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欣赏解析

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欣赏解析


富安桥 (详细)
位于周庄中市街东端,是古镇桥与楼 联袂结构完美的独特建筑,也是江南 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壁建筑。
双桥 (详细)
位于周庄镇,是周庄古镇景区的一个景 点,也称钥匙桥。双桥是指世德桥和永 安桥两座石桥,位于周庄中心一条分叉 的河流叉口上。
沈厅 (详细)
位于周庄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 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 一百多间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 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江苏省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戎
学号:1105520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 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 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 的特点。
其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 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 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 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 局俗称“四水归堂”。
檐廊 临水建筑在底层延伸 出一排屋顶,下面设 置栏杆,两者共同构 成檐廊。这里不仅可 以开设店铺,也是人 们聊天的场所。
公共码头 方便不临河的人家 到公共码头洗漱出 行,有利于发生火 灾时就近取水。
二层楼 江南民居多二层楼, 二楼底楼是砖结构, 上层是木结构,其实 是防潮,也是在沿河 有限空间扩张居住面 积的一个手段。
富安桥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后由沈万三之弟沈万四出资重建,成石拱桥,改名富安桥,期望既富又安, 心诚可见,后人永不忘怀。
桥身四侧的桥楼临波拔起,遥遥相对,气势非凡,为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壁建筑。石桥东西有级梯,中间 为平面,刻有浮雕图案,桥身四角有桥楼。桥上有五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较长的一块在桥东以作为行人坐歇的栏 杆石,一块用作桥阶,较短的三块铺在西桥堍,足以证明该桥历史悠久。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 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 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槅扇、屏门等自 由分隔。
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 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 如画的水乡风貌。
武康石采自浙江德清县的山崖间,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赭,不易磨损。几百年来不知走过了多少脚步仍 基本保持原状,雨雪天也不打滑。现在四侧桥楼保存完好,飞檐朱栏,雕梁画栋, 古色古香,楼内设茶室、餐馆和商店, 游人既可歇息, 又可赏景,别有情趣。
双桥,俗称钥匙桥。双桥不是指的有两座桥,而其特殊意义在于,通过湖面的倒影与桥本身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圆,很有特色。在 提到苏州园林时也不能不联想到它。游览周庄,双桥是不能不看的。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清澈的 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 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
周庄民居周庄镇为泽国,因河 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 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 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 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 貌和格局。 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 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 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 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 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 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 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 桥街相连,依河筑屋,绿影婆娑, 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 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 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
形成原因 1、 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
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 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 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 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 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 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 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
马头墙 江南民居建筑面积 大,不利于防火。 高高的马头墙能在 相邻民居发生火灾 时隔断火源,因形 似马头而得名
粉墙黛瓦 雪白的墙壁,青
黑的瓦,美观,
防水。பைடு நூலகம்
吊脚楼 向河面延伸空间过 大时,就在底部设 立支柱,形成吊脚 楼的形式。屋顶上 也铺瓦,形成了水 乡民居双层重檐的 结构。(详细)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 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 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 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 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 活泼的面貌。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 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 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 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 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 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 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 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 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 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 仍是令人倾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