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政治制度
3.瑞典模式的主要成就
瑞典模式的主要成就
收入分配的公平
01
通过高额的个人所得税和利用政府的转移性支付手
段来缩小国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瑞典,政府分三
级管理,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性支付对地方政府的财 政进行补给,确保地方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02
瑞典的全体国民平等的享有国家给予的福利保障。
经济层面的混合所有 制经济制度
社会层面的高福利保 障制度
瑞典模式是指从 1932 年瑞典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以来所倡导和推行的经济社 会发展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生产领域的资本主义,分配领域的社会主义”。
社会基础
近代以来瑞典社会结构的变迁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的失效是瑞典模式形成的社会基础
1889 年社会民主党成立,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才正 式确立,从此社会民主党 开始影响政局。 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失 效导致瑞典严重经济危机。
03
工资决定制度
在初次分配环节建立起工资决定制度。在瑞典企业, 员工的工资是通过来自雇主和雇员方面的行业协会 组织以及政府管理者三方共同协商决定的。
瑞典模式的危机挑战
社会福利支出占公共支出 的比重过大,社会资本比 重偏低
高税收抑制投资积极性
1
2
危机
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严重
工人怠工严重条道路“
01
在价值理念方面
瑞典社会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很高,社会民 主党的长期执政更是加固了这种认同。不需要像
02
在政治方面
瑞典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始终保持一党独大的 局面。英国工党则必须面对保守党的强劲挑战。
英国一样用 “超越左与右”去宣扬意识形态的淡
化和这种淡化本身的独特性。
3瑞典Leabharlann 式给中国的启示启示 01社会保障
先建立“救济型”福利制度, 用有限的资源解决重点问题, 先解决失业和再就业、基本养 老、基本医疗这些突出问题, 然后在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 国家实力进一步强大、社会福 利制度更加成熟的情况下,再 向“普享型”福利制度过渡。
启示 02
经济制度
首先,确保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主体地位,并鼓励、支持、引 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次,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最后, 坚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 制相结合, 正确处理计划与市 场的关系。
感谢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学生:贡洁静
学号:2015218010
启示 03
社会公平
首先,在分配制度上,要正确 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同时,要十分重视就业问题, 并把提高就业率作为重要目标。
启示 04
中国道路
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是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 和时代特征,是我国实现民族 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 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 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西方经济理论
主要包括瑞典福利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瑞典学派 的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 福利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分配 理论等。
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
瑞典社会民主党,作为工 人阶级政党,信奉民主社会主 义,坚持改革之路,并使瑞典 模式成为民主社会主义在实践 中的典范。
理 论
基 础
政治基础
温和型的 政党制度——摘自百科3.独具特色的“第三条道路”的小结
瑞典 “第三条道路 ”最明显的特色是,以实用主义 的态度将所有可行的政策都与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稳健地结合在一起 。 它更明显的强调社会民主党的 中左政治定位, 更自觉地突出其 “代表全民” 的政
治形象, 更有意识的淡化意识形态,更稳健地使用新
自由主义的宏观经济工具和某些政治观点, 更积极地 通过促进效率来实现公平。
04
在党的建设方面
在瑞典,社会民主党只需要考虑党与工会如何协 调关系的问题,而英国工党则没有这种优势,需 要考虑更多的选举因素。
3.独具特色的“第三条道路”补充知识点
(1)凯恩斯主义 它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 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 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 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2)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 的原因。
这种差别决定了瑞典相对较小的选举压力,也决
定了两国政治投机成分的程度存在差别。
03
在宏观经济方面
瑞典有其自身独特的宏观经济模式,瑞典社会民 主党一手建立了福利社会主义, 只需遵循本国的 经济发展模式来取舍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工 具。不需要像英国一样由凯恩斯主义彻底倒向货 币主义,然后又将二者折中。
政治妥协的文化价值观
由于受欧洲人文传统中“自 由、平等、博爱”等观念的 影响,瑞典人民的民族心理 具有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 更倾向于不通过冲突而是通 过妥协与合作达成一致意见。
国际环境
从地缘政治条件下,瑞典的经 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和 其他欧洲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瑞典外交政策一贯坚持不参与 武装中立的实施之间的战争的 任何国家, 从而避免了战争 的灾难,对于国内经济的稳步 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现代欧洲文明的学习成果, 得
益于国家在欧洲的方便经济的 发展,还要学会先进的欧洲国 家,规则体系和先进的理念。
便利的地缘条件与始终如一的中立外交政策是瑞典模式形成的国际环境因素。
2.瑞典模式的理论主张
“人民之家” 改良主义 独具特色的“第三条道路”
1.人民之家
福利国家
“人民之家” ,实际上是“福 利国家”的一种更通俗的表达。 这个设想最初是由瑞典社会民主 党 的 第 二 任 主席 阿尔宾 • 汉森 , 在 1928 年党代会的竞选演讲中提 出的。社会民主党的目标就是要 把社会建设成为“人民之家” 。 为此就必须消灭阶级差别, 实现 经济平等, 实现社会民主, 发展 社会福利事业。
2.改良主义
改良主义
改良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修正主义的同义词。所谓改良主义,并没有 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而是对作为对象的资本主义社会采取改良的、渐进的、 和平的方式加以改变,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3.独具特色的“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最早于 1900 年代庇护十一世提 出,他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不合适,希望在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间找到“第三条道路”,其后不 断有人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不停钻研,但当时这个概念 还是相当模糊。
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学生:贡洁静
学号:2015218010
CONTENTS 目
录
1 2 3
瑞典模式的产生背景
瑞典模式的理论主张
瑞典模式的主要成就
4
5 6
瑞典模式的危机挑战
瑞典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1.瑞典模式的产生背景
社会基础
理论基础
政治基础 文化基础 国际环境
国家介绍
模式介绍
瑞典模式
政治层面的议会民主 制度、多党竞选制
19世纪后期
1889年至一战
20 世纪 20-30 年代初
1932年
社会民主党上台后与农民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开始,
党合作,开始走改良主义
瑞典的政治制度由绝对君
主制变为君主立宪制,瑞 典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道路,达成应对危机的办
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理论基础
西方经济理论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瑞典模式形成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
三足鼎立 的社会阶 层结构
瑞典实行的是温和型
的多党制度,各党派 之间通过沟通、妥协 解决问题,能够一定 程度上减少党派纷争 。
瑞典的社会阶层结构 是资产阶级、工人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三足 鼎立。
温和型的政党制度与三足鼎立的社会阶层结构是瑞典模式形成的政治基础
文化基础
阶级合作的文化价值观
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下,各阶级各阶层之间能采取 互相让步的方式解决利益分割 等问题,避免大的民族冲突和 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使瑞 典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得以 有效实施。