不宜采取价格策略。
③|EP|<1,表明旅游需求弹性不足,表明旅游产品需求变动的比率小于旅游产品价格变动的比率,适宜采取提价策略。
案例三某城市的旅游价格原为40美元/人天,在该市旅游的外来游客平均每天为2000人。
若该市旅游部门有意通过提高价格来扩大其旅游收入,使其日平均旅游收入超过8万美元,于是将价格提高到60美元/人天,结果日平均旅游接待量下降至1200人。
讨论该市决策是否正确,应该如何进行科学决策?案例分析:|E P|= (1200-2000)÷(60- 40)=1.25(1200+2000)/2 (60+40)/2这一系数表明旅游需求对该市旅游价格是有弹性的,因此需求量的下降幅度大于价格的上升幅度,根据这一系数,其旅游价格的上升势必导致其旅游收入的减少。
经过测算,价格应该下调,可低于60美元、高于40美元,会促使旅游需求量的大幅增加,从而增加旅游总收入。
这一案例说明,在调整某一旅游产品的价格时,应认真考虑价格的变动对其需求量和旅游收入总额的影响。
6.旅游者人均消费额: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消费总额与旅游者人次之比。
对于了解旅游者的消费水平,确定相应的旅游目标市场和旅游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7.旅游供给的特征:⑴旅游供给的计量差别性⑵旅游供给的产地消费性⑶旅游供给的可持续性⑷旅游供给的关联性⑸旅游供给的多样性29.供给弹性:点弹性公式:E sp= (Q2-Q1)÷(P2-P1)Q1 P1弧弹性公式:E SP= (Q2-Q1)÷(P2-P1)(Q1+Q2)/2 (P1+P2)/28.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特点:①ESP>1时,表明旅游产品供给量变动比率大于旅游产品价格变动比率,即旅游供给量是富有价格弹性的。
要谨慎采取价格策略,避免价格的微小变化引起供给量的大幅度变化,即竞争对手大量涌入。
②ESP=1时,旅游供给具有单位弹性,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将引起旅游产品供给量呈现相同比率的变化。
无论提价或降价,旅游供给发生相应增减变化。
③ESP<1时,旅游供给弹性不足,采取提价策略,旅游供给量也不会过度增加。
④ESP=0时,旅游供给完全无弹性,表明无论旅游产品价格如何变动,旅游产品供给量保持不变。
表现为具有垄断性的旅游产品,适宜采取提价策略,不能采取降价策略。
⑤ESP=∞时,旅游供给是完全有弹性的,表明在既定的旅游产品价格条件下,旅游产品供给量可任意变化,这时价格策略对于旅游供给没有确定的作用和影响,只能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9.案例四10.旅游供求矛盾的动态均衡旅游需求增加旅游需求减少旅游供给增加旅游供给减少同方向/不同方向变动同比例/不同比例变动案例五2003年,因为非典,中国旅游业经受了五十多年来最大一次冲击。
在恢复旅游业的各种措施中,各地政府普遍采用了减免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办法。
某旅行社在非典前推出某条旅游线路的价格是1280元/人,月平均接待量4000人;非典得到控制后,由于政府各种优惠政策,使该旅行社的成本降低,因此,该旅行社将价格下调为800元/人,预计月平均接待量可上升至6000人。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价格是影响旅游需求的唯一因素。
分析价格变化对旅游供求均衡点的影响,同时分析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数量的变化特点11、旅游供求矛盾的调节1. 技术性措施的调控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调节旅游供给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来实现供求平衡进行有针对性地旅游促销:通过影响旅游需求来实现供求均衡2. 经济手段的调控税收政策:面向旅游企业、旅游者、具体的旅游地区价格政策:地区差价、季节差价、优惠价、上下限价财政贷款、建立旅游发展基金、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旅游供给的规模和结构3. 法律手段的调控一个国家的法律为旅游供给与需求解决自身的矛盾问题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法律手段是其他各种手段和措施得以发挥其供求均衡调控作用的基础。
法律手段中一些相关条例和法规对稳定旅游供给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法律手段中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稳定和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