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数据库的设计基础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对于一个关系表示关系的二维表,其最基 本的要求是,表中元组的每一个分量必须
是不可能分的数据项,即不允许表中再有 表。关系是关系模型中最基本的概念。
❖ 关系模型较之格式化模型有以下几个方面 的特点。① 数据结构比较简单
❖
在关系模型中,对实体的描述、实
体之间联系的描述,都采用关系这个单一
再见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1)层次模型中,实体之间 的联系是用来结构来表示的, 其中实体集是树中的结点,而 树中各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它 们之间的联系。根据树结构的 特点,建立数据的层次模型需 要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① 有一个数据记录没有“父 亲”,这个记录即是根结点;
❖ ② 其他数据记录有且只有一个 “父亲”。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多对多的联系 ❖ 设有两个实体集E1和E2,其中
的每一个实体都与另一个实体 中的任意一个实体有联系,则 称它们是多对多的联系。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3. 数据模型
❖ 数据模型是对客观事物以及联 系的数据描述,它反映了实体 内部以及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 系,因此,数据模型是数据库 设计的核心。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以层次模型为数据模型所设计 的数据库称为层次数据库。
❖ 网状数据模型是以记录型为结 点的网状结构,它的特点是:
❖ 可以有一个以上的结点无“父 亲”;
❖ 至少有一个结点有多于一个的 “父亲”。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由这两个特点可知,网状模型可以 描述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一对一的联系
❖ 设有两个实体集E1和E2,如 果它们中的每一个实体最多与 另一个实体集中的一个实体哟 联系,则称实体集E1和E2联系 是一对一的联系。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一对多的联系
❖ 设有两个实体集E1和E2,如果 E2中的每个实体与E1中的任意 实体有联系,而E1中的每一个实 体最多与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 则称这样的联系为“从E2到E1 的一对多的联系”。
❖ 在实际应用中,许多试题之间 的联系本身就是自然的层次关 系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层次模型最明显的特点是层次清楚、构造 简单、易于实现,它可以很方便地表示出 一对一和一对多的这两种实体之间的联系。 但是,层次模型不能直接表示多对多的实 体之间的联系。如果要用层次模型来表示 实体之间的多对多的联系,则必须首先要 将实体之间多对多的联系分解为几个一对 多的联系才能表示出来。
的结构来表示,因此,数据的结构比较简
单、清晰。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② 具有很高的数据独立性
❖
在关系模型中,用户完全不涉
及数据的物理存储,只与数据本身
的特性发生有关系,因此数据独立
性很高。
③ 可以直接处理多对多的联系
❖
在关系模型中,由于使用表格
数据来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因此,
可以直接描述多对多的实体联系。
❖ 网状模型和层次模型都属于格式化 模型。所谓格式化模型,是指在建 立数据模型时,根据应用的需要, 事先将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固定下 来,即先对数据逻辑结构进行设计 使数Biblioteka 结构化。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3)关系模型
❖ 关系模型是与格式化模型完全 不同的数据模型,它与层次模 型、网状模型相比有着本质的 区别。关系模型是用表格数据 来表示实体本身以及相互之间 的联系,它是建立在数学理论 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